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不可思議!上海金融排名超過香港和新加坡 排名全球第三!中國...

2020-12-16 新浪財經

來源:葉檀財經

文/葉檀 財經女俠 | 毒舌善心

現在有最好的創業機會,是最好的打開大門、融入全球的機會。

有兩則新聞,離直覺很遠。

9月25日,英國商業智庫Z/Yen和中國金融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全球前五大金融中心是紐約、倫敦、上海、東京、香港、新加坡。

上海第一次排名前三,進入國際金融第一梯隊。

這份報告調查了111個金融中心,雖然上海只比東京差1分,比紐約、倫敦的分數相差較遠,但仍然意味著上海金融業規模上的巨大擴張、建立交易系統的巨大努力。

這份報告給了上海很高的評價:上海的優勢主要不在於摩天大樓,而建立在金融系統和機制的無形創新上。

上海已成為中外金融機構最重要的集聚地之一,上海有1600餘家各類持牌金融機構,外資金融機構佔比超過30%。

另一則新聞來自於馬雲。

9月25日,馬雲說,今天世界面臨三個巨大無比的戰略性機會:一是數字變革,二是中國強大的內需,三是新一輪的全球化開始。所以青年企業家是真正跨時代的一代企業家。

馬雲認為,現在不是全球化停滯的時代,相反,全球化剛剛開始。

過去的全球化是工業時代的全球化,疫情讓全球化停止的時候,很多人認為疫情讓全球化停滯,我認為真正的全球化才剛剛開始。

我們原來把全球化想得太為簡單了,認為賣點東西全世界做點貿易就是全球化,真正依靠科技提升供應鏈效率,為當地國家創造就業,創造獨特的價值,這樣的企業才是真正具備全球化的能力。

我們一定不是靠成本、掠奪資源的角度進行全球化,而是通過創造價值,為當地創造就業,在當地納稅這樣的方式。企業家一定要出去走,我們出去不是一定要做生意,而是打開視野,而是去培養全球視野。

馬雲的話乍一看,簡直痴人說夢,普遍的認知是,新一輪全球化被魔鬼擋道,怎麼可能開始?

實際上,全球化開始的認知非常準確,中國新一輪的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已經開始。

大機會在眼前,大風險在眼前,只不過,多數人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把上海金融中心新聞和馬雲的話結合在一起,再看中國金融業的開放速度,才能夠了解「深度開放」。

美國拼命封堵中國高科技

華爾街卻大踏步進入中國

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緊鑼密鼓。

前一段時間去了青島,是一家外資投行的落地。這家銀行布局了十幾年,終於迎來這一天。

中國金融開放,有強大的數據支撐。

根據銀保監會的數據,近兩年來,銀保監會共批准外資銀行和保險公司在中國大陸設立近100家各類機構。

截至2020年7月末,外資銀行在華共設立了41家外資法人銀行,115家外國銀行分行。境外保險機構在華共設立了65家外資保險法人機構,外資保險註冊總資產達到1.6萬億元,資產規模較2018年4月初增長了約51%。

今年上半年,作為金融重要聚集地的浦東新區,金融業增加值2022億元,同比增長7.5%,佔全市金融業增加值的58.2%,金融業引進外資7.97億美元,同比增長一倍。

外資金融機構資產增速,兩年翻番。

無論是證券、支付、基金託管、信用評級,中國在全方位開放。

因此,我們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美國政府在拼命封堵高科技,華爾街銀行家在大踏步進入中國。

2020年9月召開的中國國際服貿會上,摩根史坦利、瑞銀集團、星展銀行、德意志銀行、盧森堡銀行、瑞穗銀行、富邦華一等43家外資金融機構集體亮相。

9月2日,花旗中國宣布,獲得中國證監會的基金託管業務資格核准,成為首家獲此執照的美國銀行,將也是全球前五大託管人中的第一家,為中國境內的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提供基金託管服務。

從今年4月1日開始,中國正式取消對證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全球基金公司可以向中國證監會申請設立外商獨資公司,能夠在中國設立並向個人投資者銷售公募基金。

