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對華態度變得最快的國家可以說就是澳大利亞了,在反華問題上就像是美國的急先鋒一樣,出手比誰都要積極,但是讓人看不懂的是澳大利亞的經濟是非常依靠中國的,這就使得澳大利亞像是「精神分裂」了一樣,一會對華強硬、大動幹戈,一會又希望和中國「快樂共存」、重修舊好。
很長一段時間裡的澳大利亞,看似經濟是平穩發展的,但是政治上卻非常複雜,在這十年以來,澳大利亞已經換了六任總理,原本澳洲總理選舉是三年一選,但是由於政局的動蕩,這十年以內沒有任何一個總理是可以在總理的位置上待滿整個任期的,這讓澳洲民眾在政治問題上難免陷入對內訌和癱瘓的擔憂。
2018年莫裡森就是在這種氣氛下「奇蹟」當選的,被稱作「奇蹟」是因為當時莫裡森所在的聯盟黨在大選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都陷入了內訌的醜聞之中,莫裡森當時都對自己能當選不抱有什麼期待,但是和他們爭總理之位的工黨相比之下更加糟糕,並且莫裡森屬於偏右翼保守派,和澳大利亞主流社會傳統剛好相契合,這才讓他可以擔任總理之位。
如果要保住自己的執政地位,就得迎合右翼選民的想法,於是反華的對外基調也就在這種氣氛之下被確定了下來。
而今年以來,澳大利亞對華態度突然之間急轉直下,讓中澳關係緊張成為了世人皆知的事情,同樣世人皆知的是這種緊張關係的源頭就是澳洲政府在涉中的重要問題上頻頻採取錯誤言行。
如今中美博弈,澳大利亞政府一邊倒的政策直接站在了美國對華戰略的最前線上,澳大利亞這種做法勢必會讓其成為針對的對象。與中國相比,澳大利亞更應該意識到,如果中國對澳大利亞採取經濟制裁措施,澳大利亞並沒有太多籌碼可供處理。
2019年,中澳雙邊貿易額將達到1589.7億美元,增長10.9%;澳大利亞對華出口1039億美元,佔澳大利亞出口總額的38.2%;澳大利亞從中國進口550.7億美元,佔澳洲進口總額的25.8%。中國是澳大利亞貿易順差的最大來源,佔澳大利亞貿易順差總額的80%以上。
這就意味著,中澳之間的貿易一旦產生問題,先受到影響的一定是澳大利亞,假如中澳之間的所有經濟往來被切斷,澳大利亞經濟將會衰退6%,而中國承受的經濟損失只有0.5%。
經濟上如此依賴中國,又沒有和中國有什麼歷史遺留問題,為什麼澳大利亞在反華問題上如此積極,想必很多人都想不通。如果單純只是因為澳大利亞想通過站邊美國,獲得美國的軍事、經濟資源傾斜的話,這個單一的理由並不是很能站得住腳。
今年美國受到疫情的影響尤為嚴重,經濟萎縮不說,國際影響力也在一直下降,很多美國的傳統盟友都已經開始和美國離心了,現在站邊美國、和中國撕破臉怎麼看都好像並沒有那麼符合澳洲利益。
並且澳大利亞政府現在看起來也是知道中國對於澳大利亞有多重要的,還幾次三番釋放「求和」信號,但為何總是不願意去好好修復一下「冰封」的中澳關係呢?
澳大利亞在對華問題上的「擰巴」,被澳大利亞電視劇《烏託邦Utopia》的一個橋段演繹得淋漓盡致。
《烏託邦Utopia》中,一群澳洲政府官員圍坐在桌子邊開會,部長表示國防白皮書建議的預算都已經花到4000億澳元了,一旦總理問下來到底花在了哪裡,他們要怎麼說,要選擇一個區域性的敵人出來。
官員們支支吾吾,說出來的都是一些區域性的對手,但要具體到究竟是哪個國家,官員們就都不說話了。
部長只能說:這樣吧,我說一個國家,你們要是同意就點頭。然後他說了中國,這些官員對視了一眼說好吧,這個問題就過去了。
接著部長問,那花了這麼多的預算是為了保護什麼?並讓他們說出具體事務,這些官員又回答不上來了,於是部長又表示還是他說一個,其他人同意就點頭。
然後部長說是為了保護貿易航線,其他官員都表示贊同。他又問那澳大利亞的頭號貿易夥伴是誰,這時其中一個官員搭話了,說大家可不可以只點頭就好,所有人都點頭附和。
部長說:頭號貿易夥伴是中國。我們每年消耗了這麼多的預算,來保護我們和中國的貿易航線,來避免中國的威脅?沒有人覺得這件事很奇怪嗎?
這回,所有官員都在搖頭。
在當時,這部劇的情節可以說是黑色幽默,但是現在來看就像是預言一樣。
從當初的聯繫緊密,到如今的針鋒相對,中澳關係的惡化存在著這背後的三大原因。
首先就像是《烏託邦Utopia》中的一樣,澳洲政府需要製造一個假想敵出來,不管這種對立的理由多麼不可思議,但是他們要為自己多花費的預算找出一個合理解釋。並且莫裡森原本就是因為他的右翼立場而上任的,反華可以讓他的右翼選民們更加支持他。
第二點就是偏見,在最近中澳的漫畫事件中就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這些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偏見有多深了,他們看不見中國現在發展到了什麼水平,還固執地認為什麼規則都是他們制定的,中國沒有話語權。
第三是對美國錯誤的盲目信任,曾經擔任過澳洲外交部長的鮑勃·卡爾就曾表示,澳大利亞政府一直有一種感覺,他們認為澳大利亞國際特徵的最佳表現,就是成為美國最親密的盟友。因此,他們看不到現在美國的衰弱,他們擔心甚至恐懼美國對他們的關注度降低,因此急著向美國證明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