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什麼好說的,就是經典。這就是神作!完美的鏡頭,豐富的特效,不可預料的情節,優秀但不裝的臺詞:我們還能期待從一部電影裡得到什麼?我看這個的時候才知道,電影可以這麼牛B,一直到現在,重看最多次的電影。……
時至今日,在網上搜索電影《搏擊俱樂部》,可以看到無數的好評,豆瓣上超過62萬人打出了9分的高分,成為豆瓣TOP250的48名。
毫無疑問,《搏擊俱樂部》現在已經成為了影迷心目中的"邪典神作",然而當初它的拍攝和上映的命運,卻有著道不盡的心酸和波折,投資人鬧情緒、男主角撂挑子、票房慘澹、影評人群嘲……
《搏擊俱樂部》最早是1996年由Chuck Palahniuk撰寫的小說,這本小說的銷量十分慘澹,據作者自己說:
"這本書賣了還不到5000本。"
但是,幸運的是,在這5000本的購買者中,有一個是導演大衛·芬奇,那時大衛剛剛拍完《七宗罪》,對這本名不見經傳的小說是如獲至寶,太對味了。
"我一開始讀就停不下來,而且笑個不停,有誰不想要看到信用卡公司大爆炸啊?"
但是這本書的版權已經被20世紀福斯拿下了,大衛芬奇和20世紀福斯有些"前冤",當初和20世紀福斯合作拍攝《異形3》成為了大衛芬奇的影史"汙點"。
而福斯也對大衛芬奇不感冒,福斯心中的理想導演是《指環王》的導演彼得·傑克遜,但是彼得沒檔期,後來福斯又去找《猜火車》的導演丹尼·鮑爾,但是仍然合作無望。
大衛芬奇心中想拍,福斯又找不到合適人選,於是冰釋前嫌,再度合作。
這時大衛芬奇給了福斯兩個合作選擇:一是投資300萬美金,拍成一部只發行DVD的電影,二是投資6000萬,邀請大明星,拍成一部上院線的電影。
福斯給了6300萬美金說,請大明星。
對於男一號,大衛芬奇一開始的人選是馬特達蒙(出演《諜影重重》、《心靈捕手》等),但是被愛德華諾頓的演技所打動,而且愛德華諾頓比馬特達蒙要便宜不少,只花了250萬美金就拿下了愛德華·諾頓。
而另一位男主角布拉德·皮特當時拿到了1750萬美金。
當演員和製作團隊都到齊時,大衛芬奇才發現,很多人都對這部《搏擊俱樂部》想表達的思想並不理解,大衛芬奇直接炒掉了最初的電影監製:
"他們希望《搏擊俱樂部》不要加上旁白,所以我炒了那個電影監製。"
大衛芬奇對《搏擊俱樂部》小說有著近乎狂熱的喜歡:
"我那時接近40 歲了,這本書讓我哭天喊地。"
"小說想要描述的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憤怒,一種從對於社會不滿中產生而出的憤怒:我們已經行屍走肉太久了,我們應該奮起、跳進我們自身的下一個進化階段。但是這種進取的念頭,很容易被物質的誘惑給一掃而空。"
然而這種思想主演愛德華·諾頓有自己的了解和表現形式,並且與大衛芬奇產生了很多的不同意見,愛德華·諾頓在好萊塢是有名的有想法和會堅持,這種脾氣也讓日後的漫威很頭疼,不得不放棄了愛德華·諾頓出演《綠巨人》。
"我們就是要拍一部諷刺電影,我們那時總是說:這部電影是真的要把城市炸成碎片,就跟《畢業生》裡頭你愛上了你媽的朋友一樣叛逆。"
當時的投資公司福斯希望《搏擊俱樂部》是一部大明星出演的動作片,像是《諜影重重》或者《007》,而男主演愛德華諾頓又有自己的堅持,讓整個電影的拍攝是步履維艱。
"愛德華諾頓有一種我們一定要清楚地讓觀眾明白這是一部喜劇片的想法,他隔三差五地就會跟我討論,這段是幽默,這段是諂媚等等,但我並不想要表現得這麼明顯,我所想要的就是讓觀眾思考是否應該要支持片中的論點。"
劇組常常需要等導演大衛芬奇和愛德華諾頓吵完架後,才能繼續拍攝。
