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古村#全州大田村是國家級傳統村落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濃厚的文化底蘊。讓我們跟隨興安縣的著名學者楊迪忠先生到該村走一走吧。
2019年12月28日,也就是興安縣傳統村落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後的第二天,我和陽著文、劉泉峰、唐春娥四人應邀到全州縣兩河鎮大田村訪古。其實,這是早就有的邀約。兩個多月前吧,在興安師範學校當教師的唐春娥,她就跟我們訪古群的同志們說,有空就去全州大田村看看,村裡有人邀請我們去。她是全州人,負責聯繫安排好。大家都忙,一晃就拖至今天才成行,而且還是乘剛成立研究會的興致!就是大會的當天下午,會員們還與桂林來的幾位專家教授到了興安鎮的西山村訪古調研。
我們起了一個大早,八點鐘準時從興安縣城出發,沒有吃早餐,就直奔全州了。一路高速,到鳳凰鎮下了高速,往石塘鎮奔馳。到了石塘鎮街上,我們吃了著名的全州紅油米粉,就解決了早餐。向老鄉們問了路,開啟導航,就奔兩河鎮去了。
兩河鎮位於全州縣東南部,距縣城36公裡,南與灌陽縣接壤,東南與湖南道縣毗鄰,是全州的「南大門」,總面積153.7平方公裡,轄16個村委,163個自然村,總人口3.8萬餘人,是個有著豐厚歷史文化的千年古鎮。
到了兩河鎮,過大橋右拐,沿著水庫山邊路走,過百板洞,不久就到了大田村境地。
1.古碑古橋立路邊 一路訪古進大田
我們十分興奮,好奇。在路上,我們看見有重要的古蹟,就停車查看,作記錄,照相。這叫順手牽羊!
在路邊,一方巨石聳立于田野裡,好似誥封碑。我們停車去查看,不禁喜出望外。這是一方罕見的神道碑,我們以前在興安縣還沒有看見過。碑為長方形,高2.3米左右,寬約1米,厚約25釐米,青石。碑上清楚地刻著「前清國彥祖考鄧公諱鳴盛字岐和老大人神道」。它的旁邊,還有一方小碑,蓋弧形石帽,高約1.2米,寬約0.6-0.8米,刻錄著有關立碑情況。碑為鄧公孫子鄧楩等立於民國17年,記載了鄧鳴盛6子10孫名字。這是我們在途中的第一件意外收穫。
車至村頭,路邊有一新建的小廟,廟前有古碑樹立。於是,我們又下車查看。原來,這是下灣土地廟,供奉著兩對土地公土地婆神像,像是現代工藝塑的瓷像,微笑可親。但是,條石框架是用老碑鋸破的,保留著原有的雕花圖案。兩邊框架石上刻有一副對聯曰:「觀世解音眼何其慧,厚德載福心貴留神。」廟為一間,十來個平方米,砌牆蓋瓦。廟前立有一方古碑,經仔細查看,為《重修下灣大路碑記》,同治五年冬臘月中浣吉日立。據此碑記載,這裡原來是石板大道,應該是湘桂古道全州至灌陽的陸路通道之官道。「此路前人修之久矣!近因春水瀑瀉,路板俱為洗壞。」「昔之路,今之途矣,行者不勝崎嶇,興嘆焉。」於是,鄧氏家族募化修路,「高險者砌以石磴,低平者覆以重板,約計百有餘丈,越一季而告竣。」在數十人的捐錢名單中,我看到了一個寺廟名字「念雷殿」,它捐錢600文。這是不是今土地廟的古名?待考。這是我們在路上的第二件收穫。
進入村頭,一座石拱橋又吸引了我們。車從古橋上經過,就正式走進了大田村。車在村裡一塊小空地停下。我們看見一位大姐在家門口,就問:「大姐,這裡是大田村嗎?」她說:「是呀。你們是來幹什麼的?」我們說明了來意,她很客氣,說:「只是老房子很多破舊了,倒塌了。」
我們迫不及待地去看石拱橋。拍照,尋訪古碑。此橋保存完好,長十多米,寬四五米,比較高大,跨村前一溪流之上,與一條古道相連。橋邊有一古樟,枝繁葉茂。橋上一側樹立兩方古碑,不是重修古橋的碑記,而是《增補修大橋邊下灣公路記》,為民國20年所立的捐款碑,有序。石拱大橋始建於何時,因為沒有修橋碑記和介紹資料,我們無從知道。聽村民們說,這座橋老祖宗來時就有了,現存的古石橋也已是維修多次。從橋面青石板的磨損程度來看,應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吧。這座全石結構的古橋,很有氣勢,很牢固且精美,雖然是古橋,但是在今天仍然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大田行人車輛出入的最主要通道。
我匆匆忙忙查看了一下大橋,即進村去與全州的朋友會合。因為唐老師已經去見她的聯繫人,也就是她的兩位老同學。
2.名門久列南陽首,甲第曾開西粵先
唐老師的兩位中學同學,一個叫鄧小軍,一個叫鄧加志,他們在柳州和桂林工作,為了我們今天的大田之行,分別從柳州與桂林趕回來並做好了有關安排。我們特別感謝他們!
