圓桌|百年前留洋碼頭邊,再話上海油畫雕塑未來

2020-12-12 澎湃新聞
近日,「歷史與現實——2020上海油畫雕塑高峰論壇」在位於北外灘的建投書局舉行,此次論壇由上海海上油畫雕塑創作中心主辦,從建投書局邊的公平路碼頭談起,談及20世紀初的留學生從公平路碼頭踏上了輪船,去歐洲、去日本學習美術,這構成中國近代美術史上重要的一筆,同時也開始了中國美術的現代化轉型。此次論壇以回顧文脈開啟,也在指向當下,談及油畫雕塑在上海的發展,以及上海如何確立「文化碼頭」「文化源頭」,以及當下上海美術發展面臨的問題。

「歷史與現實——2020上海油畫雕塑高峰論壇」現場

在1919年,徐悲鴻赴法國留學,學習油畫;此後,劉海粟、林風眠、潘玉良、顏文樑、吳大羽、常玉、陳抱一、關紫蘭等藝術家先後去日本、歐洲學習西畫。這批藝術家從外灘公平路的上海碼頭出發,踏上輪船,學成歸國又回到上海,帶來新的畫種——油畫。他們還將油畫這門藝術傳播到了全國各地。

在此之前的1912年,在不遠之處的乍浦橋邊一幢普通的石庫門房內,年輕的劉海粟與烏始光等一起創辦了上海圖畫美術院,也就是後來的上海美專,開啟了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先河。

上海美專​​​​

上海美專創立地點於「乍浦橋路八號洋房」

公平路碼頭與乍浦路均屬於現在的虹口北外灘區域,目前北外灘正處於新一輪的建設中,如何將現代城市圖景與上海城市文脈結合是北外灘建設的一個課題,也是北外灘建設不同於陸家嘴建設的差異和優勢。

「歷史與現實——2020上海油畫雕塑高峰論壇」現場

此次論壇以回顧文脈開啟,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美術理論家李超發表《上海的客廳——國際都市藝術資源研究》專題講座,他談到每一座世界名城,保存其視覺圖像,僅靠老照片遠遠不夠,大量的油畫、連環畫等美術資源為上海這個城市的記憶提供了重要作品。近95%以上的中國一線近現代名家,都有生活在上海的經歷,「他們生活在上海,就要描繪上海。這個城市給他們帶來的社會交往、人情世故,留下了一生不可磨滅的印象。

同時,李超提到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都有在上海居住的歷史,到了第二代劉開渠等也在上海生活過,這說明上海有一個很好的文化生態,藝術家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將藝術和社會對話,其中包括精英藝術和大眾藝術,藝術和商業對話等。當時上海美專聚集了一批藝術精英,很多藝術家的成名期也在上海。

劉海粟《外灘風景》布面油畫

對接當下,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員會原主任、外灘陳毅雕像作者章永浩、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院長曾成鋼、上師大美術學院名譽院長徐芒耀、華師大藝術學院原院長周長江、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張海平、上大美術學院原院長助理姜建忠帶來了一場「院長論壇」,共同講述上海油畫雕塑的當下,「上海應該有一所獨立的美術學院,吸引更多藝術人才,或將有助於提升上海美術的水平。」這是論壇的一種共識。

章永浩:現代雕塑就是反映人、社會和時代

上海美術家對上海的過去、現在都應該有歷史責任。中國古代雕塑是東方藝術的代表,雕塑是一個時代發展的象徵,時代發展之下現代雕塑在19世紀進入上海並在外灘等處出現。與古代雕塑不同,現代雕塑就是反映人、社會和時代。

前幾年出版了一本講述中國現代雕塑發展的書,我當時明確提出上海是現代雕塑的發源地,其根據就是上海的雕塑首先表現生活、表現人文。魯迅先生也講過,從現在開始雕塑應該表現人,而不是神。

章永浩塑《陳毅市長像》時的工作照

20世紀80年代開始,雕塑在中國發展起來,全國各大城市都開始建城市雕塑,但上海的公共藝術距離國際大都市還有一些距離,上海藝術家們有歷史責任通過創作把「人」更多地反映和表現。文化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不斷的實踐,也要吸取兄弟藝術家的長處。

相比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如今的雕塑相距很大,要不斷學習把所從事的藝術工作一步步真正的做好,把上海各方面的水平都表現出來。

