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山海經》,我首先想到的是在上海的市井弄堂中,將圍坐在一起"閒扯"被稱之為"談山海經"。因為《山海經》這本書,歷來被認為是一本"博大"且"荒誕不經"的奇書,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雞毛蒜皮,涵蓋了世界的方方面面。
《山海經》是就像一部古代的"百科全書"。全書記載了約40個國家,550座山,300條水道,100多位歷史人物,400多個動物,該書的特色是按照地區分類來記錄各種事物,而不是時間順序,所以一度被認為,這本書是由各個朝代的能人"補完"的。
書裡的記錄,基本上的順序由南開始,然後向西,再向北,最後到達九州中部。九州四圍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圍。這個順序也就猶如一個先天八卦的順勢走勢。所以很多研究者認為,這與早期的道家思想有一定的聯繫。
在早期的中國,《山海經》還作為參考類史書資料,各個朝代的史學家以它作為藍本,來研究上古時期的文明。司馬遷在編纂《史記》的時候,曾寫道:"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從這句話中表明,他對《山海經》中的記錄,抱有相信的態度。認為這些上古的歷史、地理、植物、動物等都是真實存在過的,都具有研究的價值。
我們都知道,因為這部書成書的年代比較早,很多內容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就像是"神話傳說"一樣。其實,這只是它所處的時間段久遠罷了,其中有不少內容已經被證實,所以我們可以相信它曾經確實存在過。就像我們相信科學一樣。
在《山海經》中記載的眾多異獸的形象,成為了當今影視劇作品的創作題材。在早先,沒有得到一定證實的情況下,研究人員把那些"異獸"作為"先人腦洞大開"。但近年來的研究卻屢屢顯示,《山海經》中所記載的異獸其實是存在過的,而且還有不少物種正在不斷被發現於世界各地。
《北山經》這一冊書中,記載了這樣一種小動物,"其狀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飛,其名曰飛鼠"。這個給我的感覺是一隻兔子那麼大的老鼠,然後背上長著翅膀。這個怎麼看也是兔子+老鼠+蝙蝠的新物種吧。
但事實上,現在還真有這樣的動物。這個動物名字叫"鼯鼠",長相就像是短耳朵的兔子,十分蠢萌,特別是在上肢與身體之間生有"翼膜",所以可以在樹叢之間滑翔,乍看之下,就像飛一樣,這個小動物在亞洲東南部,與北山經上所提到的位置也算是吻合。
在《西山經》中,還有一種能飛的魚,叫做"文鰩魚",說它"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遊於東海,以夜飛。其音如鸞雞"。
這個魚其實也不是憑空而來的,也是真實存在。這種魚在各個還與中都有出現,因為胸鰭特別發達,就形成了翅膀的形狀。憑藉這個"飛翼"還能躍出水面十幾米之高。而《山海經》中對其外表的描寫也完全相同。
從這兩個事例來看《山海經》並不是一本故事書,裡面所寫,都有自己的出處。
對於《山海經》全書涉及的地域範圍及相關物事虛實,屬於各有各的說法。很多學者認為這是一個"國家地理普查"之後的文獻記載。這個證據出自於書上寫的黃河、渭河、等等最重要的地理位置,與現實中的完全一致。
但是書中多少也有一些與現實有所出入的。比如《五藏山經》,這裡面的記載與現實的山川不合,而且當中的出入甚大。裡面的內容就像是虛實相交。所以,有人認為《五藏山經》所描述的山川有些是存在的,只是當中發生了一些巨大的變故,導致其中的地貌發生了變化。
當然,還有人認為,這只是"記錄者"偷懶,因為書裡一部分是經過詳細的勘探的,另一部分很可能是為了早點交差而直接自己杜撰的,因為在上古時期,交通不便,反正"上頭領導"不會查,想怎麼虛構就怎麼虛構了。
其實《山海經》這部書,裡面不光是地理和動物。裡面還有著民俗學、科學史、宗教學、和醫學的內容。所以在上面我說這本書與"百科全書"有得一拼。
