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生產歷史悠久,在多年的勞動耕種中,人們總結出很多關於和農業技術相關的俗語,這些都是勞動人們在農業實踐過程中總結的寶貴經驗,經過百姓不斷的口口相傳,一直延續到今天,很多俗語即使在今天仍然非常適用,農村老話「曬穀不曬米,曬米虧不起」就是關於糧食收穫儲存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曬穀不曬米,曬米虧不起的意思是說,稻穀剛收割下來的時候非常潮溼,為了便於保存要進行晾曬,但是只能曬稻穀,不能曬去了殼後的大米,如果要是曬大米的話,那麼就會損失很大。
之所以有這種說法是因為稻穀有完整的外殼,可以包裹稻殼內的植物胚乳,可以緩解大米的吸溼,對害蟲、潮熱都有一定的抵抗性,所以更容易儲存,但是稻穀剛收割下來的時候,水分基本維持在20-30度之間,這樣的水分難以儲存,所以必須將稻穀曬到14個以下的安全水分,才能便於後期的儲存和加工。
而如果要是曬大米的話,那麼就表明水稻在水分比較大進行了加工脫殼,這個時候的水稻水分過高,容易堵塞加工的機器,並且造成大米的粉化,在碾谷的時候容易產生碎米,這樣會造成出米率比較低,所以是非常不划算的事情。
再有就是大米脫殼之後,失去了外面的稻殼保護,裡面的果實胚乳直接與外界接觸的時候就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如果是大米比較潮溼的話,直接在太陽下曬,就會造成大米的「爆腰」現象。有實驗表明,水分比較大的粳米,在溼度50%的條件下直接平攤8個小時,就會使大米的爆腰率達到100%,所以大米是不能暴曬來祛溼的。爆腰後的大米碎米增多,蒸煮後米粒破碎黏稠,食用的品質和口感都會下降。
所以,農民在多年的加工儲存過程中得出的寶貴經驗,對於水分比較高的糧食,只能曬稻穀,不能曬大米,如果加工後的大米水分還比較高,那麼可以用緩慢降溫、祛溼的方法來逐步降低水分。
農村老話說,「曬穀不曬米,曬米虧不起」,為什麼大米不能曬?歡迎大家交流,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