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重要的聖城瓦拉納西,佛祖在此傳教半生,唐僧曾到此取經

2020-12-18 老酒環遊世界

如果要評選印度最具魅力城市的話,相信不少印度人都會將這寶貴的一票投給一個中等的三線城市-瓦拉納西。絕大多數的印度人都以能葬在瓦拉納西為榮。因為這座不顯山不露水的偏遠小城是他們心目中的聖城,是印度精神文明的起源地。

瓦拉納西位於印度北方邦東南部,坐落於恆河中遊的瓦拉那和阿西河之間,因此得名瓦拉納西。從幾千年前起,瓦拉納西就充滿了傳奇的色彩,被譽為「神光照耀的地方」。

曾經的瓦拉納西隸屬古印度最強大的摩羯陀王國,是一個易守難攻的風水寶地,向來是兵家爭搶的要塞。在十六雄國的多次戰鬥中,瓦拉納西就憑藉著複雜的地理優勢,變成一個人人爭搶的香餑餑,被幾大強國所爭搶。公元前一千多年,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更是借著瓦拉納西的地理優勢將這裡當成一個攻守要塞,逐漸滲入印度,成為這片土地的主宰者,進行了長達數百年的統治。

毫不誇張的說,在印度的多次歷史更迭中,人們堅信得瓦拉納西者即得天下。

不過,地理位置的優勢並不是瓦拉納西聲名遠播的主要原因。除了先天地理優勢外,穩定的宗教傳播文化才是瓦拉納西走向世界的根本。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創辦佛教後,就耗費了大半生的精力用於瓦拉納西的佛教文化傳播,奠定了佛教文化的基礎。如今,釋迦牟尼首次布道傳教的瓦拉納西鹿野苑早已成為旅遊聖地,吸引了大批佛教徒前來參拜。

所以說,今天在中國影響極深的佛教就是通過瓦拉納西走向世界,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主教之一。我國的高僧唐玄奘就曾在公元5世紀前到此朝聖取經,並將這座城市的古老建築、風俗習慣、市斤繁榮等一一記載在《大唐西域》中,向大家分享他歷經千難萬險想要到達的極樂聖地。

在宗教氛圍的影響下,這個孕育了佛教文化的瓦拉納西自然而然就成了人們心中的聖城,享有「印度之光」的稱號。不過,由於種種原因,佛教並沒有在印度發揚光大,而是成了中國和東南亞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宗教。

瓦拉納西除了佛教之外,還是印度教、耆那教等教派的聖地,市區內仍保存著數百年前留下來的上萬座座建於不同時代的寺廟,和麥加、耶路撒冷並稱為世界三大聖城。當然,印度的寺廟大部分規模都比較小,有的一座佛塔,或者一座雕像就可以被稱作是一座寺廟,所有才會有上萬座的數量。

在這三大教派中,又數印度教的廟宇最多。據說,印度教徒的一生中有4大夢想。分別是敬仰溼婆(印度3大神之一),到恆河沐浴聖水、結交聖人朋友以及居住在瓦拉納西。而在這4大終極夢想中,只要來到瓦拉納西就能實現3項。因此,瓦拉納西的恆河邊上,不分日夜經常能看到邊沐浴邊祈禱的印度教徒。他們雙手合十,虔誠的對著恆河許下自己的心願,期待這條母親河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實現自己的願望。

對於印度人來說,瓦拉納西不僅是他們心目中的精神寄託,承載了祈願,還是印度人死後的一個精神居所。他們堅信瓦拉納西供奉的神靈眾多,是最靠近天堂的地方。如果死後能在這裡焚化,就可以免去輪迴之苦,直接進入天堂。

因此,就算不能生在瓦拉納西,也要死得其所,最起碼能在瓦拉納西的恆河上進行焚化。在這種信仰的催化下,瓦拉納西的恆河上誕生了一種讓人頭皮發麻的工作—焚屍。

不管是早上還是晚上,恆河河畔都會看到濃煙滾滾的一幕。據說,這些日夜不休的焚屍場一天最少要焚化三百具屍體,焚燒完畢後的灰燼和骨灰最後都會傾倒進入恆河中。詭異的習俗加上神奇的傳說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來獵奇,本地人撐著小船,帶領遊客順水而下,企圖能靠近不遠處的焚屍場所,窺見緩慢升天的靈魂。

當然,最終的結果基本上都是「白忙活一場」。千年瓦拉納西見慣了生死,早就像一個耄耋老者一樣寵辱不驚。但是越是這樣,越顯得瓦拉納西與眾不同。一邊是絡繹不絕前來沐浴的印度教徒,一邊是日夜不息的恆河焚屍。這座具有傳奇色彩的城市,果真讓人印象深刻。

其實,瓦拉納西也沒有傳說中的那麼詭異和恐怖,只不過作為印度的中心教派城市,這裡多了許多和宗教信仰有關的行為。對於宗教之外的人來說,這些行為就容易顯得詭異和嚇人。事實上,當你真正來到了瓦拉納西,就能理解這裡所發生的一切。

