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和「叛逆」、「調皮」聯繫在一起的,而如果再遇到叛逆期,那麼產生的「極致叛逆」可以說是「叛逆加倍,家長心累」了。而當家長想要解決孩子的這一系列問題時又往往會感覺無處下手:叛逆期的孩子凡事都想跟家長對著幹,你越管他越不聽,不管就更是無法無天,整個一「滾刀肉」,讓家長無處下手。
關於叛逆期,你真的了解嗎?
想讓孩子不再叛逆,要首先明白什麼是叛逆期。很多家長對於叛逆期的認識都是「青春期」,但實際上,青春期和叛逆期的確有交集,並且青春期也是孩子叛逆期最多發的時間段之一,但青春期和叛逆期絕不相同。
從學術上講:叛逆期是指,青少年兒童由於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因此的迫切地希望擺脫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監護管制的心理。這種心理通常發生在孩子認知急劇擴張,對世界的認識逐漸加深的情況下,尤其體現在6-8歲和青春期階段。
其中孩子在6-8歲的叛逆期主要強調個體獨立,通常體現為不再讓家長幫助自己料理生活中的一切;而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期則主要體現在意識獨立,為了體現自身思想的獨立性,孩子會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也就是家長眼中的叛逆行為。
也就是說孩子在叛逆期「與家長對著幹」只是表象,其真實的目的是為了強調「自我」。而我國的傳統教育思想恰恰就是孩子叛逆滋生的溫床:家長習慣性的把孩子視為「身上掉下來的肉」而不是一個獨立的「人」,將孩子作為自己思想的延伸,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會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叛逆心理也就因此產生。
如果能意識到這一點,家長們就可以對症下藥,陪孩子「和平」的度過叛逆期了。
教家長2招,正確應對孩子的叛逆
一、在叛逆期之前就培養孩子的性格
既然孩子的叛逆期是一定會發生的,那麼如果家長從小就對孩子有足夠的性格教育,讓孩子養成「謙虛」、「寬厚」、「冷靜」等方面的性格基礎,那麼當孩子在叛逆期的時候就可以有更大的「容錯空間」來讓家長和孩子相互適應。
而為了及時應對孩子的叛逆期,對孩子健全性格的培養一定要越早越好,同時在0-6歲期間,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孩子的意識在這階段內經歷從無到有的過程,家長在這期間教什麼,孩子就會學什麼。而一旦過了這一階段,隨著孩子性格的定型,再想做出改變就要困難得多。因此想要給孩子做好性格教育一定要抓住這一時間段。
二、在孩子的叛逆期,把權力下放,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說完了在叛逆期之前家長要做的準備,那麼在孩子的叛逆期家長要做的就是遵循孩子成長的客觀規律,將本屬於孩子的權利下放還給孩子:
既然孩子要求個體獨立,那家長就不要過分操心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學會自理,給孩子創造分房睡的條件,讓孩子有自己的隱私空間;
既然孩子要求平等對待,那麼家長在做有關孩子的決定的時候就要與孩子商量,不要「替孩子做決定」,要讓孩子覺得是「自己做的決定」;
既然孩子要求有自己的思想,那麼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就應該從「灌輸」轉變為「引導」,儘量用「那麼你覺得應該如何」來代替「你應該」和「你必須」。
當然,權利下放,不意味著放任自流,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也要及時的矯正。叛逆期的孩子雖然「聽不進道理」,但這個年齡的孩子也正是急於模仿和崇拜身邊一切吸引他的人和事的時候。而在這時,家長只需要給孩子塑造優秀而吸引人的榜樣,那麼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會學習偶像身上的優點。
我是小風,一個基於事實、專注內容的育兒作者,想了解更多育兒知識,可以關注我查看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