"以後當我回想起1999 年時,我想到的不是自己翹著腳、捧著超大杯爆米花看電影。在我的回憶裡,我參加了無數次會議,我在每場會議裡都要自己打臉、打到散會時我雙手都長繭了。"
當時能夠理解大衛芬奇的只有布拉德皮特,然而這部電影終於在磕磕絆絆中完成了,卻遇到了宣傳和發行上的問題:
"這些負責宣發的傢伙,一副就是我不想宣發的模樣。"
而當時負責宣發的主觀表示:
"男性觀眾不想看到布拉德皮特光身子,這會讓他們自慚形穢,而女性觀眾又不想看到皮特被打到滿身是血,所以我真不知道你拍這部電影是要幹啥。"
當《搏擊俱樂部》上映時,最大票倉美國僅獲得了3700萬票房,差不多是成本的一半,全球票房勉強超過1億美金,比預想的低了一半。
在票房慘敗外,是媒體和影評人的無情嘲諷。
《好萊塢報導》更是諷刺:"在道德方面令人厭惡,在社會方面不負責任,故意想在好萊塢裡裝模作樣。"
媒體和影評人當年對《搏擊俱樂部》的擔心,就像今天對電影《小丑》的擔心。
傷心欲絕的芬奇決定到峇里島度假,他回憶當時的心情:
"我已經花了整整兩年生命在這件事上頭,然後突然有人通知你,說著大家可以不用來上班了,我們要舉行流血大賤賣了。讓你不禁掏空心思地想著,喔,幹,那我接下來怎麼辦!受到這種打擊的我還爬得起來嗎?"
《搏擊俱樂部》的小說作者也深受打擊,這時唯一看開的人是布拉德皮特,他在1999 年接受滾石雜誌採訪時這樣說,
"但是,如果一旦你什麼都有了,那麼接下來你只能面對你自己了。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現在我再說一遍:沒有什麼事物能讓你晚上睡得安穩,你也不會因為這些身外之物,而讓你起床時神清氣爽。"
1999年,布拉德皮特真的是"什麼都不缺"的男人,顏值巔峰,片酬2000萬美金左右好萊塢頂流,與美國甜心珍妮弗·安妮斯頓在愛戀中,粉絲眼中的"金童玉女"。
布拉德皮特也是真正理解《搏擊俱樂部》中那種"空虛"的人,大衛芬奇第一次把劇本交給了皮特時,皮特當晚就看了大半,被其中的情緒所觸動,那種當你已經擁有了他人欣羨的一切時、卻仍然感受到的空虛、以及存在的恐懼。
在威尼斯的首映禮上,《搏擊俱樂部》的反饋特別差,基本上把觀眾和嘉賓看懵了,電影放完,下面一片沉默和噓聲,愛德華諾頓回憶當時的皮特:
"觀眾們拼命噓這部電影,效果一點都不好。但是,皮特突然轉頭看著我說:這部電影是我參加過最棒的電影。他看起來如此開心。"
當然,這部在上映時一片噓聲的"爛片",在DVD時代成為"邪典神作",就像周星馳那部《大話西遊》,在2009年之前,《搏擊俱樂部》的DVD版在全球賣了600萬份,15年後共賣出了1300萬份。
"經紀公司告訴我,下次我們不會讓你去拍這種可能賠上聲名的電影了,我當時真的想要站起來,然後在自己頭上開一槍。結果後來不知道什麼時候,有人跟我說,你怎麼敢拍出這種電影!我超愛《搏擊俱樂部》的耶!"
然後,在經歷過21年,《搏擊俱樂部》終於獲得了口碑認可後,大衛芬奇卻不滿意,因為很多人誤解了這部電影想傳遞的思想。
"《搏擊俱樂部》是一趟穿越現代疏離社會的旅程,這是一部諷刺電影,很多人就是搞不懂。"
很多影迷在《搏擊俱樂部》中看到了暴力和破壞,一度讓大衛芬奇害怕,告訴自己的女兒要遠離喜歡這部電影的人。
"我女兒有個朋友叫馬克斯,她告訴我,馬克斯最喜歡的電影就是《搏擊俱樂部》。我告訴她,永遠不要再跟馬克斯說話了。"
所以,在經歷過票房慘澹、口碑崩盤後,《搏擊俱樂部》在10幾年後逆襲成為很多粉絲心中的"邪典神作",當年為它拼盡全力的導演,卻又不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