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什麼意外的話,2020年度電影。
《八佰》無疑。
關於電影Sir已經給出正式影評——八佰拍的不是「屁股」,是脊梁。
還承諾過,作品外的事,咱們下期再聊。
事情的大概,你想必也知道了。
就是還沒上映,就被一輪爆捶——
屁股坐歪、扭曲歷史、洗白罪人。
Sir本來以為,電影上映後,大家看過後一切都會不證自明。
但今天,一則視頻還是把Sir看懵了——
想要復原歷史不是一件難事
《八佰》的劇組明顯歪曲了歷史
講一個缺乏邏輯的神話
我們只能說他們不是蠢就是壞
或者兩者兼有
△ 來源:@觀視頻工作室
Sir就直說吧——
蠢和壞在這個事情中都有。
但肯定不是《八佰》。
01
爭議最初,被一條微博引爆。
導演管虎在微博上發出與孫元良之子秦漢的合照。
孫元良是誰?
在百度隨手搜到的資料中,孫元良貪財好色,貪生怕死。
在任期間,曾五次臨陣脫逃,包括南京保衛戰在內。坑害了無數國軍將士。
《八佰》所呈現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正是由孫元良直接向團長謝晉元下令——
「死守上海最後陣地」。
自己卻早早轉移。
微博一出,於是各路「了解歷史真相」的熱心網友便開始發聲抵制。
罪名:給歷史罪人洗地。
隨之而來的是複讀機攻擊,誅心式的圍剿。
噁心、垃圾、夾帶私貨、給KMT招魂......
最後達到一個目的——
#抵制八佰#
電影還沒看,憑一條微博就按頭洗白。
上映後,尷尬了。
這電影孫元良沒有戲份。
只間接出現過兩次他的名字。
第一次,開篇旁白交代設定,孫元良下令駐守四行倉庫。
第二次,黃曉明飾演的特派員勸謝晉元團長撤退。
說:「孫元良都留下你們自己跑了。」
這拍的不就和主流史觀一致嗎?
哪裡來的洗白、扭曲歷史一說?
依然還有人不依不饒——
反正,管虎和秦漢合照就是有問題!
Sir迷惑了。
和秦漢合照有問題嗎?
秦漢演過瓊瑤劇男主,和林青霞談過戀愛,紅了幾十年也沒見他因為孫元良之子的身份受過影響啊。
提到孫元良不可以嗎?
就像有網友找到的孫元良訃告——
那些破口大罵的人,麻煩你們把罵管虎的話再重複一遍。
況且管虎的原博還沒有涉及到任何對孫元良的評價。
「歷史的捍衛者」們,很懂得審時度勢,知道什麼時候該視而不見,什麼時候該雞蛋上找縫。
說白了還不就是——
導演好欺負,電影好欺負唄。
最荒謬的是有人說,《八佰》活該出現「技術問題」,撤檔、刪減不值得可惜。
假設,Sir是說假設,我們對審查制度沒有疑議的話。
審查的對象也是送審的電影文本。
難道要搞成導演的審核,查查他都和什麼人接觸過,發表過什麼言論?
還有另一種人說——
「就算管虎沒問題,他那個時候也不該和秦漢合照,瓜田李下。」
但瓜田李下,首先是一個建議——瓜田別脫靴,李下別摘帽——而不是一個定罪的標準。
現在《八佰》上映後,再來回看管虎的微博。
話裡是不是還可能有另一種含義:
「雖然秦漢先生您是同行,還是前輩,但令尊的黑歷史我還是要拍出來,請多包涵。」
但有些人不管了。
別人只是脫靴摘帽,也要按有罪推論往死裡打。
再通過一條微博,推論出整部電影都是「屁股坐歪」、「扭曲歷史」的。
懂哥們登場了。
手拿放大鏡,對這僅剩的147分鐘開始「二次審查」。
「湖北保安團,實際是精銳部隊,電影中變成了幾個湖北散兵。」
「楊慧敏是走過去的,不是遊過去的。」
「升旗的時候並沒有那麼慘烈,日軍沒有出動飛機。」
「自殺式襲擊是不可能的。」
「片尾撤退怎麼可能會死那麼多人?」
Sir不想一一解釋電影的每個細節,是否符合歷史原型。
因為一旦你接受了這種苛刻的刁難,就相當於剖出了肚子裡的「一碗涼粉」。
你何曾看到任何一部歷史片,一五一十地交代自己什麼地方對史實做了改編?