這部書涉及的領域及其廣泛,雖然說是"上古文獻",但確實是有條序地記載了當時中國的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的內容。特別是裡面帶有一定"風水學"的自然地理記述。
我們可以在其中看到這樣的字句這,如"堂庭之山","杻陽之山","青丘之山""箕尾之山"等,而每座山的命名是根據山的地貌而定的,這與當今的風水學有共通之處。
在這些辭藻中,還體現了山系的走勢;以及極其豐富的水文記載,特別還註明了河流源頭和注入之處,比如說,河流的發源地可以在某一山麓,而它的注入處卻遠離此山。
《山海經》中記載了伏流河和季節河,還有一些大河的具體流向情況。最早的黃河水道的流向,也正是從這個記載中所得出的。那些分支、幹流等等都為現在的河道治理提供了十分寶貴的參考。
看《山海經》其中最後精彩的部分就是"故事傳說"了。我們熟知的那些故事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鯀禹治水等都是出自於這裡。
雖然說其中帶有不少頗為神奇的內容,但如果靜下心來分析一下,這些看似荒誕不經的故事中,包含著許多上古的大事件。
像《海外北經》中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臺。在崑崙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臺。臺在其東。臺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衝南方。"這個故事裡,說的是大禹斬殺相柳的傳說,雖然就裡面頗有"打怪獸"神話色彩,也可以從中看出共工、相柳、禹這三個古代首領之間的恩怨。撇開那些過於誇張的說法,展現出的就是當時部落之間發生的一場血腥之戰。
我一直認為,"神話"也屬於"正史記錄"。只是"那個時期"的記錄者,以"上古文明"這類技術來看,這些"荒誕的內容",對他們來說都是正常的現象。所以他們看到什麼就會直接記錄下來,然而對一些具體的來龍去脈的解釋,這並不是重點。然後經過那麼長的歲月洗鍊,那些"上古文明"早已失落。而這些"神話記錄"傳到現代,在我們看來就會"嘈點滿滿"。
《山海經》不僅在中原地區流行,還流傳到了日本。日本這個地方,本來就屬於"腦洞大的"。於是乎就出現了更多的"變種"內容。比如說百鬼夜行。
"百鬼夜行"這個詞在日本最早出在宇治拾遺物語--修行者百鬼夜行に逢ふ事,而這部"談話類"故事作品,其出處恰恰就是《山海經》。特別是《山海經》中的一席"珍獸",到了百鬼夜行中,也都注名了"從中土地區逃來日本島",比如說其中的"九尾狐"就是最有名的一個案例。
其實,《山海經》中的生物,除去那些本來就存在的,很多也源自與生活之中。比如古時候父母丟失了孩子,痛苦的情緒沒辦法紓解,可是對世界的認知度又不高,於是就會將周圍的一些動物"妖魔化",並把自己的痛苦具象後施加與那些動物身上,這就形成了一些頗為獵奇的動物。
而更多的兇獸則是各種惡形象的集合體,像描述"窮奇",翼能飛,便剿食人,知人言語,善蠱惑人心,喜製造戰爭,而厭食死人。這分明就是戰爭痛苦的具象化。還有"檮杌"書中寫到:其狀如虎而大,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一名傲很,一名難訓。是比作頑固不化態度兇惡之人。還有"混沌",其狀如犬,似羆而無爪,有目而不見,有兩耳而不聞,有腹無五臟,行走而足不開。 渾沌因為屬於那張"混亂無章"後世稱是非不分之人為"渾沌"。後來這個也用到了語氣助詞中,就是俗稱的"混蛋"的罵人話,都是由此而來的。
除了上面這些說法以外,曾經還有一個"老外專家"提出了核輻射觀點。簡單地說,就是上個文明出現了一場"核戰爭",然後《山海經》中所描寫的地理範圍正是人類經歷過和毀滅後的輻射保護範圍,並認為其中提到的奇珍異獸是核輻射導致的。
這個論調到後來受到了無數人的詬病。當然,那個學者語出驚人之外,還來到中國進行各種考察取證,以證實其觀點的正確性,但不論與否,我們尊重這種探究的熱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