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脫貧村鎮金鎮小灣村,見到與其他村不一樣的場景——在小灣村黨群服務中心旁建有機具庫棚,4臺收割機、3臺打土機、3臺旋耕機、1臺桔杆還田機、12臺桔杆粉碎機、1臺油菜卷式機、1臺拖車像熱血的戰士一樣接受著檢閱。
別小瞧這些「鐵牛」,它們滿懷熱情地唱響了與眾不同的脫貧歌,發展小灣村村級集體經濟,帶動脫貧戶增收,2019年帶來150餘萬元的收入,實現盈利84餘萬元,今年已收入超過120餘萬元,實現盈利93餘萬元。
合作社的成立猶如啟動了致富引擎,從刀耕火種到全程機械化,徹底改變了小灣村貧窮落後的局面,村集體經濟也實現了從零到百萬元。
「今天的議題就是討論合作社一年一度的分紅。」11月25日,在四川簡陽小灣村黨群服務中心會議室,小灣村興農文農機專業合作社社員聚在一起開分紅大會,他們個個臉上洋溢著笑容。經過集思廣益,在分紅之外,決定拿出一部分用來買路燈,讓小灣村晚上更明亮。
該專合社主要從事農業耕種環節中的機耕、機收、機播、秸稈還田、農技植保等農機社會化服務,於2017年8月成立,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簡陽市鎮金鎮小灣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聯合社牽頭,充分利用集體經濟發展資金,並吸收全村農戶入股。目前,擁有固定資產160萬元,流動資金150萬元,各類農機具25臺套。作業範圍覆蓋鎮金鎮、施家鎮、踏水鎮,以及成都東部新區、眉山市仁壽縣的部分鎮(街道),近兩年開展社會化服務面積19500畝,服務農戶2960戶。2020年5月被評為「成都市級示範農民農業專業合作社」,2020年9月被評定為「四川省第十二批農民合作社省級示範社」,為簡陽市唯一一個省級農機示範專合社,現正申報創建國家級農民示範專合社。
專合社的成功其實是小灣村因地制宜走特色脫貧之路的成功。小灣村屬邊遠淺丘地帶行政村,主導產業為傳統農業,村集體無持續經濟來源和經濟支撐,經濟基礎薄弱,自我發展能力低。小灣村要脫貧奔小康怎麼辦?農村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每到「雙搶」季節,留守的老人和小孩都幹不了田裡的活,當地對農機的需求旺盛。瞅準這一商機,在簡陽市農機化技術推廣服務站的指導下,駐村第一書記、駐村農技員和村「兩委」班子成員、村民一起謀劃了一條和許多村不一樣的脫貧道路——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用小農機轉動致富大方向盤。小灣村村「兩委」負責人賈先文說,專合社的成立猶如啟動了致富引擎,從刀耕火種到全程機械化,徹底改變了小灣村貧窮落後的局面,村集體經濟也實現了從零到百萬元。
通過培訓成為合作社機手後,每年僅此項收入達3萬元。現在『一技多吃』,維修家電、焊接門窗,門道多了,收入多了,住房翻修一新,家裡也添加了不少家具,日子過得越來越活泛了。
「突突突……」在小灣村花生全程機械化生產試驗示範基地,專合社機手鍾長生正駕駛旋耕機,和另一位機手奔忙在田間,一道道犁痕一片片新土被翻出,開春後一粒粒花生種將在這裡播下,新的希望將茁壯成長。鍾長生是小灣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為缺技術和供養兩位孩子讀書,家庭經濟一度不寬裕。通過培訓成為專合社機手後,每年僅此項收入達3萬元。現在他還「一技多吃」,維修家電、焊接門窗,門道多了,收入多了,住房翻修一新,家裡也添加了不少家具。日子過得越來越活泛了。
鍾長生駕駛著農機開出了「窮窩」,整個小灣村跟隨農機的轉動一改「頹勢」,活力十足。專合社從當年盈餘中提取百分之二十的公益金,用於成員的技術培訓、合作社知識教育以及文化、福利事業和生活上的互助互濟,有力地推動了鄉村振興的深入實施,促進了在糧油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的基礎上進行花生全程機械化生產試驗示範,發展了無花果種植基地,一個產業園區正在籌建中。
社員的分紅提高了小灣村村民收入,有的村民搞起稻蝦共作,在外打工的鄉親也返鄉創業,養起雁鵝,建起山羊養殖場和豬場,開辦5個家庭農場。全村人均年收入從2016年3000餘元到如今13000餘元,實現了脫貧致富。看著村裡的變化,在外開餐館的村民王興全選擇返鄉養起雁鵝,目前已發展到600餘只,僅出售種蛋年收入10多萬元。他對小灣村的發展滿懷信心,他說,小灣不會小,會越來越壯大的。
走在總裡程34公裡的小灣村村組道路上,乾淨是感受之一,更大的感受是「一環」「二環」「繞城」環環相扣,產業布局其間層層疊疊,無限延展著村民生活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