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9年,年僅21歲的中國將軍率領5萬大軍奔襲2000裡,兵鋒直至今天俄羅斯的貝加爾湖,以損失10000人的微小代價殲敵70000人,創造了中國戰爭歷史上無可爭議的「最高神話」。他,就是國人萬分崇敬的民族英雄,漢武大帝的愛將,驃騎將軍霍去病。
經過龍城之戰、漠南之戰與河套戰役的反覆較量,漢軍逐漸掌握了戰場主動權,收復了匈奴佔領數十年的河套平原。但是,匈奴的主力部隊依然在正北方威脅漢帝國的安全,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匈奴威脅,公元前119年,武帝命令數十萬大軍北伐,衛青和霍去病各帶領5萬大軍作為機動部隊,向匈奴展開了自大漢帝國建國起來規模最大的戰略決戰。
霍去病率領大軍出發了,此刻他的行蹤又一次萌生起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說實話,別看此時的霍去病只有21歲,但他早已是馳騁沙場的老將了。在公元前121年的河西反擊戰中,這位「少年將軍」帶領大軍奮勇出擊,6天內殲滅敵軍1萬多人,還繳獲了匈奴祭祀的道具「金人」,此舉等於我們摧毀了日本的靖國神社。他的「古代閃擊戰」打得匈奴毫無招架之力。河套戰役結束後,匈奴被迫退出祁連山,還編了一首詩歌唱出其內心中的苦悶「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此次漠北之戰,霍去病決心打出比河西反擊戰更大的戰果。
今天的人們或許想不到,當時的漢軍將士正經歷著一場罕見的「死亡大行軍」。如果在中原作戰,碰到城鎮鄉村還有補給點提供水和糧食。可這是戈壁灘和草原呀,戰士也是人,是人就得吃飯喝水,這問題如何解決呢?負重!霍去病手下的戰士身披鎧甲,每個人負重幾十斤。他們一邊行軍,一邊急匆匆地吃飯喝水。霍去病是個急性子的將領,他不希望自己手下的將士行軍速度。因為他知道,只要速度稍微遲一點,敵人就有可能溜走。
戰士們的馬匹漫步在漫漫黃沙和大漠中,有的戰士想家了,臉上暗暗的流著眼淚。是呀,誰願意來到荒涼戈壁灘上打仗,誰都想過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可是,他們要面對的敵人是殘暴的匈奴,匈奴曾讓大漢帝國經歷了太多的恥辱。就在漢武帝時期,匈奴軍隊就曾多次騷擾我邊境城鎮,抓走老百姓2000多人。如今,大漢帝國到了和匈奴算總帳的時候了。軍人的職責是保家衛國,正如霍去病親口說的一句話「匈奴不滅,何以家為?」這些年輕的戰士想盡一切辦法排除「想家」的幹擾,跟著霍去病向大漠深處走去。
從右北平和代郡出發的霍去病部一路向北,他們連續行軍2000多裡,創造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距離行軍紀錄。抵達戰場後,霍去病率領大軍和匈奴左賢王的精銳騎兵軍團展開惡戰。孤注一擲的霍去病一舉擊垮敵軍,以損失1萬人的代價殲滅敵軍7萬多人,俘虜匈奴王爺、將軍和其他高級軍官共83人。
宜將剩勇追窮寇,霍去病率領大軍繼續追擊敵人。他們追到了狼居胥山,在此舉行了隆重的祭天大典,封狼居胥成為了無數中國軍人羨慕的最高戰功。離開狼居胥山後,霍去病又率領大軍繼續追擊,最後追到了今天俄羅斯的貝加爾湖。在霍去病部的追擊下,匈奴被打得狼狽逃竄,生怕被霍去病活捉。
霍去病的5萬大軍為何能取得殲滅匈奴7萬人,己方損失1萬人的輝煌勝利呢?有以下幾點原因值得注意。
第一,裝備精良。秦漢時期,騎兵代替戰車兵成為軍隊作戰的快速機動力量,為了適應騎兵新的戰場需求,漢軍騎兵就普遍使用了新的武器——環首刀。相對於普通的刀劍,環首刀只有一面開刃,加厚了背脊,這樣的刀具更適合劈砍。在霍去病和匈奴的漠北決戰中,大漢將士的環首刀就砍下了不計其數的匈奴頭顱。
除了環首刀,漢軍的弩和戟也在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相比較秦朝的弩,漢朝的弩更長,精度更高,能發射帶有毒藥的弩箭。戟這種武器不僅能用於刺殺,還能直接勾落敵人的武器。
匈奴的武器有弓箭、直刀,但這些武器在威力上比漢軍的環首刀、弩和戟差遠了。只要漢軍以正確的戰術對付匈奴,這些武器就能發揮出巨大的威力。
第二,指揮有方。霍去病是一位「軍事天才」,他善於抓住敵人的弱點,以出其不意的用兵戰術,神不知鬼不覺給敵軍沉重打擊,其戰術有時還違背兵法規律。比如,在此次漠北大決戰中,霍去病率領5萬大軍孤軍深入。孤軍深入是兵家大忌,但霍去病料到匈奴已經輕敵,不可能設伏兵包圍霍去病的隊伍。正是抓住敵人輕敵的心理,讓霍去病的軍隊大獲全勝。
漠北之戰是漢軍反擊匈奴戰鬥的巔峰之作,2000多年前的中國軍人以「匈奴不滅,何以家為」的愛國情懷,冒著生命危險深入草原戈壁,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偉大反擊戰。霍去病和漢軍將士體現出的戰鬥精神將被中華民族永遠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