徐芒耀:「蘇派」油畫承接的是法國傳統

我出生在上海,是浙江桐鄉人,父親一代在上世紀20年代來到上海的。我在十多歲到杭州讀書前一直在上海,後來讀了研究生、做了老師,也經常回上海,當時上海畫家非常厲害。新中國成立後,美術學院的教學「蘇派」一統天下,留學生回國也在各個美術學院踐行和傳播蘇聯教學體系。但上海油畫不同,我在杭州時,就聽到議論說,感覺上海好像不學,但卻出了一批很厲害的畫。我就在想,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一批留法畫家將他們所學在此延續和發揚,所以上海藝術是從這條路走出來的,其他美術學院從「蘇派」來。改革開放後,我有機會到了法國,注意到中國與法國的繪畫是兩回事,我發現好像蘇聯繪畫和法國繪畫沒有矛盾,他們都是一種寫實繪畫。那我就開始研究、看資料。發現「蘇派」繪畫,也就是俄國繪畫,俄國有一位藝術家契斯恰科夫,年輕時,在聖彼得堡一所美術學校執教。因獲得兩個畫展的金獎,得到一筆沙皇政府的留學獎學金。他於1863年離開俄羅斯,首先到了德國和捷克,走了一些城市,又去了義大利、法國,並且他以教師身份在巴黎進修。1872年,攜法,意美術學院素描,油畫等課程的教學大綱、課程設置及授課方式等完整的教學資料回到聖彼得堡。不久俄羅斯皇家美術學院(今列賓美術學院)聘其為該學院終身教授和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徐芒耀作品

當時法國是藝術的中心,俄國繪畫學習法國,義大利美術也是跟著法國走的。但到了徐悲鴻法國留學的後期,法國的美術學院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尤其在上世紀20年代,新的藝術起來以後,學院系統開始衰弱。另外,我們這一代的老師畫中國畫出身的多,所以他們畫油畫,還是有所局限。

全國美展中上海入選的作品不多,或者說上海的繪畫有點融入不了全國的大環境中,但我覺得上海人繪畫思想很活躍的,現代繪畫中很多思想很活躍,但是我們繪畫發展卻與這座城市不匹配,如果上海有一所獨立的美術學院,吸引更多人才,或將有助於提升上海美術的水平。

曾成鋼:「新海派」融合了古代現代、西方東方

今天上海美術如何發力,在全國範圍內上海的「寫實」相對薄弱,在重大選題、重要展覽中上海美術的排名不那麼優秀。但我總覺得,上海美術力量是強大的,上海美術館和知名藝術家的數量是全國最多、也應該是最優秀的,如何把這些力量聚集在一起,是我們當下要解決的問題。

「海派」發展到今天有非常厚的底蘊,我們今天的海派如何做?我到上海提出了一個「新海派」的概念,這也許對未來的工作和創作的方向有一個理論基礎。原來「海派」只是一個上海定義,但「新海派」地域不同、時間不同、內核不同,方法路徑體系也不同。

所謂「地域不同」,原來「海派」僅是上海,而且有點貶義的意思。今天「海派」作為的地域的概念已經在擴散,它包括江南、長三角等;「時間不同」是因為我們處在新時代,原來我們要了解世界,現在是要世界了解我們,如今的國際視野、包容心態下,用國際化的語言講述上海的故事,說好中國故事;「內核不同」,原來的內核只是如何把傳統變為現代,現在是如何變成當下和當代的,當代的核心概念是文化復興。最後,是「創作態度思路」要符合今天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新海派」米字格的狀態,融合了古代現代、西方東方,剛好是四格;米字格中的斜線是西方現代學習中國傳統,中國現代又學習了西方古典,互相交融,古代與現代推演,我們把四個轉向交叉的點集中,定位當下,但就個體而言,只要每一個點做到位,根據自己的想法去創作。

曾成鋼《蓮》不鏽鋼

對於「創作」這個詞的理解,我覺得有三種途徑。第一是如何超越傳統,超越傳統和古典很難,但世界每天在發生變化,隨著人體機能的增長、技術的提高、能量的增大,超越也是一種創造。第二是走與傳統不同的路,比如有些抽象藝術家,其實繪畫基礎很好,但他卻從頭去創造。第三,在中國的傳統之上,要傳承、轉化、創造、集大成很難。需要視野很大,需要在打通傳統現代、東南西北上下,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很難。在創造之前,首先要在「點」上做到極致。