早在2018年,中國就推出了15條開放措施;2019年,銀保監會又推出19條對外開放措施,其中包括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取消外資股比限制、取消業務範圍限制,以及簡化行政許可流程等。

幾乎所有的金融監管者都在強調金融業對外開放的重要性。

9月26日,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海峰會召開,一行三會全都提到金融開放。

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說:在外商準入負面清單中,金融業的準入負面清單已正式清零。

合格境外投資者的投資額度限制取消,外資機構參與證券市場的便利性提高,在企業徵信、信用評級、支付清算等領域給予外資機構國民待遇,並積極推動會計、稅收和交易制度與國際制度的接軌。

外管局副局長陸磊說得更直白,要擴大金融業的對外開放,順應市場主體的需求,以更高水平的開放打破封鎖和圍堵的風險,積極融入和擁抱世界金融的體系。

要建設以人民幣金融資產為核心資產的國際金融中心,推動離岸和在岸市場的規則與國際接軌,促進中國和全球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培育全球交易市場。

銀保監會副主席在談到資管時,提到保險資管,正在抓緊修訂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管理暫行辦法,取消境內保險公司合計持股不低於75%的規定,鼓勵外資發起和參與設立保險資產管理公司。

看看,你在逆全球化,我就大力促進全球化。

以前我們是產業融入全球,現在是金融融入全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是真正的安全,關上國門,必然挨打。

經過42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終於駛入金融業開放、人民幣全球化深水區。這一次金融業開放的幅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預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

金融,是真的開放了。

任何一個國家在人均GDP到達1萬美元左右時,貨幣市場化、金融全球化將會成為命門,很少有國家能夠安然度過。

這就像螃蟹蛻皮,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也是螃蟹一年中最柔軟的時候。

從這個角度,我們才能理解上海金融全球化。

最近幾年,上海設立了一連串交易所,目前,已經成為全球金融要素市場集聚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股票、債券、期貨、貨幣、票據、外匯、黃金、保險、信託等各類全國性金融要素市場在這裡齊聚,直接融資額超過12萬億元。

上海還是全球金融基礎設施最完善的城市之一。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原油期貨交易平臺、上海清算所、上海保交所、上海票交所、科創板等一大批新型金融基礎設施相繼設立,為交易提供有力的支持。

毫無疑問,上海將是未來人民幣資產最重要的成交地,上海價格將成為全球市場重要的參考價格。

花海桑田,歷史轉了一圈,回到了七十年前,上海、香港、新加坡站在同一條賽道上,重新賽跑。

巨大的交易機會 怎能錯過?

面臨如此重要的機遇期,市面上資金早就行動。

首先表現在外匯交易上。這兩年,人民幣大漲大跌,全球外匯交易機構根本忍不住。

樓繼偉提供了一個數據,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70多個央行或貨幣當局將人民幣納入了外匯儲備。

2016年,離岸人民幣外匯全球日均交易量是2020億美元;2019年,上升到2840億美元,佔全球外匯市場的份額從4%到4.3%,在新興市場貨幣排名第一。

下面這張圖,是在岸人民幣和周K線,離岸人民幣的走勢如出一撤。

人民幣匯率市場巨幅震蕩,給人民幣外匯交易帶來了巨大的機會。估計新加坡這些地方的外匯交易員,會笑不動。

第二個機會,來自於資本市場。

證監會機構部主任邱勇提供了一個重要數據,今年1到7月,QFII、RQFII累計流入規模達到近六年來最高值。

9月25日,周末,悄無聲息出來一個大政策。證監會、央行、國家外管局發布《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期貨投資管理辦法》,從11月1日起實施。

辦法主要是降低準入門檻、擴大投資範圍、加強監管。

以後,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證券、私募投資基金等,允許參與債券回購、證券交易所融資融券、轉融通證券出借交易,外資全部可以介入。

