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稱地球生態系統正在逼近9大極限

2021-01-12 快科技

對人類而言,地球迄今仍然是個得天獨厚的樂園。過去一萬年以來,人類在農業、工業、科技以及文化上所取得的絕大多數成就都發生在一個十分溫和的時期。在地球自然系統的調節下,這個時期的地質、氣溫以及環境都維持在一個相對平穩的範圍內,沒有太大的波動。較之此前的「更新世」和「上新世」,這一萬年的「平靜」實屬難得,因此,學者們將其稱為地球的「全新世」。

自18世紀末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起,人類又進入了一個被稱為「人類世」的新時期。在這個時期,人類逐漸從大自然手中奪過了「船舵」,成為了這個星球的新主人:地球上所有的系統由人定義、受人統治。但當人類雄心勃勃「向大自然宣戰」、渴望「戰勝自然,徵服世界」的時候卻發現其實一開始我們就錯了——人與自然間本是共生共贏的手足,而非你死我活的仇敵。

可惜的是,至今還有不少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仍舊沉迷在「與天鬥其樂無窮」的自我膨脹當中。近年來,能源告急、資源告急、環境告急……全球近70億人的需求幾乎要把地球推向崩潰的邊緣。

通過直觀感受,一部分人逐漸意識到了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嚴峻威脅,但這遠遠不夠:環境汙染、海洋酸化、物種滅絕等其他問題的嚴重程度絲毫不遜於此。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人都發出了「照這樣下去地球到底還能持續多久?」「地球的承載能力有無極限?」「人類還有多大迴旋餘地?」這樣的疑問。

2009年,瑞典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所長約翰·羅克斯特倫與來自環境、地球系統領域的28位國際專家組成了一個研究小組,對上述問題作出了回答。該團隊的成員包括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保羅·克魯岑、美國宇航局氣候學家詹姆斯·漢森、蓋亞學研究員和「臨界點」專家蒂姆·萊頓以及德國總理首席環境顧問漢斯·喬吉姆·舍倫伯等。

根據對地球系統的科學認識,研究小組確定了9個對人類生存至關重要的「地球生命支持系統」,並對目前人類的消耗水平和系統的「臨界點」進行了量化和評估。研究人員警告稱,一旦9個臨界點全部或者大部分被突破,人類生存環境將面臨「不可逆轉的變化」,此後的地球將不再像今天這樣的「和藹可親」。

羅克斯特倫稱,由於認知水平的限制和大量不確定因素的存在,這些「臨界點」目前還只是一種「粗略的估計」。但相對警示而言,我們更應將其看作是一個喘息的時機,一個改變的機會。因此他更願意將這些「臨界點」定義為「人類生存發展的安全空間」。

1. 海洋酸化

指標:全球文石(也稱霰石,是一種亞穩態的碳酸鈣)飽和度比率

臨界點:2.75∶1

工業化前水平:3.44∶1

當前值:2.9∶1

評估:本世紀中葉將有部分海洋超出警戒線

直到10年前,海洋酸化還是個很少有人提及的新鮮話題。但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日漸增多,海洋酸化和氣候變化一樣也成了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難題。數據顯示,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海洋淺層海水的pH值已由8.16下降到了8.05。其實,酸化本身並不是主要問題,真正嚴重的是由其引起的連鎖反應。

淺層海水中碳酸鈣飽和度的降低便是其中最讓人擔心的一點。雖然就目前而言還不是特別嚴重,但一旦其低於某一閥值,像海螺、珊瑚這樣以碳酸鈣為主要發育條件的外骨骼海洋生物就將面臨被海水溶解的風險。

至今為止,全球海洋文石飽和率已經從工業化前的3.44∶1下降到了現在的2.9∶1。這意味著目前仍有3倍於極限值的文石能抵消海洋酸化對外骨骼類海洋生物的影響,但前提是不考慮地域差異因素。最近的研究表明,位於地球兩極的海洋文石飽和率極有可能在2050年左右下降到1∶1以下。

沒有人知道在這之後會發生什麼。目前能想到的情況是:珊瑚等生物大面積滅絕;沒有生命的海洋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大幅下降,地球也將變得更熱。為了預防這種情況的發生,臨界點研究小組將海洋酸化的安全下限確定為2.75∶1。 


