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金像獎,即學院獎(英語:The Academy Award of Merit),通稱奧斯卡金像獎、奧斯卡獎或奧斯卡(The Oscars;2013年2月20日起成為正式名稱),1928年設立,每年一次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舉行。首屆學院獎頒獎典禮於1929年在好萊塢的羅斯福酒店舉行,獎勵的是1927-1928年間的電影成就。之後每年頒發的獎項偶有變更。學院獎有20多個不同的獎項,囊括了各種電影類型。作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獎項,其每年的頒獎典禮都會在超過100個國家進行電視直播。學院獎也是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媒體獎項,其在美國電影界的地位與針對音樂的葛萊美獎、針對電視的艾美獎、針對戲劇的託尼獎相當,而這些獎也都是以學院獎為榜樣而建立的。
在這裡,我們看看中國曾經得過奧斯卡電影獎的電影,你看過嗎?
《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是一部於1987年由英意中三國合拍,著名導演貝爾納多貝爾託魯奇執導,講述中國近現代歷史事件的史詩電影。該片在1988年獲得了貝爾格勒國際電影節第二名、巴黎第13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外國片、聯邦德國電影藝術協會獎和第60屆奧斯卡九項大獎,成為當時最受關注的影視事件之一。無論在美國、歐洲還是日本、中國臺灣地區,《末代》的票房也都獲得豐收。
第一次獲準在故宮實地拍攝並得到中國政府的全力合作(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親自來扮演角色),動用19000多名群眾演員,邀請溥傑擔任影片顧問。這些因素都為影片營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轟動效應,從另一個角度為影片的成功創造條件。時隔20多年,當我們再來欣賞這部電影,導演運用純熟的影像表達技巧挖掘出來深埋在底層的歷史隱喻,挖掘出屬於那些特殊人物的歡笑、淚水和悲傷。
這部電影最能讓人折服的應該是細節了,這些細節包括了場景,著裝,還有影片中不到幾分鐘但幾乎影響中國幾代人的歷史細節。首先,電影開頭宏編巨製一般展現給觀眾晚清宮廷的氣象,規矩,這就是對晚清宮廷文化的入門。也許在我們看來,這種恢宏,更像是舞臺上了《圖蘭多》。
2.《臥虎藏龍》
李安的電影,不是很藝術。他的電影可以讀解,可以學。他從來不試圖講道理,而是說故事。他的電影從來都不難懂,也不難看。有的電影,若干元素,一有一無。而李安的電影,什麼都有,什麼都在,只是一隱一顯,一張一弛。比如說色彩,李安也用大塊的。《臥虎藏龍》裡,江南是綠的,塞外是黃的,京城是黯淡的,最終的窯洞是黑色的。點到為止,是那麼個意思。始終不是那般鋪天蓋地用一種顏色的霸道。而音樂,你沉浸其中而注意不到的音樂,才是電影中的好音樂。
3.《斷臂山》
李安是個很細膩、感性的男人,在詮釋這個故事的時候在很多細節的處理上都很細心,所以這部電影看得次數愈多,便愈加地佩服李安在各個地方埋下的伏筆(影片中的象徵寓意主要來自於原著作者,李安在影片裡保留了下來),理解的也就愈加深刻。
這三部獲得過奧斯卡獎的中國電影,你看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