接下來,境外資金參考意義會越來越大,

截止今年8月底,境外投資者通過滬港通、深港通持有A股市值高達2萬億元,佔A股流通市值的比重是3.28%。

截止9月26日的一周,市場賺錢效應極差,北向資金大規模流出。本周流出247億,加上上一周流出超過200億元,兩周流出近500億,看樣子,北水是想持幣過節了。

但外資總體增加了流動性。近一年,北向資金合計淨買入2626.64億元A股股票。

我們一定會讓人民幣資產具有吸引力。

一行三會在論壇上確認,中國市場有吸引力,而且吸引力的來源是,能賺錢。

證監會機構部主任邱勇說,全球流動性過剩,主要經濟體普遍處於低利率甚至負利率,中國資本市場已經成為最具吸引力的市場。

外管局副局長陸磊解釋,人民幣有吸引力。

主要經濟體維持零利率或者是負利率,中國和主要的發達經濟體維持了較高的息差,決定了近期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改革紅利對全球資本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

全球「寬貨幣、低利率」,中國呢,匯率不跌反升,利率比其他國家高,匯率利率都能賺錢,當然就會有外資被引入中國。

這就差直接吆喝,買人民幣資產吧,買吧買吧,又便宜又好。

只要是人才 全都搶著要

目前,上海金融從業人員47萬,相比十年前翻番,在國內金融人才最多,但這樣的比例離全球金融中心,還差得遠。

各地都是直接赤膊上陣,搶人才。

2019年一年,全國超過170個城市發布人才政策。獵聘近日發布報告,長三角城市人才淨流入,杭州、蘇州排名在上海之前。

北京也在搶金融人才。

9月7日,北京發布《西城區關於在金融街落實金融業擴大開放的若干措施》(簡稱「金開十條」)。

對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聘用的「高精尖缺」外籍人才,給予工作許可、在京永久居留、出入境等證件辦理及社會保障便利措施和「綠色通道」服務。

只要是高科技緊缺人才,是金融人才,北京、上海的戶口,壓根兒不成問題。

不光是城市之間搶人才,外資機構也在搶中資的人才。

《21世紀經濟報導》披露,有不少海外券商高薪聘請A股民間高手,將他們的投資策略與投資邏輯「數據化建模」,部分外資控股券商還會引入基於智能技術的多元化量化投資策略,形成獨特的A股投資策略。

不管是IT、交易還是投行,只要你是人才,外資都要。

部分資金、人才轉投外資懷抱。中資機構想方設法留住人才。

未來金融行業會有大洗牌,頭部企業把數字經濟和金融交易結合在一起,這些企業將具有定價優勢。

新興金融機構「快馬加鞭」:

目前,全國平均每6張保單中就有1張來自眾安。

螞蟻戰配基金9月25日上線,支付寶被指定為唯一銷售平臺,這也是權益基金行業史上首次出現「純網際網路平臺」代銷。

一元可買,首日一小時,102億元銷售完成,估計累計關注人數可能接近千萬。

今年初,上海出臺方案,力爭5年時間將上海建設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5G、量子計算等領域,人才有多少,要多少。