數碼時代的到來,也讓藝術有了新的可能,數碼時代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狀態、思維方式,他會形成很多的可能,用虛擬實現現實,數碼時代是我們的未來,也許也是「海派」創造裡面的一個增長點,我們還是要把視野放得更大、更遠,更開放。

我任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院長已近半年,大家對上海美術學院有很高的期望,這是幾代人的努力奠定的,一輩一輩美院的老主任老院長對美院傾注了心血,也關注著今天的發展。未來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把美院包括從體量、人才培養模式,教學空間做一些梳理推進。美院需要人才、需要資金、需要空間,還得整點事情,讓世界感到興奮,讓世界來關注你。

上海的美術發展要不愧於大眾對上海的期盼,我們只有緊扣上海、腳踏實地根扎在上海,通過幾年完成這樣的目標,我想「海派」,「新海派」,會重振雄風。因為我們有好的傳統,優秀的團隊,只要心往一處去,未來一定輝煌。

周長江:找既向前走又能夠與文脈相關的出發點

今天的上海和傳統的上海有所不同,但是今天和未來的上海都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再發展,並成為一個國際大都市。但是藝術的發展是不是和城市相匹配?

上海的發展應該對標國際,美術的發展也應該如此。上海應有一所專門的美術學院,可以集全國的人才,成為學術的高地引領整個上海的發展趨勢。上海在美術上的優勢也顯而易見,因為經濟的發展,上海聚集了很多畫廊、民營美術館。它們很好地呈現了上海的現代文化和大都市的形象。在開放狀態下,上海的畫家應該如何做?有沒有像前輩一樣做到一定高度?這確實是一個問題。

周長江《互補跡象》布面油畫 

中國的現代藝術面臨兩座大山,一座是西方、一座是中國傳統,要在其中找到一個平衡點,一個既向前走又能夠和自己的文脈相關的出發點,同時又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這難度不小,但這是時代對於我們的要求,如果我們完全恢復傳統、重複傳統,那麼在整個美術史中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要吸收傳統中好的一面,無論是理念、技法,還是情趣,但是不能完全重複。但是如果學西方,一時間會覺得新鮮,但是時間久了難有高度的作品,究其原因,簡單重複西方,肯定是站不住腳。

我們今天站在十字路口,傳統如何發展、文脈如何延續,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同時上海是一個國際大都市,又需要世界眼光和世界潮流,在這其中,上海藝術家比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可能壓力更大一點。

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學習傳統,這是這代人的問題。我們如果在此有所進展,能夠體現出藝術在生活和現代文化中的作用,我們這代人存在的價值就有了,我們這代人其實是個過渡,我們要為上海的年輕人創造更多的實踐學習、討論研究的條件,儘可能為後起之浪出一點力。

張海平:上海何以是中國油畫雕塑的發祥地

回顧歷史,上海是油畫雕塑的發祥地。在很多歷史文獻中也證實了這個觀點。但近幾年上海美術不太景氣,全國美術界對於上海的「海派」可能會有另外一種說法,甚至帶有一點貶義意味。這更需要我們回顧歷史:

民國時期,上海是集聚了一大批有才華的雕塑家,為什麼能夠集聚那麼多的藝術家,形成那麼多的作品?我想優勢主要有幾個方面。

張海平《中國戲曲系列NO.2》

第一,上海的地域優勢,上海是中國開埠最早的城市之一,形成城市規模的模式也是最早的。其中集聚了大量經商的人,流動人口和社會的階級也很多,各種各樣的人匯集在上海造就了經濟貿易的活躍和經濟上的繁榮,也就造就了上海能夠吸引很多人才。

第二,上海的文化背景優勢,上海作為開放城市,中西文化交流在此得到了交流和碰撞,很多新的思想、新的觀念帶動了上海文化的發展,繪畫上,印象主義、野獸派、立體主義在民國時代就影響了當時上海的畫家。文化的繁榮造就了創作的繁榮,所以上海成為全國雕塑家活動的重鎮。

第三,上海集聚一大批留學人員,他們從海外歸來基本選擇在上海定居、在上海從事藝術創作、開展教學活動。其中包括了張大千先生、李金髮先生、劉開渠先生等,其中一些雕塑家在上海建立了一大批有影響的雕塑作品,所以上海開創了全國雕塑起源。

《和平女神像》又稱《歐戰勝利紀念碑》

第四,能夠充分證實上海是發源地。上海是最早集聚了一大批的城市紀念性雕塑。比如外灘歐戰紀念碑、赫德像等,包括中國李鴻章、宋教仁等名人像,當時各個租界建立了很多的塑像,所以這批像也是中國早期一批現代雕塑。所以從上海最早的發祥地,

