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衛視),都知道湖南臺是80、90後的童年時代
在湖南臺最巔峰的時期,從電視劇到綜藝,很多網友都是一天24小時都在看這部臺。
然而現在湖南臺,收視還可以、但口碑卻不是很好。
很長時間才出一部火爆款《姐姐》,然而後期口碑一直在下滑。此外,之前播出的一
些「流量大劇」導致「浮誇」狗血劇、等字眼成為湖南臺的「標籤」。
實際上,一直在追河南臺的觀眾們都知道,它是有能力演出一部精品好劇的實力。
在2007、河南臺自製的一部抗日神劇《血色湘西》播出,豆瓣評分8.6。雖然十幾年過去了,還是有很多觀眾一直在重複觀看這部經典好劇。
也博得了國劇榜單上第一排名好劇也隨之出現了。就由張黎導演、劉和平為編劇的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獲得9.7分,直到至今依然是國劇中不可撼動的。
然而這部「封神」國劇也是由湖南臺製作的
而如今有這個能力做出一部好作品的湖南臺,終於「醒悟」,決定發狠。
也就有了下面要說的這個,歷時5年,由央視借來的團隊親自操刀的大片「中國」——
在12月7日晚,湖南衛視出品的紀錄片《中國》上映。
第一集播出後,紀錄片《中國》首先在酷雲(連續兩天)、歡網全國網實時收視第一、
歡網55城、OTT、csm全國家網實時第一。同時微博上的相關討論。
「中國」播出後可謂真正有價值觀的一部好劇。
不但如此,在播出之後,有關於《中國》的口碑還在一直發酵,第三期之後,好評率一直不斷,單從畫面在到文案,從演員到配樂,從頭到尾。一直都是看到好評
簡單的來說
「這才是小時候最喜歡看的湖南臺,太棒了!」
在高調的層面上說:
「娛樂在怎麼樣也玩不過湖南臺,嚴肅文學同樣也玩不過湖南臺「當然總的來說,通過《中國》的播出,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湖南衛視終於翻身了。
那麼這是一部怎樣的紀錄片,能幫助湖南衛視「重返巔峰」?
我們必須從頭開始。在紀錄片中《中國》項目始於2015年,由歷史紀錄片《河西走廊》的製片人提出。
當時,央視紀錄片《河西走廊》剛剛在央視, 10集首映,就獲得了很高評價。後來決定繼續在央視重播
至於紀錄片《河西走廊》的狀態,那些不了解紀錄片的朋友可能不太熟悉。他們可以直接說配樂,豆瓣9.7,b站9.9,以及屏幕拷貝表演的配樂都是0瑕疵,是國內紀錄片界至今領先的「人」。
《河西走廊》的成功給了執行製片人李東珅一個很大膽的想法:拍攝一部名為"中國"的紀錄片。
但是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幾千年來從未停止過。跨越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史,記載了太
多的璀璨星辰。如果只用一部紀錄片來講述,該如何選擇和取捨?
但是這個問題看起來很難,實際想法看起來很瘋狂,但是最後還是落地了。
《中國》的製作團隊幾乎是從央視,的紀錄片團隊複製過來的,《河西走廊》的製片
人李東珅和主要撰稿人鄧建永以及《大國崛起》的執行董事和主要撰稿人周豔
而最終的作品不僅沒有辜負它的名字,還讓每一位觀眾感嘆:質感爆炸!
