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市井財經專欄作家 葉克飛
剪刀是誰發明的?網上有一個非常經典的謠言,稱發明者是無所不能的達文西。其實你一想就明白,這說法肯定是假的,在達文西之前,人類怎會沒有剪刀可用?就算不用剪東西,起碼要剪頭髮呀!
在生活中,剪刀是最常見的工具之一,也是最古老的工具之一。按照字典說法,剪刀就是切割布、紙、鋼板、繩、圓鋼等片狀或線狀物體的雙刃工具,兩刃交錯,可以開合。
那麼,剪刀是何時出現的?
剪刀的歷史
像剪刀這種太過常見的工具,各國都有一套自己的歷史,而且很難分得清先後。考古學家考證,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15世紀就開始使用青銅鑄造剪刀。在埃及帝王谷KV62號墓中,出土了一把U形剪刀,這把剪刀跟現代剪刀不同,中間沒有軸眼,也沒有支軸,只是把一根鐵條的兩端錘鍊成刀狀,並磨出鋒刃,然後把鐵條彎成「S」字形,使兩端刀刃對應。這種剪刀在不用時是自然張開的,使用時把兩端刀刃一按,就能剪斷要剪的東西,一鬆手就能依靠熟鐵彈性恢復原狀。有神殿的牆上還畫有剪刀和一些醫學用具圖案,因此學者們也普遍認為埃及人最早啟用外科手術。
在歐洲,公元前11世紀下半葉的古希臘已經有了剪刀。
當然,這些都不是現代剪刀的標準交叉型樣式。交叉式剪刀的最早記錄,考古學家弗林德斯·皮特裡認為出現於公元1世紀。
對於中國剪刀,人們最熟悉的當屬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一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不但道出剪刀的歷史,也道出剪紙藝術的歷史。
杭州有家剪刀博物館,館中介紹中國剪刀歷史可追溯到西周初年。《古史考》記載:「剪,鐵器也,用於裁布帛,始於黃帝時」,要想製造這種鋒利鐵器,就需要冶煉技術的進步。也正因此,雖然西周時已有鐵器,但鐵製器具在社會上普遍使用,要到春秋戰國時期。目前中國考古發現的最早鐵製剪刀,也正是一把戰國時期的鐵剪,外觀比較簡單。至於最早的剪刀,則是距今兩千年的一把青銅剪,出土於洛陽古墓,也是跟埃及相似的U形剪。
此外,湖南長沙漢墓、廣州淘金坑南越趙氏王國貴族墓都各自出土了一把漢代剪刀,形制都為U形,與戰國時的差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U形剪所依靠的驅動,無論亞非歐,都是依靠熟鐵的彈性,有點像現在的鑷子。這種類似彈簧的裝置,考古學家稱之為「交股屈環」。
當然,中國剪刀的文字記載就多多了,比如《韓非子·五蠹》中就有「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剪的古體字),採椽不斲」,即指堯當上君主之後,仍然住在破爛的茅草屋中,甚至都不修剪。不過有人用這句話來推斷中國剪刀的出現是世界最早,就非常不科學。因為堯本身就是傳說,那個時代的剪刀也毫無實物考證,韓非子的記載不足為憑。三國時譙周所著《古史考》也記載,認為剪子「鐵器也,用以裁布帛,始於黃帝時」,跟韓非子的記載一樣不足為憑。
《詩經·召南·甘棠》則記載「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說」,指周宣王為了懷念去世的召伯,不讓人修剪召伯的甘棠樹。
從這兩段記載來看,所謂的剪刀更多還是用於園林和茅草屋。真正裁剪衣服的剪刀,要在那之後出現。
中國剪刀的發展一直比較緩慢,直到唐代也沒有大變化,始終是U形剪。五代十國期間漸漸出現了中間有支軸和樞紐的X形剪,不再依賴熟鐵彈力,而是依靠咬合力,與現代剪刀已經十分相似。宋元明清的剪刀也都維持了這種形狀。
中國古代剪刀的材質也不僅僅局限於青銅和鐵,唐代有金剪刀和銀剪刀,花紋也非常漂亮。女性所用剪刀尤其精美,尤其是并州的剪刀最為知名,杜甫就曾寫過「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五代十國還出現了玉剪刀,宋代人的陪葬品裡常有玉剪刀和金銀剪刀,起闢邪作用。
剪刀的老字號傳奇多多,但現代剪刀未必需要老字號
剪刀作為傳統工具,老字號當然很多,中國人最熟悉的當屬「北王南張」,也就是北京「王麻子」和杭州「張小泉」。張小泉剪刀更是號稱「三百年歷史,三百年信譽」,譽為「剪刀之冠」。
中國老字號一向故事多、傳奇多,但往往經不起推敲,而且由於近代動蕩,老字號往往經歷波折,不復舊日模樣。
張小泉確實是中國最著名的剪刀,始創於明朝崇禎元年,數百年來一直是老字號,清朝範祖述所著《杭俗遺風》中,張小泉與杭扇、杭線、杭粉、杭煙一起,並稱「五杭」,如今每年還能賣出四千多萬把。