相關焦點

  • 印度教「聖城」瓦拉納西,幹了這杯恆河水,來生我們再相會
    瓦拉納西位於印度恆河中遊。眾所周知,恆河是印度教徒心中的聖河,而瓦拉納西的所在地,又是恆河最為神聖的一段區域,加上宗教典故和歷史傳說等因素,導致了瓦拉納西成為了印度教徒們心中名副其實的聖城,其地位非常之高。
  • 實拍印度聖城瓦拉納西,當地人每天都去恆河沐浴,如今成旅遊景點
    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與中國、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緬甸等國家接壤。對於印度,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了,「髒亂差」、「不安全」、「火車掛人」、「神奇的國度」是很多人對於印度的印象,說到神奇,不得不說的就是印度這座城市:瓦拉納西。
  • 護送唐僧取經歸來,如來佛祖護法八大金剛,為何不敢降落長安城?
    護送唐僧取經歸來,如來佛祖護法八大金剛,為何不敢降落長安城?靈山傳經大會剛一結束,觀音菩薩向法祖繳了東土尋取經人的金旨後,如來佛祖當即安排八大金剛,護送唐僧師徒回大唐送經。隨後唐僧師徒,跟隨著八大金剛,升起祥雲,返往東土大唐長安城。
  • 印度聖城河畔的日常:沐浴、祭祀、火葬,遊客:見證靈魂輪迴之地
    無論去過印度的人,還是正打算去印度旅遊的人,可能都聽說過印度聖城——瓦拉納西的大名,也都知道那裡有一條聖河名叫「恆河」。一直以來,瓦拉納西都是印度教中最神聖的城市之一(印度七大聖城之首),來此朝聖者常年絡繹不絕,就像外國遊客來到中國觀光必遊北京和西安一樣,來到印度的外國遊客同樣必訪瓦拉納西。早在公元前四世紀,這座古城就是印度最大的學術中心,當年的唐代高僧玄奘和尚也曾經來到過這裡朝聖,並在其《大唐西域記》裡詳細描繪了當地的建築、居民和市井生活。
  • 晨光中的瓦拉納西街道也是如此唯美
    如果說,在印度的全部旅行中,評選一個我最喜歡的地方,那麼瓦拉納西毫無疑問將以全部票數當選第一。在公元4-6世紀曾為學術中心;12世紀為古王朝都城。瓦拉納西是世界上最古老有人居住的城市之一。是印度教的聖城。
  • 取經還是傳經?這要從一個非常懂人性的佛祖說起
    《西遊記》中,唐僧經常說一句話:「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到西天拜佛求精去也」,這讓很多人覺得整個故事講的是取經,但其實這是一個傳經的故事。如來佛祖這要從如來佛祖那裡收起。一天,如來佛祖對眾僧說:我們西牛賀州這個地方大大的好,人都善良,不貪婪不殺生;南贍部眾這個地方不行,人都好吃懶做,好殺生。
  • 唐僧在取經成功慶功會上的講話-領導支持和團隊配合對成功的重要性
    能有機會在這兒發表講話,我的心情真的十分的激動,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我們終於成功到達靈山,取得了真經,在此請容我向在取經過程中付出了心血的各位表達最誠摯的謝意,我的成功,不是我自己的成功,更是你們的成功,是我的團隊的成功!你們辛苦了!三鞠躬!
  • 享有「印度之光」稱號的瓦拉納西,歷史名城卻有另外一面獨特視覺
    這個世界上,估計不會有第二個地方像印度的瓦拉納西那樣能活生生地重現歷史,遊覽這裡就如坐上時光機器,進入了歷史長河。在這裡,印度歷史上的印記,從宗教到生活,從建築到交通,在這裡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以平面和立體的方式被完整的呈現了出來。
  • 唐僧五人在取經途中,其實被如來偷換掉兩人,你知道他們是誰嗎?
    在《西遊記》中,唐僧師徒五人一起去西天取經,這五人分別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雖然在大眾的眼中很容易忽視白龍馬,但是白龍馬也確實陪同唐僧一起走到了西天,取經成功。但是唐僧五人在西天取經的路途中,其實已經被換掉了兩人,這兩個人分別就是孫悟空和唐僧。
  • 印度那爛陀寺,真實歷史中唐僧取經的終點站,後來怎麼樣了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到達西行取經的終點站大雷音寺,拜謁如來,取得真經。事實上,唐朝高僧玄奘在印度參悟真經的地點,不是神話小說中的大雷音寺,而是舉世聞名的那爛陀寺。在那裡,玄奘渡盡劫波,終成大器。而那爛陀寺也因玄奘的到來聲譽鵲起,因玄奘的離開日漸式微。