那這個質感是怎麼爆的呢?我們不妨繼續讀下去。
1寫意風格兩個「第一次」,網友想換電視。
畫面被認為是包括老孟在內的觀眾的第一印象。多說無益。你可以先拍幾張照片,瞬間意識到什麼是「好看」。
首先,《中國》的第一個「第一次」是在視聽技術方面。
圖像《中國》採用8K超高清拍攝,而且畫面每一幀都不真實,有山川叢林,有真實
境,所有畫面都是美感很好的。
隨著美感,人物的情感,無論是悲傷還是快樂,都在電影的細節中得到最大化。
孔子與老子會談時的莊嚴肅穆和他在魯國「周禮」崩潰時的悲痛;
莊子給朋友們講「故事」的時候,他充滿了情感,出生的時候,他編織涼鞋時灑脫自在;
孟子向國君闡述「民貴君輕」時的激昂,以及被國君拒絕後的失落;
這些情緒都是從畫面中傳遞出來,感染力翻倍,這也是為什麼評論區和彈幕裡有大量
網友說看紀錄片能看到哭。
同時電影是50幀拍攝,所有鏡頭都放慢了兩倍,不僅讓現在的畫面更過癮,也更容易把我們拉進畫面。
就像莊子看著湖邊的水,在慢鏡頭下,水波微微擺動,我們的思想和莊子有點分歧,似乎我們對「隨和」的真正含義多了一點理解。
而孔子帶領弟子們在河邊唱著弦樂曲,一群人在舒緩的背景音樂下緩緩起舞,讓人看得一瞬間就想穿越這些古人。
在硬體條件「豪華」的基礎上,紀實攝影導演還邀請了國內頂尖攝影師羅攀,他的代
表作是《芳華》 《老炮兒》 《我不是潘金蓮》《我的法蘭西歲月》,是一個非常講
究構圖的攝影師。
在音樂上,也是硬體和軟體的雙保險。它不僅使用了整個領域的尖端技術,還邀請王
家衛執導電影配樂大師梅林茂,
除了五個基本的音樂主題,每一集的人物和故事都有自己的音樂主題。其實,僅僅是
影片開頭的音樂就已經可以說明一切。
這些極其豪華的配置加起來,還是很容易理解觀眾所說的那句話:
這部紀錄片很震撼,值得換臺!
第二次「第一次」是《中國》的旁白。影片邀請了北京演藝集團前青聯,常委、首席
表演官、著名主持人周濤,擔任配音。這也是歷史紀錄片第一次被配音為女聲。
這部作品對觀眾來說是新的,但對周濤來說不是。《中國》不是她的第一部紀錄片,
但這是她願意講述的第一部。
影片中,周濤冷靜理性的敘述和中正平和的敘述貫穿始終。我們就像一個歷史的旁觀
者,看著先賢從上帝的角度解讀自己的故事。
然而,電影中也體現了女性聲音的獨特溫柔。影片中,年邁的孔子獨自一人。當他的
生命進入倒計時時,他對一個來看望自己的學生子路,說:「你為什麼這麼晚?」
在這個短句中,周濤匹配了12次。她反覆思考: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孔子在生命的
最後是如何表達自己的?
當談到最後一次時,周濤放聲大哭,我們也沒有逃過在屏幕前觀看。
2用拍電影的手段拍紀錄片,但是拍影像表達的東西比劇情多。
畫面不錯。讓我們回到《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怎麼拍?
紀錄片《中國》的模式很特別。全片下來,沒有人物訪談,沒有紀錄片段落,只用解
說和視聽圖。比起科教紀錄片,更像是通過拍電影來表現故事。
而且影片不限於一個歷史時期,而是以思想和制度的發展為主線,採用人像展示結
構,選取歷代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講述他們的故事。
根據製作團隊的假設,紀錄片將分為三季,共36集,第一季從春秋到盛唐,第二季從唐代到新中國,第三季追溯到古代三代。
而整個團隊也達成了共識:
主要是探討歷史沉澱下來的思想價值和制度價值,不談宮廷爭鬥和權力濫用,不誇大戰爭和偶然性,以社會、生活、經濟為背景。
在這樣的目的下,團隊放棄了建造宮殿建築,放棄了設計劇情和添加對白,而是用大量的全景圖,專注於表達人們不分古今的共同狀態:
吃喝玩樂;閱讀、寫作、思考;聚會、爭論、旅行;悲傷、喜悅、興奮;徘徊,震驚,憤怒.
春秋紀錄片《中國》第一季的一集講述了關於聖人孔子:的兩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