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怎麼樣,看它的硬體設施地質博物館

2020-12-24 大學深度解讀

北京,古稱燕京,我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這裡高等教育尤其發達,僅大學就有上百所。大學作為文化事業的重要體現,承擔著重要的文化職能,校內博物館就是其中一項。僅僅位於北京的各大高校內,就有龐大數量的校園博物館,而提博物館就不得不提到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地質博物館。

北地坐落於名校薈萃的海澱區學院路,這所享譽海內外的現代化學府,前身由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等院校的地質系(科)合併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發展而來。

北地博物館館內標本也主要繼承了北京大學地質系、清華大學地質系、天津大學地質系和唐山鐵道學院地質科的收藏,一大批有價值的地質標本,貼著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唐山鐵道學院、甚至民國時期農商部的標籤,之中最老的已逾百年,價值不可估量。

北地在建立初期為國家經濟建設培養了數十萬地質專門人才,在國家工業起飛和地質發展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一過程中,當時建有14個展室,涵蓋構造、古生物、礦物、巖石、勘探、金屬非金屬礦產、能源資源、放射性礦物等學科或專業的北地地質博物館發揮了應有的輔助教學效果。

時至今日,於2009年底建成的北地新館擁有地球科學、地球與生命演化歷史、地球物質、恐龍四個固定展廳。這四個展廳在北地的科研及教學上繼續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地球科學廳,完整地再現了《地球科學概論》這門基礎課的內容,深刻地向地質類專業師生展示了宇宙與地球的起源、地球的基本特徵、圈層構造、板塊運動、構造變形、火山、地震、流水、地下水、冰川、風、海洋等地質作用,開設此門課程的師生可以在這裡直觀了解到地球科學的博大精深。

地球與生命演化歷史展廳,按時間順序展示從46億年到2.5億年前地球與生命的起源與演化歷程。通過展板資料和動態圖示,可以很好地了解生物分類的基礎知識,加深師生對原核生物、脊索動物、植物的各門類化石的了解

地球物質廳:地學相關的各專業課程所涉及的礦物標本,巖石標本都可以在這裡直觀看到,並且展廳標本布展皆按教材分類布展,方便師生查閱。

恐龍廳,一共擁有12條恐龍骨架,並且根據時間軸對恐龍的分布、種類進行介紹,對需要進行恐龍時期科學研究的北地師生而言,完全可以滿足自身需求。

基於教輔之用的前提,館內各個展廳綜合運用展板、標本和聲、光、電等手段,在這裡,不僅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手段,便捷地查詢礦物學、巖石學,能源以及珠寶的相關知識,而且還能通過電子「翻書」系統,查看變質巖薄片的照片、了解礦產分布, 為北地師生的科學教研及教學工作提供了極大便利。

這些「館齡」百年的藏品不僅是學習研究地球科學瑰寶,更是記載我國高等地質教育發展歷史的「活化石」。北地成為國家地學研究的重要基地,這座博物館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關注「大學深度解讀」,獲取更多關於大學的深度解讀!