我們在村裡的一座有舉人夾石的屋前相會了。大田的訪古之行,於是正式拉開了序幕。
我們首先拜訪了村中德高望重的前輩鄧崇熙老師,他已83歲高齡,曾經當過中小學校長,對村裡的歷史很熟悉。鄧老師熱情招呼我們,遞煙倒茶,糖果花生瓜子樣樣拿出來招待我們,一看就知道是一位熱情好客、和藹可親的長者。我們向他詢問了一些情況,並翻看了鄧氏家譜,拍了照。據鄧老師介紹,大田村現有鄧、李、廖、蔣、劉等姓氏,共1800多人,鄧氏佔絕大多數,其他幾姓才有幾十人。鄧氏是宋代從河南南陽遷來湖南零陵東安,於宋代再遷居全州文橋靄嶺,在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始祖鄧承琢移居大田,有近1000年歷史了。在科舉時代,曾出過43名舉人(文舉33人,武舉10人),9位進士,這曾經是何等的輝煌啊!
匆匆離開鄧老師家,我們便在鄧小軍和加志的帶領下走村竄巷,訪古探幽。
大田村自古為湘桂兩地經商往來的必經之處,湘桂古道由湖南的道縣過清水關、永安關經灌陽文市鎮到兩河鎮大田過八百嶺再到全州縣城是一條最近的通道。往來客商都要橫穿大田村老街。
宋元明清時期以來,大田村老街多為商鋪和客棧,如今,還能找到幾處殘缺的商鋪和客棧。村中有一條老街由北向南貫穿全村,以老街為中心,民居、祠堂羅列兩邊,老街的大路都是青石板鋪成外,其餘的小巷也是石板路或者用小鵝卵石鋪成的釘子路。從遺存的民居和祠堂來看,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磚瓦木結構,小青瓦硬山頂穿鬥式構架,五柱房、三合院或四合院式。現保存有祠堂 1座,明清時期到民國的民居 120多座;有臨街商鋪 10多座、古迎送亭一座,還有至今仍在發揮灌溉作用的古堰壩2處,有古石板橋一座,還有古井幾座。考取功名的旗杆夾石,還有一對樹立在舉人屋前,但已經被打斷。大田村是名副其實的大,除了保存的古民居多,就是古街道多,古街古巷縱橫交錯,道道相通,條條相連,深邃幽長,似迷宮一般,沒有村民帶路,陌生人還很難走得出來!還有那些長條石砌築的高大而長長的屋基,恰似古代的城牆,令人震撼!這綠水青山的風水寶地,這地靈人傑的千年古村,一切都是原生態,一切都如世外桃源,古風悠悠,古韻濃濃!
最吸引我們的是村中的進士樓,其木匾書「粵北一家」四字,門聯曰:「名門久列南陽首,甲第曾開西粵先。」可惜,原來的匾額和門聯都毀了,現在看見的是新書之木匾和聯,而且簡單敷衍,大失所望。但是,磚牆上的「進士」二字,卻是古代的,貨真價實!