人的問題永遠是革命的首要問題。

這一場金融開放之戰,人民幣國際化之戰,勝利的要訣永遠就是留下人才、用好人才、培育出真正的人才。

相關焦點

  • 2020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出爐 上海超越東京躍居第三!
    2020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出爐,上海超越東京躍居第三!據路透社25日消息,在周五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調查中,上海擠下東京拿下第三名,紐約仍然位居榜首。倫敦為第二名,此時距離英國完全脫歐只剩下三個多月。
  • 上海金融地位超香港、中國十大名校數量超北京:金融、教育大崛起
    #一直以來北京都是中國教育的中心,長期擁有中國最多的十大名校和中國最多的211大學,但是今年一次國際高校排名中上海擁有3所中國十大名校,上海的中國十大名校數量首超北京,成為中國擁有最多全國十大名校的城市。
  • 上海獲得新股IPO世界第一: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全球第三
    上海是中國最大經濟、貿易、航運中心,上海的金融實力如何呢?上海是中國最大金融中心,也是全球最大金融中心之一,今年上半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超過香港,成為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最新的國際金融中心排名上海已經超過東京位居全球第三。
  • 上海和香港哪個城市的綜合實力更強?誰才是中國金融第一城?
    上海和香港哪個城市的綜合實力更強?誰才是中國金融第一城?看到這估計很多朋友都可能想到是上海。 比如根據2020年3月26日發布的第2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為:紐約、倫敦、東京、上海、新加坡、香港、北京、舊金山、日內瓦、洛杉磯,上海首次超過香港晉升到全球前4的位置。 那上海就此超過香港了嗎?我看未必,從多個數據來對比,目前上海在多個領域跟香港的差距仍然是比較大的。
  • 金融競爭力排行榜:深圳位列內地第三 全球第九_城市·商業_地產...
    金融競爭力,是衡量一個地區綜合實力的核心指標之一。一個城市能發展為頂尖城市,離不開金融業的高質量發展和創新驅動。近日,《2020中國內地省市金融競爭力排行榜》揭曉,榜單顯示,在副省級及計劃單列城市金融競爭力榜單中,深圳排名第一,綜合得分遙遙領先;在內地城市金融競爭力榜單中,深圳僅次於北京、上海,居第三位,穩居第一梯隊。
  • 2020全球城市綜合實力排名:上海躍居第十名 北京在經濟領域保持第三
    森紀念財團都市戰略研究所執行委員會通過對全球主要城市在「經濟」、「研究·開發」、「文化·交流」、「居住」、「環境」、「交通」6個領域的70項科目進行評估,並最終根據綜合分數進行了排名。2020全球城市綜合實力排名。
  • 經濟競爭力,深圳晉級全球TOP10;國際聯繫度,廣州排名全球第12
    全球經濟競爭力排名前二十的城市分別是:紐約、新加坡、東京、倫敦、慕尼黑、舊金山、洛杉磯、巴黎、深圳、聖何塞位列前十;香港、上海、法蘭克福、波士頓、都柏林、維也納、杜塞道夫、國內城市只有深圳進入前十,排名世界第9,超過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可見報告對深圳的評價之高。此外,香港、上海進入前二十。由於榜單內容太多,這裡只選取幾個指標看看。
  •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在全球排名如何躍升到了第三位?
    上海市浦東新區區長杭迎偉日前介紹,作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浦東已經成為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豐富、金融機構最集聚、金融交易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助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全球排名上升到第三位。目前浦東共有13家金融要素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集聚度全國第一,部分金融市場規模在全球位居前列。浦東這30年是怎樣打造國際金融中心核心承載區的?
  • 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排名:深圳位列第九 香港上海北京躋身前20
    在這一指標維度下,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前20強的城市分別為紐約、新加坡、東京、倫敦、慕尼黑、舊金山、洛杉磯、巴黎、深圳、聖何塞、香港、上海、法蘭克福、波士頓、都柏林、維也納、杜塞道夫、斯圖加特、漢堡和西雅圖。科技新貴闖進前十,多個發達的中小都市區闖入前二十。
  • 誰是全球最好的商學院?《金融時報》2020商學院排名發布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發布的各項全球商學院排名具有嚴格的甄選標準和多元化的參考指標,被認為是最規範、最權威的商學院排名體系之一,擁有極高的影響力和認可度,可作為商科專業同學選校時的一項重要參考指標。
