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是很多朋友也都在糾結,我剛入門的時候,記得師父說選RAW就對了,那個時候也不是太懂,總之聽師父的就對了。逐漸對相機的理解,後來慢慢發現其實有些時候不一定用RAW。至於什麼時候用,看完對比分析你就明白了
RAW是什麼
那咱先說說RAW,全程是RAW Image Format,在編程中稱之為原始,也就是說未經過任何處理的原始文件。有相機所能記錄的全部信息,是一。RAW文件幾乎是未經過處理而直接從CCD或CMOS上得到的信息,通過後期處理,攝影師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藝術才華。
這個RAW文件在各個廠家的文件後綴是不一樣的,比如說:
尼康 - NEF佳能 - CR2、CR3徠卡、理光 - DNG索尼 - ARW富士 - RAF松下 - RW2適馬 - X3F奧林巴斯 - ORF通常可以用PS打開,如果打不開只需要更新Camera Raw即可。
說到這可能還是不明白,那麼咱們從原理上再深一層介紹一下(這裡講的有點深,可以跳過,想儲備一下知識的還是看一下)。
這裡我需要提到一個詞,「拜耳陣列(拜耳馬賽克)」!都簡稱拜耳
拜耳陣列是實現CCD 或CMOS 傳感器拍攝彩色圖像的主要技術之一。它是一個4×4陣列,由8個綠色、4個藍色和4個紅色像素組成,在將灰度圖形轉換為彩色圖片時會以2×2矩陣進行9次運算,最後生成一幅彩色圖形。該陣列於1976年註冊專利。
早期的我們就不談了,就說說現在原理也不深究畢竟不是我今兒要說的重點,知道這麼回事就可以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下拜耳陣列
這只用一塊圖像傳感器,就解決了顏色的識別。做法是在圖像傳感器前面,設置一個濾光層(Color filter array),上面布滿了一個個濾光點,與下層的像素一一對應。
每個濾光點只能通過紅、綠、藍之中的一種顏色,這意味著在它下層的像素點只可能有三種顏色:紅、綠、藍,或者什麼也沒有(黑)。
不同顏色的濾光點的排列是有規律的:每個綠點的四周,分布著2個紅點、2個藍點、4個綠點。這意味著,整體上,綠點的數量是其他兩種顏色點的兩倍。這是因為研究顯示人眼對綠色最敏感,所以濾光層的綠點最多。
計算機進行後期處理的第一步就是猜色,也叫去馬賽克。
如果一個像素只可能有三種顏色,那麼怎麼能拍出彩色照片呢?前面說了,每個濾光點周圍有「規律」地分布其他顏色的濾光點,那麼就有可能結合它們的值,判斷出光線本來的顏色。以黃光為例,它由紅光和綠光混合而成,那麼通過濾光層以後,紅點和綠點下面的像素都會有值,但是藍點下面的像素沒有值,因此看一個像素周圍的顏色分布有紅色和綠色,但是沒有藍色就可以推測出來這個像素點的本來顏色應該是黃色。
可以看一下光源通過拜耳計算再到COMS上成像,直接存到相機裡就是RAW,如果存儲之前經過相機計算去掉了一些人眼不在乎的色域成像後的就是JPEG或者無損格式TIFF。
這裡又說了個色域知識點,這裡也不過多講解,簡單知道一下常用的就是Adobe RGB和sRGB格式就行了,至於位的話,一般相機12bit,高級點的相機14bit、16bit可以自己打開相機看一下(好了這裡打住!越說越多了- -)
RAW的好處
接著說,提到好處就不得不說,我們攝影的目的是什麼,是不是要拍出滿意的照片?如果前期拍攝時條件差,比如說光線暗咋辦?這時候有朋友該說了,暗就用曲線來回來啊,沒毛病。但是能不能拉回來是取決於寬容度,這個寬容度可不是相機COMS大,而是單指RAW,可別存個JPEG的圖片回頭跟我說,我這相機寬容度咋這麼差。誰存都差!啥?寬容度還是不明白?看這個圖
簡單點說就是相機可解拜耳的一個過程,相機越好,記錄的動態就越多,寬容度就越大(小提示:寧欠勿曝);
存儲的信息不能被更改,可以當版權使用,比如說相機型號,拍攝時的參數,色彩信息等等,利於攝影師後期發揮。
個人建議開始可能會不習慣後期,但是時間長了,會養成一個很好的習慣,也有利於成長。
RAW缺點
文件存儲太大,現在儲存卡還是比較貴的也是唯一缺點。
怎麼選擇呢?
很多相機其實已經可以同時存儲兩種格式了,如果你不差錢,存儲空間夠用我個人建議使用raw,畢竟很多地方你可以只去一次,如果是JPG的話,後期的時候確實是調整不過來,或者是損失很多的照片細節,當然這個如果是放在手機上可以忽略不計,就目前相機的像素來說,如果是發發朋友圈還是足夠用的,如果是放在電腦上,嘿嘿,稍微放大對比一下就知道了
還想知道什麼評論區留言,我會更新,其實攝影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只不過現在拿起相機的門檻低了,攝影的門檻可從來沒有低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