沿著寬大深邃的石板街道拾級而上,就來到了鄧氏宗祠。祠堂已經作了一些維修,大門一面砌了紅磚牆,其他還是古老的牆磚木架構築,祠堂十分雜亂荒涼,沒有使用,裡面保存著幾方古碑,有雍正的,嘉慶的,道光的等,有記錄重修公祠和外門樓的,有記錄鄧氏祭田的,有記錄祭祀始祖和始祖妣的等等,似乎在訴說著大田鄧氏家族的輝煌歷史和修建祠堂的過程。祠堂大門前的一對巨型石鼓,雕刻麒麟和鳳凰等圖案,非常精美大氣,為我們目前所見最大的最精緻的石鼓。
在祠堂的左邊,有一座漂亮的三層木樓,為民國時期所建,保存完好。在生產隊時期,曾經被用於大隊部辦公樓。現在的戶主是唐淑德老奶奶,近80歲,她來給我們打開屋門。進入此房屋院子,一樓大門額楣上,有「餘慶堂」三字。地上有一古碑,被當作鋪路石,下半部分文字多被踏磨不清了。我們仔細查看,原來是一方《修砌井方碑記》,立於民國10年,是由大田村移居楊柳井村的鄧氏所立。
穿行在大田村古街古巷裡,我們還被其古樸的文化氛圍所迷醉。如屋上高大精美的吉祥物,牆上的鹿回頭、月兔、梅花等灰塑圖案,門額上的各種題詞(垂裕後昆、珠圓玉潤、貽謀燕翼、承上囑下、吉慶有餘等),都顯現出書香門第的古韻古色。遺憾的是,經過歷史的變遷,一些民居因年久失修,如散落在村中的進士大宅、舉人老屋等,已經破敗不堪,亟待維修保護。
3.村邊古道迎送亭大田昔日好榮光
在大田村口門前江畔,有一座古亭立於石板古道上,叫迎送亭。亭為一間一層蓋瓦建築,鑊耳牆,內立四條大石柱,有條石作凳。石柱上有古聯語。牆上有今人用毛筆寫的對聯。
沿江石板路曲折而行,門前江下游離迎送亭不遠處就是高大的石拱橋。我仔細觀察,建亭梁上有「同治捌年」字樣,得知此亭大概修建於此年。亭內還立有兩方古碑,一為光緒乙酉年仲冬月的《重修下灣橋並各處路道》碑記,有序言和捐錢情況。
由此可見,不遠處的古橋就是「下灣橋」。記中說,要造千萬人往來之橋,修數百年崎嶇之路;而村北下灣,正是千萬人來往之衢,也是族人出入之道。因為被洪水衝壞了橋梁和路道,故募集資金重修。捐款者都是鄧氏族人,非常積極。一為光緒二十二年孟冬月立的《重修迎送亭碑記》,也有序言和捐錢記錄。序言說:要「修數百年往來之路,建千萬人出入之亭」,這是多麼美好的心願啊!捐款芳名有72人,除唐姓1人外,皆為鄧姓,其中就有前述神道碑主人鄧岐和,他 「捐小三百四十」。功成告竣後,「來往者莫不歡然而仰,出入者莫不釋然而觀」!
石柱上的對聯,我仔細辨認,應該是「和藹春風堪坐我,澄清秋水可娛人」和「縱目雲山開面面,關心風雨送勞勞」。
如今,百年迎送亭和古道古橋猶在,只是沒有了往日的熱鬧和榮光,他們都歸於了寧靜和滄桑。自從大田村裡通車後,那建於腳走肩挑時代的石拱橋又承擔起了過汽車的重任,日顯吃力和不堪重負。現在,村民正在石拱橋的旁邊修建水泥大橋,讓汽車不再過石拱橋,以減輕石拱橋的負擔,保護這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我們來訪時,村民正在施工建設之中。不久的將來,一座現代鋼筋水泥大橋橫跨溪流之上,承擔過往汽車之責,我們為之無比高興!
我們在村裡訪古探幽,看民居,進祠堂,摩認古碑文,聆聽歷史的輝煌,想像古人的生活,不知不覺,就到了中午一點多鐘。在吃飯的時候,我們談起了這次走訪的初步感受與體會。我們認為,大田村歷史很悠久,文化遺存很豐富,文化底蘊十分厚重,歷史人物眾多,是值得好好保護與宣傳展示和利用的國家級傳統村落,不少東西處於桂林和廣西前列,十分罕見,務必珍視。
楊迪忠【2020/4/24撰】
希望救救廣西全州古村上畔塘這座瀕臨倒塌的老宅!
關於廣西河與湘江的說法沒錯,關於灌陽河與灌江的說法真弄錯了!
青龍山系列之18:廣西全州歷史文化名村青龍山功名頌
廣西全州至少在宋代就設有六鄉,但非常有可能在秦漢就設有了!
灌陽縣文市鎮紅軍渡口觀光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