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你可以用耳機輕鬆地在智慧型手機上聽新歌,但過去不是這樣。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許多音樂商店都引入了特殊的隔音間,顧客可以在這裡可以不戴耳機就能體驗新的音樂。
在50年代和60年代,當時流行的錄製音樂的形式是使用黑膠唱片,它能夠以每分鐘45轉的速度旋轉,從而播放出美妙的音樂來。
當時,在美國成千上萬的音樂商店裡,都提供了試聽臺。那裡配備了唱機、耳機和單曲樣本,這樣方便顧客進行試聽,從而有利於做出購買決策。
但是這種服務方式也存在著一個大問題。反覆試聽之後,黑膠唱片上面就會出現劃痕,這會縮短唱片的使用壽命。
如果加以更換,就會加大唱片店的運營成本,這使得他們的銷售利潤大幅度降低。到了60年代中期,這種唱片試聽服務終於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
第一張黑膠唱片被壓制在直徑12英寸的柔性塑料圓盤上,播放的速度是每分鐘33又1/3轉。但是受經濟大蕭條的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慾望大為減弱,再加上消費者家裡缺乏播放設備,這些都造成了音樂唱片在商業上的失敗。
從1948年到1950年,美國廣播唱片公司旗下的勝利唱機公司和哥倫比亞唱片公司之間,為了獲得市場的統治地位而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並發明了不同的唱片格式。這段時期,被業界稱之為「速度之戰」。
經過幾年的競爭洗禮之後,12寸的LP唱片逐漸成為了音樂專輯的主流格式,而7寸唱片則成為了單曲的首選格式。
到了60年代早期,消費者喜歡上了立體聲唱片,傳統的單聲道唱片在1968年就停產了。
這裡收集的圖片來自於英國倫敦的一家名為「主人之聲」的唱片店,真實記錄了那個年代的音樂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