海洋酸化嚴重威脅到珊瑚礁的生存

2. 臭氧濃度

指標:平流層臭氧濃度

臨界點:276個多布森單位

當前值:283個多布森單位

評估:安全但亟待改善

即便在今天看來,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臭氧層空洞研究仍是環境科普的一個典型案例。早在上世紀70年代,包括保羅·克魯岑在內的3位科學家就提出了全氯氟烴會嚴重損害地球臭氧層的問題。1985年,英國南極探險隊隊長法曼更是以親身經歷證明了南極上空每年9月—11月都會出現「臭氧空洞」這一事實。1987年9月16日,24個主要工業國籤署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要求逐步停止使用危害臭氧層的化學物質。隨後在媒體的大聲疾呼和政府的高度關注下,拒絕全氯氟烴類產品、保護臭氧層逐漸成了人們的共識。1995年,提出這一問題的3位科學家也被授予了諾貝爾化學獎。

時至今日,臭名昭著的氟利昂等化學物質已被禁用,危機似乎已經過去。取而代之的是今天人所共知的全球變暖問題。但近幾年的研究發現,臭氧層變薄與氣候變化間可能也存在著某種關聯。研究稱,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和地表溫度的增高,接近地表對流層的溫度也會隨之上升。對流層溫度的升高又會導致平流層溫度的下降,這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終會導致破壞臭氧層的化學反應加速。因此,雖然目前臭氧層的厚度還在安全範圍之內,但我們仍不可掉以輕心。 


臭氧層變薄與氣候變化間可能也存在著某種關聯

3. 淡水消耗量

標準:淡水年消耗量

臨界點:4000立方公裡

當前值:2600立方公裡

評估:本世紀中葉將達極限

通過築壩等水利工程,人類目前已成功控制了世界上大多數河流,但不幸的是,在此之後其中有近3成已不能到達海洋,成為了時澇時枯的季節河。水資源匱乏已開始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全球性問題。

位於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交界的鹹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1960年時的鹹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面積68000平方公裡、水量1100立方公裡。但在那之後,隨著工業和農業用水的急劇增加,鹹海水位不斷降低、面積持續縮小。1998年,鹹海面積下降至28687平方公裡,排名下降為第八,含鹽量從10克/升增至45克/升;2004年,排名降至第15位的鹹海水量不足200立方公裡,面積只剩下原本的四分之一;2007年,鹹海的萎縮仍在繼續,面積只剩下了最初的10%。隨著水面面積的不斷縮小,降水也隨之減少,鹹海的含鹽量逐漸增多,大批魚類死亡,以漁業為生的漁民們也不得不紛紛改行。

臨界點研究小組建議將人類每年淡水消費量的上限設定在4000立方公裡。雖然目前2600立方公裡的用水量離該上限還有相當大的距離,但考慮到世界日益增多的人口和農作物灌溉需求,羅克斯特倫認為,從現在起就應大幅減少非糧食作物的灌溉用水,以緩解人畜用水短缺。 

4. 生物多樣性

指標:百萬物種年滅絕數量

臨界點:10

當前值:100

評估:嚴重超標

人類在地球上的大肆擴張使不少物種都走到了絕境。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開發阻斷了動物的遷徙路線,帶來了老鼠、雜草等外來物種;工業汙染讓原本平靜的自然環境不堪重負;捕獵使野生動物的數量急劇減少;人類活動所導致的氣候變化讓野生動物成為了無辜的受害者。

2009年底,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報告顯示,其評估的44838個物種中,有16928種達到了瀕臨滅絕的狀態,其中包括八分之一的鳥類、五分之一的哺乳動物、四分之一的珊瑚和三分之一的兩棲類動物。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地球生命指數評估結果也同樣讓人痛心:1686種脊椎動物的種群數量,僅在從1970年到2005年這30多年間就下滑了30%。

僅就單個物種而言,其作用或許不值一提,但若將其放置在整個生態系統中觀察,你就會發現每個物種都是自然界獨特、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有的回收廢物,有的清潔水源,有的吸收二氧化碳,有的則保證海洋的化學平衡。

雖然我們知道生物多樣性對健康的生態環境而言至關重要,但到現在為止,科學家們尚不清楚物種數量低至何種程度才會導致生態災難,也不清楚哪一種物種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因此,研究小組將生物的自然滅絕率——10作為這一子系統的臨界點。顯然,現在我們已經嚴重超標。