  • 全球摩天大樓排名前十名 周大福金融中心兩地上榜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德國地產資料庫Emporis發布了全球十大摩天大樓排名,中國6座建築上榜。中國最高建築上海中心大廈以632米的高度位居榜單第二,僅次於阿聯的哈利法塔(828米)。
  • 解碼全球城市競爭力:房價影響中國城市生活環境排名
    根據最新報告,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前20強為紐約、新加坡、東京、倫敦、慕尼黑、舊金山、洛杉磯、巴黎、深圳、聖何塞、香港、上海、法蘭克福、波士頓、都柏林、維也納、杜塞道夫、斯圖加特、漢堡和西雅圖。「科技新貴闖進前十,多個發達的中小都市區闖入二十。」
  • 全球房價最貴的10大城市,亞洲佔一半,中國有4個,香港排名第一
    根據報告數據,在中國香港買一套住宅均價格為125.44萬美元,約892萬人民幣,中國香港是全球住宅套均價格最高城市;  全球住宅價格排名第二的是德國慕尼黑,套均價格100萬美元,約人民幣707萬人民幣;排名第三的新加坡,套均價91.56萬美元,約647萬人民幣。
  • 2020中國城市摩天大樓數量排名:上海位居第三,北京未進前十
    2020中國城市摩天大樓數量排名:上海位居第三,北京未進前十。因為城市發展較快,人口逐漸增多,原本的低矮樓房已經容納不下那麼多人口,為了城市的發展,的確是需要建設很多高樓大廈。特別是像深圳和香港,這些城市面積並不大,但是人口卻很多,所以修建的高樓大廈很多。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摩天大樓數量排名第一的是深圳。
  • 2021QS亞洲大學排名出爐!清華打破新加坡、香港前3「壟斷」
    【新智元導讀】11月25日,全球知名排名機構QS發布《2021年QS亞洲大學排名》。今年,亞洲排名前十的高校分別來自新加坡、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馬來西亞。新加坡國立大學連續三年蟬聯第一,但清華大學歷史性上升第2,中國高校上榜數量增至177所。2021QS亞洲地區大學排名放榜了!
  • 中國經濟2010年超過日本位居第二,中國上海何時超越日本東京?
    中國經濟在2010年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現在十年過去了,在由GaWC(全球化與世界城市研究網絡)發布的2020年世界城市等級劃分中,世界兩大城市紐約和倫敦被評定為Alpha++獨佔一檔。世界兩座塔尖城市美國紐約、英國倫敦上海、東京、新加坡、香港、北京、杜拜、巴黎等7大城市緊隨其後,同被評定為Alpha+。上海和東京並列一檔。
  • 全球城市持續競爭力榜單發布:深圳全球第九,青島排名上升!
    前20強的城市分別為紐約、新加坡、東京、倫敦、慕尼黑、舊金山、洛杉磯、巴黎、深圳、聖何塞、香港、上海、法蘭克福、波士頓、都柏林、維也納、杜塞道夫、斯圖加特、漢堡和西雅圖。全球可持續競爭力榜單中,深圳也位於第9。前10強的城市分別是東京、新加坡、紐約、香港、倫敦、巴黎、舊金山、巴塞隆納、深圳、大阪。
  • 【徐奇淵 戴雨汐】外資機構看好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嗎?
    與2020年排名相比,上海、新加坡排名均上升一位,香港排名則相應下降。其中,上海排名的平均值上升幅度最大,從2.6上升到1.9。這表明,外資金融機構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長期地位比較樂觀。其中,對於新加坡國際金融中心的排名有較大分歧。認為新加坡在2030年將排位第1的比例為53%,較2020年的相應比例上升了13個百分點。但是同時,認為新加坡在2030年將排位第3的比例也達到了27%,較2020年相應比例上升了10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對於中國香港和上海的排名變化則具有較強共識。
  • 世界500強城市排名:上海第11,蘇州第59,成都第98
    城市作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體和主導力量,也隨著經濟的發展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其發展均是全球化的一部分,每個城市都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有著自己的位置,在不斷發展中不斷充實自己的實力、提升自己的城市價值。
  • 今年上海六大好消息:金融進入全球第三、航空樞紐和港口世界第一
    上海今年六大好消息:1、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正式進入全球前三,這是最近幾十年來上海首次進入全球三大金融中心;2、今年第三屆進博會累計意向成交726.2億美元,比上屆增長2.1%,如此嚴峻的外部環境,舉辦如此大規模商業活動,還短短幾天實現700多億美元成交,大大推動上海和中國外貿經濟復甦;3、科研實力進入全球前五,上海的科研實力持續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