但以如今的狀況來看,上海的美術與國際化大都市有很大的差距。前段時間我與上海美院油畫系的主任聊起,上海美術如何能夠再次在全國有影響力,他說美術學院很重要,北京有中央美院、清華美院,杭州有中國美院,一個城市的美術發展美術學院肩負重任,它能夠集聚一大批的藝術創作人才,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點。

今天的活動探討上海美術的歷史與現實,這裡面包含了很多意思。下一步如何走,需要前輩、我們、學生大家一起努力。

姜建忠:文化是民族的靈魂

李強書記提出上海不單是文化的碼頭,而且是文化的源頭。我覺得是一個文化建設對於一個城市、一個民族都是非常重要的,是靈魂。

1996年,我記得吳冠中老師在上海開了一個座談會,那天我也去了,記得吳冠中老師說,法國現在經濟、國力上,並不完全是一線的,但全世界還有那麼多朝聖者到法國去,為什麼?朝聖法國的文化。任何一個帝國,在軍事上、經濟上再強大,一般三五百年以後都會消失,留下的只有文化。如果那個帝國,那屆政府或者那個國家民族想要什麼給後世,就是看你能不能留下藝術作品來,藝術作品是永恆的。我覺得他的話說的非常有道理,我也在想我們這個時代能留下什麼文化。

我想到猶太人曾失去了家園、失去了國家,2000多年流亡在世界各地。但是他們民族的靈魂,凝聚力在,最終他們還是回到了耶路撒冷重新建立了他們的家園,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的文化在2000年裡面沒有散、沒有被其他民族同化,這就是一個文化的力量。

姜建忠《 街景》 

同樣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國曾橫掃歐洲並把伊斯蘭文化傳播到歐洲和世界,這種文化傳播力比軍事的強大要永恆的多。確實文化的作用和凝聚力向心力,是軍事上不能所及的。

今天提出「文化碼頭、文化源頭」的概念,是一個信號,上海文化和美術要打造昔日的輝煌。雖然在西岸有一些西方的現代繪畫進來,出來了一些現代新氣息。但是作為整個上海來講,應該是一個多元的文化格局。比如法國,它有羅浮宮、奧賽、蓬皮杜等,它是並列的,只有當代藝術的城市在文化體系中是不完整的。我覺得我們要打造油畫雕塑的博物館、美術館,這個在國外都有,而上海遠遠不夠。上海藝術需要政府來扶持,需要政策方案與措施。