相關焦點

  • 「2010 RF12」小行星向地球逼近,科學家推測:或落入美國境內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太空的探索的欲望也是不斷的增加,並且得益於科技的發展,我們也能夠更加方便地了解到宇宙天體的運行,也正是因為科技的幫助,所以科學家也就計算出了有哪些小行星會「造訪」地球。「2010 RF12」小行星以時速117935公裡逼近,專家推測:或落入美國境內!
  • 黑暗生態系統長什麼樣?科學家描繪真實地心世界,讓人毛骨悚然
    「黑暗生態系統」,它又將是怎樣的一番景象。最近科學家通過深入研究地球上其他的生物與其生活的自然環境,得到了更加全面的數據,有利於對地心世界的生物種類和它們對應的生理結構進行推測。這有助於人們對地心世界有更加合理的想像,而科學家也將藉助於先進的技術對相關區域進行開發和探索,爭取早日找到有力的證據來證明地心世界的存在。
  • 日本科學家稱:地球和巨大的黑洞更近了,未來會被它吞噬嗎?
    科學家認為在宇宙大爆炸初期,物質高速被拋出,很多物質受力被擠壓在一起,就形成了小巧的原初黑洞。只不過目前科學家沒有真正發現它們的蹤跡,原初黑洞也被認為是驗證「霍金輻射」最合適的天體。其次是恆星級別的黑洞,這類黑洞也是最典型最常見的。
  • 科學家稱:首次在銀河系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目前,科學家最新觀測發現一顆地球體積大小的流浪行星正在穿越銀河系,此前從未觀測到該現象。愛因斯坦的 「放大鏡」銀河系中的大多數系外行星容易觀測,因為科學家可以觀測其主恆星的引力作用。從理論上講,恆星提供了光,可使天文學家直接觀測到系外行星。當一顆行星質量太小或者太遙遠難以直接觀測時,科學家仍能探測到行星施加給主恆星的微弱引力(該方法稱為徑向速度法),或者觀測當一顆行星掠過恆星的地球可見面時的閃爍情況(該方法稱為凌日觀測法)。
  • 英國科學家建模研究:大型生態系統崩潰可能只需幾十年
    英國科學家建模研究:大型生態系統崩潰可能只需幾十年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20-03-11 07:45
  • 60光年外的一個亮點引起了科學家關注,未來地球已提前上演!
    Pi Mensae c系外行星,地球未來的寫真報告Pi Mensae是一顆位於山案座的黃矮星,視星等是5.65,在目視的極限內,這顆恆星引起了科學家的極大關注,因為它距離地球只有60光年,而這顆恆星的質量、體積以及光度和表面溫度只比太陽稍高,而且還比太陽年輕越7.3億年!它曾經在科學家最想搜索的系外行星的100顆恆星以內,因為它的各種條件都類似太陽!
  • 人與自然:該如何保護地球最後的完整生態系統?|Nature評論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編者按:與以往相比,當今公眾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關注有了很大提高,但隨人口增長而來的「人類紀」與消費主義,依然給地球的生態系統帶來巨大威脅,甚至在其裹挾下,地球生態系統日益滑向破碎的深淵。「我愛自然,但我也需要滿足自我的需求」,依然是很多人的自我行為標準。
  • 人對地球的影響有多大?盤點2020年生態大事件
    這項研究的結果提醒我們,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正在不斷增加。反觀2020年與全球生態新聞相關的事件,人類在全球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不斷被強化。無數的實例證明,人類的活動足以改變地球生態。值得慶幸的是,在本年度與全球生態相關的新聞中,我們不光能夠體會到人類向環境施加的負面影響,也能夠體會到人類勇於承擔責任,努力尋求向好改變的姿態。
  • 科學家稱地球可能提早幾百萬年進入新紀元
    北京時間4月8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年齡越大,時間過得越快。已經45.7億歲的地球可能也有這樣的感受。一些科學家指出,地球已經進入一個新紀元,這比它應該進入新紀元的時間早了幾百萬年。 地質年代加快 以巖石層為據確定的地球的地質時期一般持續時間在300萬年以上。
  • 湖南森林覆蓋率逼近極限 新時代造林綠化要樹立「四個理念」
    華聲在線12月10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劉勇 姜鴻麗 通訊員 李雙燕)今天在常德召開的全省造林綠化工作現場會提出,明年及「十四五」期間的造林綠化工作要樹立「四個理念」,重點抓好生態安全屏障建設、草地資源保護修復、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城鄉人居環境改善等工作。
