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才女,那是李清照所獨享的。在整個文學史上,整個詩詞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只有李清照。那麼除了李清照,就沒有第二個人了嗎?古代文學史上她就是唯一的嗎?
李清照是個例,但同樣也是有相當基數的人群,也才能湧現出如此才華絕代的詞人的。唐代就已經產生了四大女詩人,宋代經濟文化高度發展,出現李清照此類的人物也絕非偶然。
其實在和李清照同時代,也還有其他經典詞人的出現。比如寫出這句最有詩意閨怨詩歌「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的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這就是宋代朱淑真的《秋夜》。相比李清照,朱淑真的人生可謂相當糟糕。李清照出生於官宦之家,成長環境相當寬鬆,否則她的才華極有可能被早早淹沒;李清照雖然一生漂泊,但是婚後有段日子的生活還是相當愜意的。
而這些,朱淑真都不具備。試想一下,一個連亡女、亡妻僅留下的遺物詩詞都要銷毀的家庭,如何給了朱淑真這樣極具才華女子命運生活的可能?
所以,相比李清照前期還有很多詩意愜意的文字,流露在朱淑真筆下的,大都是苦澀的思念和傷感。尤其是這首《秋夜》的最後兩句,「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窗外梧桐樹縫的月影,斑斑駁駁地鋪灑在冰涼的床蓆上,而從梧桐縫裡看上去的月亮依然是那麼明亮。
這兩句詩歌的獨到之處在於,將「梧桐」和「月」重複使用,但是卻更塑造了悽冷的意境。在一個秋意不斷深入的夜晚,女詩人坐在床鋪之上,毫無睡意。此時月亮透過院子裡的梧桐樹,又投射過小窗灑下一道美麗的光芒。床鋪上本就涼意沁人,月華如水,又帶來絲絲涼意,孤寂感油然而生。
此時女子將目光投向窗外,看到皎潔的月亮正透過梧桐葉灑下一層薄紗。蘇軾有詞「缺月掛疏桐」,女子的心境雖然悽冷,但是天邊明月卻一如既往。她或許想起了曾經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也祈禱「何當共剪西窗燭」,然而此時月華依舊,而自己卻獨守空房。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這是最為美好的秋夜詩句,頗有意境又頗有詩意,讀來咀嚼不盡,餘味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