我們的文化不但要在國內自己玩,更重要的是走出去與世界互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2019上海油畫雕塑院年度展開展 5月15日面向社會開放
    由上海油畫雕塑院主辦的「2019上海油畫雕塑院年度展」即將於2020年5月15日面向社會開放,展期為5月15日至6月30日。每年一度的上海油畫雕塑院年度展,是一個展示油雕院年度創作與研究的常規展。「年度創作與研究課題」是油畫創作室、雕塑創作室和理論研究室的創作與理論研究人員,按年度各自創作與理論研究課題項目,為產生具有原創性與創新性的作品和理論研究成果所進行的實踐與探索。年度展旨在發揚學術民主,倡導不同的學術觀點、方法以及對題材、形式、手段的充分表達,以期進一步推動藝術內容、觀念、風格、流派之間的交流和切磋,促進藝術創作與研究的健康、良性發展。
  • 上海油雕院的這個展覽,讓古希臘美杜莎雕塑動了起來!
    「『雕塑』作為動詞,被理解為是一個行動的過程。」雕塑家張新這樣解釋自己的作品,「當雕塑作為名詞,意指物體佔有空間維度的實體存在形式。」由上海油畫雕塑院主辦的「167平米極限」行動計劃Ⅱ日前於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在展覽開幕式上,實驗劇《共通場所》一位紅衣女性不間斷又任意的舞蹈,在冰冷的冬日空氣中掙扎、翻滾、伸展……挑戰身體極限,演繹希臘神話中美杜莎的故事,同時詮釋了張新對於雕塑動與靜的概念。該展為上海油畫雕塑院第五屆雕塑學術系列展之一。
  • 「西韻東漸——歐洲百年油畫大師展」展現藝術家非凡審美趣味
    在西方藝術史中,歐洲古典油畫是其最為重要的一個部分。從古希臘時期發展到文藝復興時期,再到19世紀工業革命時期,油畫創作無論是技法、材料還是觀念都達到了成熟和巔峰。今天(10月25日)—由安戴克斯歐洲藝術主辦的「西韻東漸——歐洲百年油畫大師展」(Western Charm Meeting the Eastthe Exhibition of Western Oil Painting Masters of the Centuries)在浙江賽麗美術館開幕。展覽展示40餘幅老油畫及2件青銅雕塑作品,以最近的距離與觀者對話。
  • 魯迅美術學院學生國畫、油畫、版畫、雕塑藝術作品
    魯迅美術學院學生20世紀七八十年代創作作品(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生活氣息。 高向陽國畫花卉藝術作品:梅(國畫系1977級) 魯迅美術學院瀋陽校區設有10個系(中國畫系、版畫系、油畫系、雕塑系、攝影系、環境藝術設計系、
  • 中國油畫先驅顏文樑、吳作人如何實現中西美術融合
    原標題:中國油畫先驅顏文樑、吳作人如何實現中西美術融合 對此,展方解釋說,20世紀初,藉助西學東漸的東風,留洋學習歸來的學子不僅帶回了西方現代繪畫理念,也為中國畫壇注入了新的力量,對傳統繪畫的內容與形式進行了繼承、發揚與創新。顏文樑、吳作人正是這一浪潮中的傑出代表,展覽旨在將這一時期的作品為窗口,向觀眾展現早期留洋歸來的畫家是如何將西方寫實主義引入中國,進行「油畫本土創作」實踐,從而實現中西美術融合的過程。
  • 閱讀蘇河丨上海郵政博物館:見證百年郵政業發展
    因為建築雄偉高大又佔盡地利,當時負責掌管全局的郵政總局郵務長只要手持望遠鏡,就可以從郵政大樓辦公室的窗口,遠眺外灘郵政專用碼頭上郵艇進出、郵件裝卸作業等情況,一切盡在掌握。郵政總局大樓啟用後,除了解決郵政通信生產和辦公場地擁擠的問題,也為當時郵政總局的外籍員工安排了宿舍。
  • 亞洲再出發,展望未來十年!「上海論壇2020」年會昨日開幕
    原創 王藝潼、黃晨等 復旦大學12月18日,「上海論壇2020」年會在滬開幕。以「亞洲再出發:展望未來十年 」為主題,本次論壇以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舉行。他在致辭中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國人民的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把上海論壇年度主題定為「亞洲再出發:展望未來十年」,關切未來的十年,體現了復旦大學作為一所高校的歷史眼光、現實關懷和未來意識。「我們有哪些必須努力抓住的機遇,我們有哪些必須直面的挑戰?需要我們用自己的才智給予解答。」許寧生表示,展望未來十年,交流與創新是時代賦予大學的使命和擔當。
  • 首屆中國(仙遊)油畫跨界時尚秀這樣玩!
    首屆中國(仙遊)油畫跨界時尚秀這樣玩!12月23日-25日,首屆中國(仙遊)油畫跨界時尚秀將在仙遊國際油畫城盛大上演。屆時,仙遊各大藝術家的代表名畫,將從紙上躍出,成為模特身上的絲巾、服飾,在T臺上演繹別樣的藝術風採。
  • 深圳著名的「油畫村」,雕塑塗鴉數不勝數,外國媒體都爭相報導!
    隨著中國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各種具有獨特文化氣息的景點層出不窮,使得遊客的選擇不再單一,今天,我將要介紹的景點更適合藝術愛好者,尤其是那些對油畫感興趣的人,你一定不能錯過這個被稱為深圳最美麗的「油畫村」的地方,在那裡你不僅可以欣賞令人賞心悅目的油畫,還可以看到無數的雕塑塗鴉,甚至外國媒體都在爭相報導
  • 畫中的黃浦江45公裡濱水岸線,上海久事美術館推出新展
