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接近年末的冬日寒冷,網際網路的新貴們對於社區團購的熱情越高,對於社區團購目前的競爭狀態用百團大戰已經難以形容,更多的資本和技術投入其中,不乏熟悉的阿里和騰訊,還有京東、拼多多、美團、滴滴等等。分析社區團購的商業模式,不外乎是剛需和多頻,但是如此多的勢力投入其中,新風口的危機也在到來。
回顧如此多的網際網路風口,資本逐利,從短視頻到共享單車到外賣到出行以及在線旅遊、在線教育,最後都走向了合併,成為市場頭部的唯一或唯二存在,如滴滴和美團等等,對於社區團購,也是在電商業務上衍生出來的模式,從生鮮到家到社區團,都是走向了新的競爭狀態,面對新的風口,各種信息充斥線上和線下,面對電商和網際網路的衝擊,各種實體如商場和超市,都在謀求轉型,從超市巨頭沃爾瑪到大潤發到物美到永輝以及家樂福等等,傳統超市的網際網路轉型也在積極開展,從會員制到特賣場,從山姆會員到開市客到奧樂齊,都是專業化應對網際網路衝擊的傳統方。
從阿里的天貓超市到京東超市到一號店,到現在的各種優選和精選,以及海淘產品,自貿區的來臨對於供給側的衝擊更是明顯,面對不同的用戶群體和需求,設計不同的產品和服務,也是必然結果,從高端到中端到低端,面對複雜的消費層次和用戶群落,線上和線下的終端形態各有不同,而且運營得當可以成為估值的獨角獸。
裂解開社區團購的商業模式,不外乎還是人貨場的復現,生鮮日常剛需和多頻的場景,也是支撐了線上業務開展基石,但是生鮮線上的難度也是顯而易見的,突破生鮮這樣的難度級別,對於任何開展線上業務都是可以複製的模式。生鮮模式存在的生產端、流轉端和銷售端以及配送端,從需求收集的用戶運營還是常規的方式,補貼和拉新的流量成本還是可以複製的常規模型,但是對於生產端的農產品的散布和非集約化的形態,需要對於供應鏈對長期深入的耕耘,農業產品和工業產品的區別還是在於農業工業化的難度限制,行業頭部的集中度很難達到低成本的要求。
從散布到低端到低品質,以及農產品生產的不規則性,到了電商品牌和平臺很難掌控全供應鏈,需要依託本地化和區域化,這也是地區性的社區團購可以興起的原因,從興盛優選到十薈團等等,都是這樣的緣故。流轉環節的高損耗和長周期也是導致了生鮮品相和品質的下降,以產品產地和距離為限制的生鮮模式,誕生了前置倉、直運、分揀、自提等等模式,運營的關鍵還是在低成本和高效率。
社區團購的拼團、次日達以及自提的模式也是緩解運營成本的關鍵,從低價爆款拉動日用品的銷售,以及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客單價,還是在於經營利潤的獲取。針對生鮮的特性,少量的SKU供給也是關鍵,集中採購也是可以拉低成本的關鍵一環,包裝損耗和品質損耗的降低,也是控制成本的關鍵,依託本地和短途,區域化的社區團,也是未來趨勢。
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也是用戶價值的關注點,社區團購的未來也基於此,產品和服務價值才是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