  • 取經是一場烏龍?唐僧早死在了取經路上,那最後成佛的是誰?
    原著第九十八回,唐僧師徒來到了一條河邊,河水波濤洶湧,河面水流湍急,最重要的是,沒有橋,又無甚船!眼瞅著到了靈山腳下,要上靈山了,卻給出這種亂子?真是掃興!但不多時,唐僧他們眼前便緩緩來了一條小船,近前一看,哎呀!媽呀!這船沒有底,只有船身,沒有船底,是只無底船! 孫悟空急忙讓唐僧上船。
  • 《西遊記》中孫悟空筋鬥雲很快,為何不直接背著唐僧去取經?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自菩提祖師那裡學得七十二變和筋鬥雲,後來他就是仗著能打能變的七十二變和逃跑速度很快的筋鬥雲大鬧天空,因其本領高強,又善於變化,所以天庭曾派十萬天兵天將都奈何他不得。還是如來佛祖的出現,才把孫悟空制服壓於山五百年。
  • 西遊記取經人選之謎——為何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四人?
    取經路上十萬八千裡,一路艱辛不說,妖魔鬼怪是少不了的,而唐僧手無縛雞之力,雖然有錦鑭袈裟和九環錫杖庇佑,但是必須有個厲害角色來護駕,而孫悟空的本事是有目共睹的。同時他是天地孕育的靈猴,又是菩提祖師的得意弟子,也是有一定背景的人物,雖然之前屢犯天條,但如來佛祖也只是將其鎮壓在五行山下,還暗中派遣諸神保護照顧,再加上這五百年磨練了心性,所以作為取經人也沒有任何問題。
  • 西遊世界有幾個佛祖?唐僧和觀音的法號都是如來?
    題:西遊世界有幾個佛祖?唐僧和觀音的法號都是如來?文/姜子說書《西遊記》故事裡,唐僧雖說是孫悟空的師父,本身卻是個懦弱無能之輩,甚至於對《心經》的理解,都不如孫悟空這個徒弟。於是乎,唐僧西天取經,孫悟空卻成了那個取經人一路修行的引路者。《西遊記》故事裡,唐長老也並不比孫悟空這個小和尚年長,唐三藏唯一孜孜不倦教導孫悟空的唯有兩個字——從善。唐僧一路上喋喋不休,無非是勸阻孫悟空莫要惹事、莫要傷身害命。
  • 真正取經的唐僧,早已死在取經途中,為何會有這種說法?
    第一種是,唐朝號稱十次轉世修行的好人,留下了一個「十次轉世之謎」,而沙僧曾是玉帝的捲簾大將,在孫悟空大鬧天宮之後,被玉帝罰下人間後,佔據了流沙河,並在這裡吃掉了九位取經人。 故而許多人都推論,這九位取經人,便是唐僧的那九次轉世。由於缺少給力的保鏢,都被沙僧吃掉了。這其實反映出了道和釋的競爭,即,玉帝阻止如來。
  • 《西遊記》中,唐僧在凌雲渡就死掉了,取經的到底是誰?
    活水,就是一條河,此河寬廣兇險,苦不能渡,唐僧以為走錯路了,孫悟空說那不是有座橋嗎?橋上有扁,上書:「凌雲渡」三字。 那橋不過是根獨木橋,十分兇險:維河架海還容易,獨木單梁人怎獫。 唐僧一如既往膽戰心驚,就連八戒都說:那個敢走?水面又寬,波浪又湧,獨獨一根木頭,又細又滑。
  • 唐僧親身赴險,取經路究竟多兇險?觀音菩薩最縝密的安排是什麼?
    儘管步步該災,處處有難,唐僧西天取經,卻是必須成行。一方面,西天取經是我佛如來心的呼喚,更是大唐六十四處煙塵、七十二處草寇的孤寒惡鬼冤魂得以超度的唯一期盼,屬於萬不得已之舉;一方面,西天取經是唐僧從金山寺小沙彌,到大唐大德高僧,再到佛龕上眾生敬仰的旃檀功德佛進階造神過程中行而必得的望尊之行。
  • 妖怪們抓走唐僧數次,為什麼老是吃不到唐僧肉?你看看他帽子裡有啥
    彼時,弟弟曾國荃得罪湖北轄區的寵臣,一月之內多次被慈禧訓斥,其他官員也隨聲附和。輿論能輕易壓垮一個強者,現在如此,古時也不例外。曾國藩決定辭官返鄉。作為兄長,曾國藩寫下自己最難堪的四次經歷,勸他"務須咬牙厲志,蓄其氣而長其智",並全力支持。 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師長,愛而不溺、嚴而不苛。
  • 取經團隊的五個成員:孫悟空、豬八戒、唐僧、白龍馬、沙僧
    【孫悟空】來自傲來國,出生在東勝神洲的花果山,在水簾洞當過美猴王,在天庭當過弼馬溫和齊天大聖,最後修煉成了太乙金仙,跟隨唐僧西天取經修成正果,被如來封為鬥戰勝佛,傳他法術的恩師菩提老祖是西遊世界中最神秘的人,無人知道他的來歷。
  • 無天本就是佛祖為何還要搶奪唐僧的真經?你看經書對他有啥用處?
    西遊記是一個圍繞唐僧西天取經而展開的故事,在取經路上也不乏一些妖怪,在抓了唐僧後並不是要吃他的肉,反而是要代替唐僧到西天求取真經,比如小雷音寺的黃眉怪,他就曾放下狂言,要代替唐僧,求取真經奪了他的金身正果。而在《西遊記後傳》裡,無天佛祖也曾派出手下去搶奪真經,還一連搶了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