    這也是上海公民所不可缺少的歷史教育、傳統教育、甚至於革命教育。」在曹怡看來,採風關注的是濱江的生態,關注黃浦江邊的工業遺址是如何舊貌換新顏。上海久事(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上海久事美術館館長孫冬琳告訴記者,浦江兩岸包含了建築史、航運史、金融史、發展史。我們組織了幾批採訪活動,希望藝術家以不同的角度去看浦江兩岸。
  • 中國女足王牌誕生,留洋計劃被證實,恩師全力支持
    唐佳麗的回歸,使得上海女足本賽季具備了絕對的奪冠實力!前六輪較量,上海女足瘋狂斬獲6連勝,積分曾一度力壓冠軍武漢女足;後半程關鍵階段,由於外援卡米拉打架事件,上海女足收到了足協的(禁賽+罰款)重磅罰單,再加上唐佳麗有傷在身,上海女足因陣容厚度不足等問題,錯失了問鼎本賽季女超冠軍。
  • 北外灘的揚子江(路)碼頭和黃浦路的歷史沿革
    當年東大名路南側至黃浦江沿岸,碼頭林立,自西往東依次為聞名上海灘的招商局中棧碼頭、順泰碼頭、公祥碼頭和揚子江碼頭等等,20世紀初,北外灘的碼頭成為中國航運的樞紐,連接起國內航運和遠洋航運。1866年,英商藍煙囪輪船公司拉開了虹口百年航運的歷史。東大名路378號的中遠貨櫃運輸公司總部的小紅樓,是上海歷史上的英商耶松船廠舊址。
  • 滬上美術品牌之一,歷經34年的「海平線」繪畫雕塑聯展今年有何創新?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11月29日報導:兩年一屆的海平線繪畫雕塑聯展是上海美術界最重要的品牌展覽之一。從1986年-2020年,歷經34年的「海平線」繪畫雕塑聯展開啟了一種新的學術機制,將美術展覽、文化傳播和學術研討融為一體,其引發的效應遠超畫展本身。
  • 中國寫實油畫天價排行榜一覽
    國內寫實油畫與西方寫實油畫 在寫實油畫傳入國內的這一百年間,油畫寫實似乎也在中國老百姓心中有了一個深深地烙印,其實油畫只不過是一種材料媒介。而寫實也不過是一種語言,但問題是這個語言又確實太普遍...
  • 誰製造了中國第一支油畫顏料、第一支蠟筆?上海這家百年老品牌又有...
    11月19日上午,上海馬利畫材股份有限公司創立大會暨揭牌儀式在上海順利召開,標誌著百年馬利老品牌正式成為股份公司,開始步入資本化運作新紀元。據悉,馬利品牌誕生於1919年,2020年是馬利建廠創牌101年。「馬利」牌畫材在歷史上創造了許多個第一。
  • 上海原點再迎高光時刻,這次是因為TA
    這裡曾是海上聞人王一亭的住處,因園內有百年梓樹而起名「梓園」。這裡還曾迎來過一位享譽世界的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商船會館在小南門外會館街38號,是上海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會館,也是在上海出現的第一個同鄉同業公所。還有老西門的文廟,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上海曾經的「高考考場」,古代讀書人的聖地。
  • 欣賞二百年以前的歐洲古典油畫女性肖像,精美絕倫
    二百年以前的歐洲古典油畫女性肖像,精美絕倫,美得不可方物,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這頭上戴的野雞毛帽子,和衣服上的飾物和顏色,看上去是那麼和諧,太時尚大方了!二百年以前的歐洲古典油畫女性肖像,精美絕倫,美得不可方物,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
  • 「燃·速——世界汽車發展百年人物雕塑展」開展
    2020年12月5日,「燃·速——世界汽車發展百年人物雕塑展」開展儀式在北京汽車博物館舉行,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高級顧問楊玲;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羅軍民;中國美術館藏品徵集部副主任、研究館員王雪峰;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駐會副秘書長秦春暉;汽車商業評論總編輯、軒轅大學校長賈可以及藝術家代表等參加開展儀式,北京汽車博物館黨組書記
  •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高連保風景油畫作品欣賞
    「寫意精神」油畫寫生與創作高研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油畫學會會員,中國徐悲鴻畫院油畫院特聘畫家。2015年 首屆山東(國際)美術雙年展2015年 挖掘與發現--中國油畫新人展2015年 接力--2015山東油畫作品展2015年 「中國精神」心像--第四屆油畫作品展2015年 上海藝術博覽會青年藝術家推薦展
  • 追尋上海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數百遊客徒步濱江開啟微遊之旅
    微遊上海·濱江線」活動,在了解上海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同時,也充分感受到上海海納百川的城市精神。 導遊為遊客邊走邊講解 邊看地圖邊打卡 線路的出發站——綠之丘,由原菸草公司機修倉庫改造而成,建築改造後實現了工業建築向綠色生態建築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