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聖經》經典著作形成的時候有一種不符合基督教教義的異端思想也在形成。早在以弗所教會,就出現了這個異端思想,比如不認為耶穌是基督,也否認基督的人性,不承認耶穌基督是救贖的主。《彼得後書》中說道:「在你們中間,也必有假師傅,私自引進陷害人的異端,連買他們的主他們也不承認。」和《約翰二書》中這樣說道:「有許多迷惑人的出來,他們不認為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
在以弗所教會宣傳這種異端思想的突出代表是克林圖,他認為所謂的道成肉身,基督降世為人不過是一種現象,一種幻象。道沒有真正地成為肉身,基督也沒有真正地成了人。耶穌和基督是本質上兩個絕對不同的存在。因為耶穌是人,而基督是神,耶穌和基督不是合二為一的而是分而為二的。
克林圖認為基督是在耶穌受洗時才降臨在耶穌身上,是通過耶穌的聲音來說出啟示,那個聲音絕對是耶穌的,但是所說的語言卻是基督的。耶穌看得見摸得著,而基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而在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候,基督就離開了耶穌。
也就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以克林圖為代表的異端發展出了一種理論,叫做仿佛論。仿佛論是指,基督降臨在耶穌身上的時候,一方面可以說基督似乎是耶穌,但並不是耶穌,另一方面,也可以說耶穌似乎是基督,但並不是基督。耶穌和基督的這種關係不是道成肉身的那種關係,而是應該更改說法,應該說是道仿佛成為肉身,基督仿佛成為人。
用精練的話語概括仿佛論:基督仿佛成為耶穌。
這種仿佛論實際上就是否認了基督肉身,所以為了警醒當時的信徒不要受到這種異端的侵蝕,著作者在談到耶穌基督替世人贖罪的時候,總是要再三強調基督的受苦是肉身受苦。因為按照基督教教義,那個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肉身就是基督,只有基督和基督的血才能拯救世人。「神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
道成了肉身,基督降世的的確確地成為人,這是基督教教義不可被質疑的地方。
而克林圖為什麼會有仿佛論的異端思想呢?
這跟諾斯替的二元論有很大的關係。諾斯替的思想體系在當時的希臘非常流行,常被結合進宗教思想中。諾斯替非常注重知識,但是這種知識不是指一般的理性或者感謝知識,而是指神的啟示。「諾斯替」這個詞其實也就是「知識」的希臘文翻譯。克林圖就是把諾斯替的思想結合在宗教體系裡,還加入了希臘哲學和波斯宗教的影響。
諾斯替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二元主義,即認為至善無上的神和罪大惡極的物質這兩者是不能合二為一的。因此把這種二元論反映在基督教中,克林圖不承認基督在耶穌降生時就存在,而是認為基督是在受洗時才降臨。然後在十字架受刑的時候,基督就已經離開耶穌到天上去了。即使在基督降臨耶穌身體的時候,他們也不是合二為一的,而是「基督自基督,耶穌自耶穌,基督不是耶穌,耶穌不是基督。」所以也更沒有什麼叫做「耶穌基督」的。
所以,最後,他們得出結論:道似乎成了肉身,基督仿佛成為人。這是克林圖最多能接受的耶穌和基督的關係。但這在基督教教義看來,這是荒謬的。因為創世紀的時候,物質也是神創造的,神每創造一個事物,都看著這個事物是好的。當創造全部完畢之後,「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也就是說一切都甚好,物質當然也就是好的。物質在基督教教義裡並沒有罪大惡極這樣的特點。
基督教教義裡,能夠救贖世人的只能是神,是基督,而贖罪的又必須是真正的替代者,也就是真正的人。凡事該與他弟兄相同,才能作「挽回祭」。基督教福音的中心,就是「基督成了人的樣式,成為罪身的形狀」,「為罪受苦。就是義的替代不義的」,使不義的因信稱義,因信成聖,這才能讓人得到真正的救贖。
真正有血有肉的人和本體上和神同一的神才能做出如此偉大的救贖。不管是否定基督的人性,還是否定耶穌的神性,都一律被基督教教義視為異端邪說,是在「另傳一個耶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