我們只需要問——
《八佰》是不是基本上做到了尊重歷史?
是。
《八佰》有沒有權利進行影視化改編?
有。
那就足夠了。
好,我們進入下一題——
電影為什麼不必完全符合歷史,又應該怎樣改編?
02
電影不可能100%還原歷史。(歷史學家也做不到,這是只有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電影的任務也不在於儘可能還原歷史。(這是歷史學家的任務)
電影要做的是——
忠於史觀。
不必陷於細節。
《八佰》的史觀,真的是像按頭說的那樣「洗白」嗎?
恰恰相反。
一開場,國民黨軍隊,沒有半點威風。
醜態百出。
這場戰鬥的「醜」,從影片一開場國民黨軍隊處刑逃兵,就已經明確並反覆強調。
「讓你們固守四行倉庫是委員長在世界其他各國面前的一次表演」。
「戰爭的背後都是政治」。
守,是讓國際峰會上的蔣委員長攥著更多籌碼;撤,是蔣介石受迫於英美壓迫所做的命令。
這就是「八百壯士」感人事跡背後的不堪和破敗。
《八佰》不是一枚精緻的勳章。
它上面也爬著歷史的蒼蠅。
一場看似鼓舞人心的戰鬥,最終的結局,實則是扯掉了整個淞滬會戰最後一塊遮羞布。
這是美化了誰?
戰局上如此,作戰細節上也貫徹著「醜」。
端午、羊拐、老鐵、老算盤作為潰軍被部隊收編,遭受著二等待遇。
為保留精銳部隊,髒活險活送命活,他們來。
民族大義下。
是戰爭邏輯和政治利益的殘酷。
這又美化了誰?
角色也同樣。
魏晨飾演的朱勝忠,基本代表了戰士們群體性的極端狀態。
蠻橫,兇惡,不顧人道。
就連謝晉元團長也會因為一時執念,產生與將士們玉碎到底的念頭。
這「醜」,再現實不過。
在戰爭面前的極度狂熱,勢必會暴露出人性醜陋的一面。
正是這樣的「醜態」。
使得殉國與苟活之間,不再具有天然的正確性,《八佰》反而憐憫地反思地,建立起一種微妙的平衡。
只有在中立的視角下。
「為何而死,為何而存」。
才能擁有比一面旗幟更沉重的份量。
至於那些細節,有必要扣得那麼死嗎?
就像有人質疑的——
自殺式襲擊是不可能的。
也許,沒有電影裡那麼多。
但真實事例,還真的有。
△ 上海四行倉庫紀念館,陳樹生同志紀念塑像
又有人質疑——
「楊慧敏是走過去的,不是遊過去的。」
是走是遊,真那麼嚴重嗎,到了顛倒黑白的程度嗎?
看看為什麼要改編。
之前,已經營造了一種蘇州河兩岸徹底隔絕的氛圍,大家一個個用生命接力,在這條「死路」上位四行倉庫搭上電話線。
如果再拍楊慧敏是走過去的,是不是給人一種過於輕易,前面的人都白死了的感覺?