相關焦點

  • 國家海洋博物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戰略合作
    內容提要:記者從國家海洋博物館獲悉,昨天,該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籤署科學文化戰略合作協議,同時,自然文化研究院海洋分院在國家海洋博物館揭牌。天津北方網訊:記者從國家海洋博物館獲悉,昨天,該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籤署科學文化戰略合作協議,同時,自然文化研究院海洋分院在國家海洋博物館揭牌。國家海洋博物館2019年11月面向全國徵集館校共建合作學校以來,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一直保持著良好溝通合作,今9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成為首批共建合作學校。
  • 國家海洋博物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籤署科學文化戰略合作協議...
    內容提要:昨日,國家海洋博物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籤署科學文化戰略合作協議暨自然文化研究院海洋分院揭牌儀式在國家海洋博物館舉行。天津北方網訊:昨日,國家海洋博物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籤署科學文化戰略合作協議暨自然文化研究院海洋分院揭牌儀式在國家海洋博物館舉行。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師資力量怎麼樣
    大師可以看作是一所大學的靈魂,因為有了它,這所學校才更加熠熠生輝,可以說教師的學術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近來有一所特色鮮明,底蘊深厚的高校,引起了小編的注意。它坐落在群英薈萃的北京海澱區學院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等眾多名校地質系合二為一組建起來,是我國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雙一流」大學建設行列高校,它就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今天我們來解析這所知名度極高的院校,看看它的師資力量如何。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關於舉辦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20年海洋學院優秀大學生夏令營的通知 關於舉辦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20年海洋學院優秀大學生夏令營的通知為增進兄弟院校對我院學科及專業的了解,增強對海洋科學的研究興趣,選拔優秀大學生攻讀我院碩士研究生
  • "巖石的循環"展項亮相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
    "巖石的循環"展項亮相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 發布時間:2021年01月08日 17:36 來源:中新網湖北   中新網湖北新聞1月8日電 (徐燕 隋吉祥)火熱的火山熔巖流噴出地表,滾滾的火山灰直衝雲霄、遮天蔽日,巖漿流宛如一條火紅的瀑布沿著山體流動,冷卻形成火山巖塊
  • 吉林大學博物館館長金利勇獲中國地質學會首屆科普人物獎
    近日,中國地質學會公布了「第一屆科普獎——人物獎」的評選結果,吉林大學博物館館長金利勇研究員獲獎。本次評選從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分會、科普專家團等分支結構推薦的候選人中,共選出5名科普人物獎獲得者。金利勇現任吉林大學博物館館長兼恐龍演化研究中心主任、科學技術協會科普專門委員會主任委員,長期從事博物館及古脊椎動物學研究。其帶頭開展的「長春龍動物群研究」,在國內外古脊椎動物學界有重要影響。在科學傳播工作方面,他致力科學普及推廣科技資源共享,並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 ...省有3家博物館晉升為一級博物館:大同市博物館、山西地質博物館...
    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了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山西有3家博物館晉升為一級博物館,7家博物館晉升為二級博物館,7家博物館晉升為三級博物館。其中,大同市博物館、山西地質博物館、臨汾市博物館躋身「一級」行列。  或許很多人好奇,一級博物館到底是什麼?對於老百姓來說,有這些一級博物館又意味著什麼?
  • 中國地質博物館抖音直播揭秘「中華神鳥」化石
    抖音與中國地質博物館獨家合作,推出《館長聊國寶——北京猿人頭蓋骨重磅在線》,在這場直播中,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劉樹臣與講解員雷明月對話,將北京猿人頭蓋骨和中華龍鳥的故事娓娓道來。嘉賓:我們中國地質博物館最有特色藏品之一,就是古生物和古人類化石。這次跟大家展示的藏品,一部分是公眾感興趣的,比如恐龍;一部分是社會非常關注的,比如北京猿人頭蓋骨。北京猿人頭蓋骨是20世紀20年代,中國在古人類研究方面重大的科學發現,對世界整個古人類學的研究,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首先,是發現古人類有用火的確切證據,這說明咱們人類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能使用火了,意義重大。
  • 山西地質博物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
    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山西地質博物館被評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據悉,我國僅有3家地質類博物館躋身國家一級博物館行列。 國家一級博物館是我國博物館領域的「金字招牌」,是對博物館建設和管理的最高評價。
  • 2019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海洋學院考研調劑信息
    一、接收調劑的專業   1.海洋學院2019年接收調劑專業為:   學術型:070700 海洋科學   專業型:085217 地質工程   2.待教育部發布《2019年全國碩士生招生考試考生進入複試的初試成績基本要求》後,我院將通過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http://yz.chsi.com.cn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21年春季現代遠程(網絡)教育招生簡章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坐落於名校薈萃的北京市海澱區學院路,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高等學府。學校是教育部直屬並與自然資源部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 2017年學校進入國家「雙一流」大學建設行列。學校是一所以地質、資源、環境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學,涵蓋理、工、文、管、經、法等多個學科,是我國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並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國家「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行列。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繼續教育學院是學校成人高等教育、現代遠程教育和非學歷培訓等各類繼續教育的歸口管理部門與二級教學單位。
  • 嫦娥五號模擬月壤及隕石展在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展出
    楚天都市報12月7日訊(記者肖楊 通訊員徐燕 彭磊)走進逸夫博物館,迎面即可看到四個明亮的展櫃靜靜佇立在大廳中央,原來,嫦娥五號落月取土的功臣之一——模擬月壤,正在逸夫博物館展出,為廣大觀眾揭開月球的神秘面紗。
  • 【中國恐龍的新家】第十二站——夜遊三晉龍宮,山西省地質博物館
    走進中國恐龍的新家 第十二站 夜遊三晉龍宮 山西省地質博物館 山西山西鱷 山西地質博物館保存的山西山西鱷是山西地質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曾被評為「山西十大鎮館之寶」。
  • 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黑龍江滿洲龍:如果恐龍會說話!
    逸夫博物館恐龍展區  張凡 攝  龍,是中國神話傳說中吉祥、威嚴而又神奇的象徵,但在現實中,沒有人見過真正的"龍"。湖北武漢的地大逸夫博物館卻與"龍"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這裡,9具恐龍化石、3件恐龍足跡化石日夜守候,等待帶領觀眾們進入古老神奇的恐龍世界,去揭開生命起源與演化的神秘面紗。
  • 中國地質大學海洋學院開展海洋意識宣傳教育活動
    人民網北京6月26日電 近日,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園裡,近兩百名師生以「海洋強國,酷跑強體」為口號圍繞校園慢跑,啟動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第九屆海洋文化節暨第五屆全國涉海高校慢跑公益活動。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展出嫦娥五號模擬月壤
    原標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展出嫦娥五號模擬月壤(記者龔雪、通訊員徐燕、彭磊)12月7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推出《九天攬月·築夢蒼穹——嫦娥五號模擬月壤及隕石展》,向大眾科普天文知識。月面採樣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是研製出與實際月壤性質相似的模擬月壤,以確保鑽取工程的科學性和安全性。
  • 來攝影者的天堂,體會西北風情,一覽張掖地質博物館
    一個連博物館絕緣體都忍不住誇讚的博物館——張掖地質博物館對於一個對歷史沒愛好,不愛學習不愛讀書的直女來說,博物館一直都是跟對於不信佛的人來說寺廟一樣的存在,它就在那裡,而我永遠也不會去。然而我被打臉了…西北環線旅遊以後,架不住小夥伴非要來看看張掖地質博物館。
  • 山西地質博物館12月1日起閉館維修改造
    原標題:山西地質博物館今起閉館維修改造11月30日,山西地質博物館發布閉館通告稱:為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山西地質博物館將於2020年12月1日(星期二)起閉館,進行館內公共服務設施設備維修改造。恢復開放時間另行通告。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海洋學院正式揭牌成立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海洋學院正式揭牌成立 http://www.huaue.com  2016年11月10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11月8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海洋學院揭牌儀式暨學科建設研討和學術交流會在絲綢之路學院舉行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戴緊根作「中生代以來的青藏高原:從新特提斯...
    2020年11月13日下午三時,我院邀請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博士生導師戴緊根教授在J6-530報告廳作「中生代以來的青藏高原:從新特提斯洋到第三極」學術報告,報告由常象春院長主持,我師生百餘人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