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景喜劇領域,《家有兒女》無疑是當之無愧的王者般存在,曾掀起收視熱潮,被不斷重播再重播,成為經典神劇,陪伴無數觀眾度過童年。
在熒幕前,觀眾看到的都是一家人,樂呵呵的坐在一起吃飯聊天,生活中趣事一件一件的發生,好不快活啊。
但這只是臺前,並不能反映真實情況,這部長篇喜劇,把它拍完,需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幕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沒想像的那麼輕鬆。
首先就是選角上,媽媽劉梅這個角色,劇組第一個找的就是宋丹丹,那時的宋丹丹,人氣當紅,春晚小品給她帶來了無數掌聲和鮮花,但在影視劇領域,她是空白的,沒人找她演電視劇,究其原因,就是她演小品太過於深入人心了。
當有劇組找她拍電視劇時,一開始她是拒絕了,之前雖也演過幾部劇,但都沒能激起一點水花,所以就不敢輕易嘗試。
但劇組這邊親自打電話來,發出真摯的邀請,再加上導演是宋丹丹的朋友,老熟人合作起來很方便,宋丹丹這才答應來出演。
而爸爸夏東海這個角色,高亞麟也是導演的第一人選,之前他的人氣不高,演的都還是反派,但導演覺得,他能演好人。
對於高亞麟來說,這是個挑戰,但也是個學習的機會,能與宋丹丹合作,是他的榮幸。
關於三個孩子,劉星是張一山飾演,在之前他出演過《小兵張嗄》,出色的表演得到導演的看好,小雨是尤浩然,當年一個「媽媽洗腳」的廣告,讓他成為炙手可熱的童星。
姐姐小雪找的是楊紫,當時她才11歲,但個子已經一米六了,比張一山還高,完全可以演個中學生。
就這樣,導演從各地將這一家五口聚在一起,正式開拍。
雖然觀眾每次看到的,都是各種輕鬆的場面,但私下裡的拍攝,相當辛苦,集數多任務重,演員們每天需要背大量的臺詞。
除了背臺詞,對戲也是個麻煩,大人還好,但一和孩子對戲,就讓人頭大。
孩子年齡小,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過程中很容易分神,只能一遍接著一遍,宋丹丹當時嗓子都快喊啞了,一天工作十個小時,還是相當累人的。
作為父親的高亞麟,也忍耐不住,被幾個孩子吵煩死了,心裡暗暗打算,已經再也不接這種戲了。
另外,高亞麟之前沒演過父親,他本身也沒結婚沒生孩子,一開始很難入戲,不知道怎麼跟孩子打交道,幸好有宋丹丹的幫助,才逐漸入戲。
戲不好演,那他們的夥食應該很不錯吧,劇中有很多關於吃飯的鏡頭,那一桌桌豐盛的美食,看著讓人直流口水,小時候最羨慕他們能吃到這麼可口的飯菜。
但實際上,飯菜好吃是好吃,但劇組也不可能一個場景換一桌菜,都是集中一次性,將吃飯的戲拍完,一桌菜會被反覆利用。
拍到最後,飯菜都凉了,反覆吃一樣菜,都想吐了,另外為節約成本,有些葷菜是道具,好看是好看,但不能吃啊。
說了這麼多,這箇中滋味,也只能親身體驗,才能體會得到。
《家有兒女》第一、第二部都很成功,收視率很高,但到了第三部,小雪這個角色換人了,由女演員寧丹琳飾演。
雖只是換了一個角色,但觀眾不買帳了,紛紛覺得寧丹琳演得不如楊紫,也不習慣換人,導致收視率遠不如前兩部。
而之所以會換演員,楊紫的解釋是當時要參加中考,為不影響學習才放棄,並不是傳言說的那樣,是寧丹琳靠資本擠走了楊紫。
縱然收視率下滑,但劇組還是堅持拍完第三部,又拍完第四部,甚至還籌劃拍第五部,但最後泡湯了。
究其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片酬上,主演宋丹丹嫌片酬給的低,又很辛苦,還不如去拍廣告,其他演員對片酬也有不少意見。
劇組這邊,在拍第三部時,編劇就與製作方有了矛盾,自然會影響內容的質量,演員上,三位小主演,因為年齡增長,不再適合原來的角色定位,要重新選拔新演員。
片酬分得不合理,劇組內部有矛盾,原班人馬湊不齊,這還怎麼拍?所以第五部就耽擱了。
其實就算找到新演員拍出來了,但很難保證能得到觀眾認可,收視率是否再創新高。
一方面是之前拍的太經典,已經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一種題材反覆拍,沒有新意,觀眾也會產生疲勞的。
不管怎麼說,《家有兒女》依舊是一部經典神劇,為觀眾帶來無數歡聲笑語,新的東西再多,也替代不了過去的回憶。
像這樣的經典,就不要被翻拍了,給觀眾留個好的回憶與念想,難道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