而遊泳渡河。
還和之前的老算盤、端午形成對比——
國家危亡之際,天堂與地獄之間。
有人想進,有人想逃。
換句話說——
電影的安排,是要講好一個故事。
而歷史,是故事的幕布和背景。
別用歷史,捂死了電影。
03
Sir也不知道,什麼時候「不符合史實」已經變成了一項需要辯駁的罪名。
《八佰》無罪,懷璧其罪。
當很多人用刻度尺,精確地測量電影與史料(還未必是可採信的史料)之間的縫隙的時候。
是否已經忘記了——
卓越的電影,往往都需要一段從地面躍起的高度。
如果你順著豆瓣Top250往下看,有太多改編自現實事件的經典,都與現實事件有著極大出入。
比如,豆瓣排名第一的戰爭片,《美麗人生》。
用一個絕對不可能存在的童話故事,反映納粹集中營的殘酷,與熱愛生活的真諦。
比如《敦刻爾克》。
史實同樣與電影存在出入。
當近40萬潰軍困在海灘,德軍遲遲不進攻,在歷史學者認為,這是希特勒在為之後與英國和談賺取政治籌碼。
而電影,卻呈現出一種敵人無處不在的驚恐狀態。
比如《拯救大兵瑞恩》。
一個家庭四個兄弟全部參軍,僅剩一人倖存,美國作戰總指揮部下令特別小隊,拯救身陷敵後的瑞恩。
而現實中,並未發生任何拯救行動。
「大兵瑞恩」的角色原型尼蘭德,三位兄長戰死,在英格蘭休整過程中,依照已經施行的《僅存者政策》被準予回國。
△ 最右,為倖存者弗雷德裡克·尼蘭德
但《拯救大兵瑞恩》試圖講述的,不止是主旋律的愛國者故事。
而是一個對立在天平兩邊的困境。
救人,犧牲更多戰友。
不救,則代表著,對於個人的拋棄。
對於米勒上尉,這是複雜而酸澀的信念抉擇。
可惜。
有人越來越不愛看電影。
他們越來越愛看「屁股」。
洗白罪人?
歪曲歷史?
又蠢又壞?
求求他們,別再假裝了。
其實他們沒那麼關心歷史,很多人之前也沒怎麼了解過孫元良和四行倉庫背後的歷史。
只不過看到別人說「洗白」,自己也跟著現學現賣,好像自己真的懂得了歷史。
這些人「忠於歷史」。
可是他們「忠於」的方式不是平時多讀歷史,而是把歷史當成揮舞的大棒,看看可以往什麼人頭上敲。
但對不起。
你沒法否認,有些東西,可以比「真實」更重要。
《八佰》就是「八百壯士」英雄壯舉的誇張版。
因為管虎要的就是一場「戲」。
戲,以一條層層遞進的線索,貫穿了整部《八佰》的核心命題。
第一層戲,最明顯。
河對岸的京戲班,從《走麥城》唱到了《長坂坡》。
它打動了河對岸倉庫裡的小湖北,讓他第一次產生了丈夫許國的熱情。
第二層戲,對仗一樣。
註定失敗的「八百壯士」,堅守、殉國、護旗。
同樣也是一場戲,唱給了河對岸的百姓、洋人、國際勢力。
而第三層戲,則是由河道兩岸軍民共同發聲。
軍衛民,民擁軍。
用一場不是勝利的勝利,唱醒國家沉睡於黃土之上的家國意識。
個人被集體喚醒,群眾被犧牲喚醒,中國被上海喚醒。
管虎想要拍的,是國破城荒後,沉睡的國人意識被鮮血意志慢慢喚醒的過程。
電影中還有一場「戲」。
倉庫內,李晨唱的皮影戲,唱趙子龍長坂坡七進七出竭力盡忠。
但比趙雲更重要的。
是那張作為幕布,標著各省份地名的中國地圖。
臺下的面孔,正代表著大多數國人的模樣。
剛扔下鋤頭,學著端起槍,一輩子沒出過縣城,不知道上海在哪,等著打完仗回去收麥子。
他們瞪著眼睛,看著趙雲,看著山河。
學會的是,國是什麼。
為了它,該怎樣地拿起槍。
這個畫面「真實」嗎?
一眼就能看穿是假的——
歷史人物怎麼可能穿著戲服上戰場打仗呢?
但這個想像出來的畫面,不才是讓我們突破真實的信念嗎?
沒有這齣戲,小湖北如何能夠確信他心目中的英雄?
沒有四行倉庫這齣「戲」,國人要如何提振絕望的士氣?
在Sir眼中。
《八佰》對歷史的尊重,並非為了還原單一的歷史事件,而是要還原整個中國的環境。
有人胡說八道,「《八佰》站在了英雄史觀,背叛了人民史觀。」
其實,恰恰相反。
它講的,不是屬於某個政黨、個人歷史功過。
也並非一頭扎進政治陰謀,用悲劇全盤否定熱血。
《八佰》,講的就是當時的中國。
將,何以盡忠。
國,何以為國。
醒醒吧。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