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中華文明特有的文化,它的特點是句式工整、語言凝練,能夠用最少的詞彙來表達最豐富的意義。既有詩詞歌賦那樣的朗朗上口的美感,也有文史小說那樣蘊含哲理。所以,成語應該是最便於學習,且最廣為流傳的一種文化,也可以說它帶著中華文明最濃縮的精華所在。
所有的成語背後必然有著一個故事來源,先賢們對故事進行壓縮提煉,最終總結出四個字,從這個意義上講,成語兼具故事性與哲理性兩重屬性。無論是社交場景,還是遊說商談,能夠將成語熟練引用,到達出口成章的程度,總能給人增加不少印象分。所以數千年來,華夏文明能夠文風盛行,成語功不可沒。
鑑於成語本身的來源是生活故事,這邊決定著成語往往與生活實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試想用四個字能夠說清一件事,古人的智慧實在高超。從成語的分類來看,它有辭藻華麗類型,像瓊樓玉宇、錯彩鏤金、侈麗閎衍;也有富含哲理類型,像曲突徙薪、負薪救火、厝火積薪。
筆者今天要分享的這個成語,它與生活實際有著巨大的關係,也可以說是一個人人都要面臨的社交難題,它叫「兩面三刀」。生活中「兩面三刀」的很讓人頭疼,筆者通過思考多日,得出一些心得體會,接下來有說的不妥之處,還請各位批評指正。
兩面三刀的來歷
兩面三刀,這個成語並沒有太多年代感,最早見於元代戲曲家李行道《灰闌記》一書,說北宋年間,開封府尹包拯查看馬俊卿的案情,馬俊卿正妻陷害小妾張海棠謀害親夫,極力為自己尋找各種理由,自稱不是「兩面三刀」的人。這便是兩面三刀的來歷,它與很多成語不同,大部分成語都是來自正史故事,兩面三刀卻是出自不甚高雅的元代戲曲。
無論是小說、影視劇,或是現實生活中,「兩面三刀」的人實在不少,且此類人非常令人討厭。他們最喜歡做的事是人前背後說辭不一,當著你的面會極力逢迎你,說你各種好,扭頭一轉身,剛剛還是大好人的你,很可能又變成他嘴裡數落的對象。這類人最經典的形象便是紅樓夢裡的王熙鳳,當著人面的時候,她是善解人意、體諒別人的知心大姐姐,躲在人後又會極力說人的不是。
此類人往往能力出眾,但心術不正。他所有的所作所為只是為自己而活,想要讓自己達到左右逢源的目的,讓周圍人都喜歡,讓上級對自己器重,讓下人對自己心生畏懼。可惜很多時候會像王熙鳳一樣,落得個「人算不如天算」的結局。
兩面三刀的具體含義
生活中「兩面三刀」的出現頻率很高,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便有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必然會有兩面三刀的人摻和其中,所以如何與兩面三刀的人打交道是個很重要的社交學問。在此之前,不妨先弄清「兩面三刀」的具體含義。
所謂「兩面三刀」,顧名思義包括兩面和三刀。兩面是指陽面和陰面,陽面是人前的那副嘴臉,往往給人呈現出道德偉岸的模樣,逢人三分笑,不笑不說話,也可以理解為「笑面虎」;陰面是背後的一套,沒有面對人群的時候,往往會拉下臉,面無表情給人一種陰險的感覺。兩面合在一起,便是「陰陽臉」。
「三刀」很多人不知道,具體是什麼。它指的是軟刀、硬刀、險刀共三把刀。軟刀不難理解,生活中常說「軟刀子殺人不見血」,說的便是此刀。軟刀子是社交中的第一手策略,先採取溫和的方式或者能哄帶騙,若是對方順從的話,一切都照常進行。
硬刀往往是第二步,叫作「硬刀子殺人不留情」。一旦軟刀子不靈時,兩面三刀的人便會「圖窮匕見」,既然軟的不行,那就來硬的,磨刀霍霍準備拿旁人開刀。
險刀萬不得已不會用,從名字中便能得知,有著鋌而走險的意思,所以社交中有句話說「險刀子殺人沒法防」。說的是若遇上那種「軟硬不吃」的硬茬,只能鋌而走險、出其不意用奇招搞定對方。
小編有言
凡事都有一體兩面,世界上有好人,也必然有壞人;有君子,也有小人,這是誰也無法逃避的問題。咱們誰也不能保證一輩子遇上的都是良人,所以,掌握應對小人的一些方法還是非常實用的。
小編認為,小人是永遠防不住的,但規避小人最好的辦法是「敬而遠之」,與他們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像孔子說的那樣,小人「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拿捏好分寸,保持著適當距離才是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