  • 一顆紅矮星將要『威脅』太陽系,科學家聲稱地球還有150萬年?
    在那浩瀚無垠的宇宙中,存在著太多令人著迷的科技秘密,我們看見的宇宙,太陽系只是那未知事物中的寥寥幾筆,有成千上萬的恆星在運轉,一刻不能停歇,人類對地球之外的世界了解非常的少,大家都擔心在你浩瀚的宇宙是否存在著對我們有威脅的行星,隨後經過科學家的研究,聲稱你有一顆紅矮星將要威脅到太陽系
  • 月球正在遠離地球?科學家:確有此事,不必擔心
    根據過去四十年對月球運動的監測,科學家們清楚月球正在遠離地球。 通過雷射可以確定地球與月球的距離。雷射的能量非常強,即使反射回的光子量非常有限,科學家們也能觀察得到,通過雷射器發射出去的光子量非常大,因此可以檢測出足夠數量的光子。
  • 科學家稱:2030年地球將迎來的「小冰河時代」,其影響卻沒這個大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報導,科學家曾經警告稱太陽將在2030年休眠,這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得地球步入「小冰河時代」。反而從太陽活動的趨勢圖來看,太陽的活動可能會迎來新一輪的爆發,地球可能會變得更加炎熱。當然持贊成態度的科學家則表示,自從2008年以來,太陽的黑子數量就一直增加緩慢,而且大黑子出現的次數也比往年同期越來越少,因此,太陽已經開始進入到一個短暫的「休眠期」,儘管這並不是太陽第一次出現休眠情況,但在400多年的時間內,確實是頭一次出現。
  • 地球不再完美?科學家:這星球環境或「比地球更好」,就在太陽系
    我們地球剛剛好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地帶,所以地球的環境相對溫和,能夠適宜生命的生存。雖然火星沒有發現外星生命的跡象,但是由於火星也處於宜居地帶,所以很多科學家認為,火星未來可能會成為我們人類在太陽系的第二家園。現在有科學家認為,在我們太陽系內還有一顆星球的環境可能比地球更好。
  • 神秘力量正在導致地球磁場減弱,科學家:難以解釋!
    研究發現一種神秘的力量正在導致南美洲和非洲之間的地球磁場減弱,科學家們對此也表示束手無策。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縮寫:ESA)於5月公布的數據指出,在過去200年中,被稱為南大西洋磁場異常的受影響地區之中,磁場強度減弱了近9%。人們對這種現象有很多種猜測,但據約克大學天文和物理學教授保羅·德萊尼(Paul Delaney)表示,這種異常現象可能是由地球磁場的規律性反轉引起的。
  • 世界末日正在逼近?美國上空出現的「黑雲」,究竟在暗示著什麼?
    瑪雅人曾提出的2012年世界末日曾經瑪雅人說過,在2012年地球將迎來世界末日。很多人對瑪雅人說的話深信不疑,直到2012年一步步逼近時,眾人的內心都感到恐慌,等到了2012年,地球安然無恙,瑪雅人的預言不攻自破,很多人便開始懷疑瑪雅人預言的真實性,難道他們提出的預言早已失效了?
  • 已滅絕物種頻頻重現,是地球正在自我修復,還是瑪雅預言將成真?
    地球經過了這麼多年的演化,如今已經擁有了無數的種類的生物,原本按理來說它們應該是和人類共同擁有這個地球,然而,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生態環境被不斷破壞,導致很多生物的生存空間被不斷壓榨,已經導致了很多生物滅絕或瀕臨滅絕。
  • π行星是下一個地球?科學家懷疑與地球極為相似,但不適合居住
    宇宙之大,無比神秘,之中非常奇妙,裡面蘊藏了無數的奧秘,尤其是一些星球的存在,更是成為科學家探索的目標,例如最近有消息稱科學家發現了一顆π行星,有不少人對這顆行星的名字長生了濃厚的興趣,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行星!
  • 地球大危機?金牛座流星群正奔往地球,科學家稱或現「空中爆炸」
    據《鏡報》6月15日報導,科學家警告金牛座流星群正向地球進發,可能對地球及人類造成災難性的影響。貝塔金牛座流星雨會在每年6月5日至7月18日之間出現,是地球穿過恩克彗星留下的一大片碎片流。它不像其他流星雨那麼為人所知,因為它在日出後才出現,就很難被人們看到。
  • 科學家:100米跑9秒6是人體極限,那麼為啥博爾特沒事呢?
    在世界田徑運動100米比賽中,亞洲運動員跑進10秒內的運動員屈指可數,但對於這項比賽的記錄者博爾特而言,用9秒58的成績就能跑完全程,簡直令人難以置信,速度之快無人能及。但是,曾經就有科學家說過,人類百米跑的極限是9秒60,如果超過了這個極限,人的身體骨頭會斷裂,那麼博爾特為什麼沒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