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易經》哲學的文友們久等了。上一篇講了蒙卦,初六,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本節開始講九二板塊。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字面上理解,這段爻辭,應該指導人們如何持家教育子女的。
包容那些蒙昧和無知,能夠容納婦人,都是吉祥的,如此子女能夠克勤克儉持家。
作為男人、君子,在家庭教育過程中,要懂得包容、禮讓、接納那些蒙昧,不與婦人爭對錯。那樣子女也會上行下效,克勤克儉,持家有方。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與三七二十四的人爭論對錯;在家庭成員中,也沒有什麼對錯而言。其關鍵都在於能夠接納、包容的美德;克勤克儉,克己寬人的品德,便是蒙卦要告訴我們的持家有方之道。
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是一道平行線。
即便是夫妻、父母、子女至親之間的交集,也沒有辦法把思維拉到同一個平行線。所以觀點不同、視角不同、立場不同,都是正常的表現;反倒是相同了,才是非正常的表現。
古人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道出了和與同的辯證。
古人還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闡述了容和的至高境界。
試想一下,在生活中,但凡是和、同的狀態,必然有人收斂了自己的觀點、也必然是容的那一方,體現了大家風範。
不拿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他人,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的。
事實上,我們常常是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別人,包括在家庭關係中:
教育子女,我當年怎樣怎樣?你瞅瞅,人家孩子。
夫妻相處,怎麼看,都是別人的媳婦更好;人家老公更優秀。
這些點點滴滴的話語、日常行為表現,往往就是導致家庭矛盾、甚至家庭戰爭、影響婚姻破裂;子女不肖,不成器、不學無術的根源。
古人講言傳身教,其實就像我一篇文章《母愛是嚴格的慈祥,孝順是聽話的陪伴(母子要看看)》所闡述的家長要學母雞教子的典範。
在子女教育方面,身教更重於言傳。
而在婚姻家庭中,男人能不能做到包容,也就是老話講的,男人要有男人樣;男子漢大丈夫頂天立地,要胸懷寬闊。在家庭關係和諧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包蒙!納婦!」《易經》只用了四個字,就把一個男人、一個君子在工作、生活中應當保持的狀態,闡述的淋漓盡致。
懂得包蒙、納婦,才是吉祥,順利的;反之就是不順、不吉。懂得包蒙納婦,子女才能從你身上效仿:克制、克勤克儉、克己奉公、克己寬人。
古人、尤其古代的男人、君子,在家庭關係中,表現出的做事為人的一板一眼、寬宏大度,吃飯、穿衣、走路、訪客、接人待物的種種禮儀表現;尤其在困難和壓力面前,表現出來的節氣擔當,都為孩子樹立了父親的標杆。
覆巢之內,豈有完卵。
初,女年七歲,男年九歲,以其幼弱得全,寄它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動。左右曰:"父執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主人有遺肉汁,男渴而飲之。女曰:"今日之禍,豈得久活,何賴知肉味乎?"兄號泣而止。或言於曹操,遂盡殺之。及收至,謂兄曰:"若死者有知,得見父母,豈非至願!"乃延頸就刑,顏色不變,莫不傷之。
孔融因反對曹操用兵劉備,被羈押處死。當時大兒子9歲,小女兒7歲,兩個孩子因為年幼得以保全,寄養在別人家。後來,兩個孩子也慷慨赴死。語出兩個孩子之口:"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 後人以「覆巢之內,豈有完卵」的成語,表現了孩子的節氣和大義凜然。
這個故事,也是幾千年來,古人重禮教、重身教的典範,是古人普遍崇尚節氣和大義的縮影。
且不對古人堅守的禮義廉恥評判。對比當今,禮儀道德的缺失,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嚴重不平衡。德不配位的情況也比比皆是。
為人子女、為人父母,學一學禮數,在孩子面前收斂一些,應該不足為過吧。
立地為人,七尺男兒,有責任、有擔當、能容納本就是自古以來,理所當然的道德準則。
男人=大丈夫=翩翩君子
有什麼理由自暴自棄?
有什麼理由不勞而獲?
有什麼理由抱怨社會?
有什麼理由自慚形穢?
說什麼辛苦不辛苦,生來便是如此,何談不公!
送平頂山上熱搜的高考,是地面真正下沉的現實。真相太殘酷了……
七七事變:八十三年了,永定河盧溝橋。怎能忘?怎敢忘?
易經:發蒙,小樹要砍,小孩得管,誰擊垮了年輕一代(家教之殤)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那些的方便和舒適,因為有人默默負重
《易經》第六講:屯卦三,你方唱罷我登場,原來是空歡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