不過說到張小泉剪刀的舊時榮譽,就需要甄別,比如1910年南洋第一次勸業會(百貨展銷會)的銀牌獎,191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的金牌,1923年國貨展覽會的特別獎等。這幾個獎項實際上含金量都不高,尤其是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的金牌,很多品牌都用做宣傳,最知名的當屬茅臺。但實際上,當時的評獎等級包括大獎章、名譽獎章、金牌獎章、銀牌獎章、銅牌獎章和鼓勵獎等,金牌獎章並非最高獎項。而且中國代表團拿到了獎牌和獎狀1211個,其中大獎牌57個,榮譽獎牌74個,金牌258個,茅臺獲得的還是銀牌獎章。換言之,張小泉剪刀的獎項含金量也十分有限。據說當時在評比現場還曾當眾試驗,一把剪刀連續五次將50層細布一剪而斷,刀口完好無損,讓觀者拍手叫絕。這個現場表演或許確實有過,但讓人拍手叫絕,顯然低估了當時世界工業的進步。
在傳說中,張小泉剪刀的創始人張小泉,父親名叫張思家,本是皖南黟縣人,因戰亂逃到杭州,開設「張大隆剪刀鋪」。張家本就世代鍛打剪刀,鍛工精細,刀口鋒利,順手合用,很快就享譽杭州。張思家去世後,張小泉繼承父業,進一步改進剪刀質量,聲名遠播。
也正因為名氣大,許多競爭對手都掛上了「張大隆剪刀鋪」的牌子,損壞了真店的信譽,張小泉一氣之下將「張大隆」招牌摘下,換上「張小泉」店名,並在剪刀上刻上「張小泉」字樣。相傳乾隆下江南時也曾在杭州用過張小泉剪刀,認為比宮中剪刀更好用,所以親手題寫店名。考慮到乾隆的傳說太多,這個說法也存疑。
民間還有傳說故事,說張小泉曾經跳到一個通往錢塘江的古井內,用鐵錘砸死兩條為禍水質的烏蛇。這兩條硬梆梆的死蛇早已成精,鋼筋鐵骨,張小泉將兩個蛇頸相交處打上釘子,然後扭成剪刀狀,再經過鍛打,就成了招牌剪刀。
這個故事顯然是編造,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這類古代傳說都非常多,本不稀奇。但張小泉的這個故事還有後半段,說在此之前,人們還不會用剪刀,張小泉做出剪刀後,人們就可以用來裁衣剪線。我特別不喜歡這種完全違背歷史與科學的故事模式,這段子居然還誤導了不少人,去網上查查,還真有不少人認為剪刀的發明者是張小泉,實在是笑話。
1917年,張小泉剪刀傳人對剪刀表面進行改良,改為拋光鍍鎳。抗戰期間,張小泉剪刀一度停業。1949年前夕,張小泉剪刀掌舵者張祖盈因虧損宣告停產,並將「張小泉近記」全部店鋪與牌號盤給了許子耕。1949年後,政府成立張小泉制剪生產合作社,這已不是原本的張小泉,而是三十多家制剪工坊經過公私合營後合併而成。1957年,國營張小泉剪刀廠成立。此時,機械彈簧錘與模板衝壓逐步取代手工鍛打,張小泉剪刀進入機械化時代。
在改革開放前,張小泉剪刀受困於計劃經濟,由商業部門包購包銷,就算杭州本地人,也需要半個月才能買到,用戶需求也不能及時反映到廠裡。不過很多人都對那時的張小泉剪刀很有印象,尤其是那個通體黑色的民用款。計劃經濟對商業的摧殘顯而易見,張小泉剪刀一度庫存嚴重積壓,可民眾卻又因為商店缺貨買不到剪刀。
1980年,《人民日報》曾經以張小泉剪刀為例子,講述改革開放的變化。當時,政府提出「張小泉剪刀享受產銷自主權,可向京、津、滬、寧、廣、渝等直接供貨」等三條意見,但文中表述也只是「現在,剪刀從出廠到外地零售店最多用一個星期就夠了」。而且,據說在八十年代初,去百貨商店買一把張小泉剪刀還需要配貨,也就是必須先買一些其他東西,才能買剪刀。
不過,市場經濟的驅動力顯然強大,1980年,張小泉剪刀產量就達到此前的三倍,各大城市都出現了與張小泉剪刀直銷掛鈎的公司、商店和經銷點,「張小泉」也成為首批市場經濟改革的試點企業。
張小泉剪刀在改革開放期間也並非沒走過彎路。在計劃經濟時代,張小泉剪刀因為行業龍頭地位,一直擁有國家分配的五金行業出口份額,一年能有上千萬元出口營收。但改革開放後,出口業務進入市場化競爭,張小泉剪刀因為體制原因,在1985年後一度中斷出口業務長達十幾年,多少體現了「體制依賴病」,這也是諸多國營企業的通病。
直到2012年,張小泉剪刀重啟海外市場推廣,產品遠銷各大洲。在歐美的許多大型超市,張小泉剪刀都已進入,僅僅2017年上半年,外貿訂單總額就達到了2016年的十倍之多。
相比張小泉,王麻子的命運更加坎坷。早在2003年,有著三百多年歷史的北京王麻子剪刀廠就被法院裁定破產。當時法院審理認為,北京王麻子剪刀廠經營管理不善,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已呈連續狀態,符合法定破產條件,遂裁定宣告北京王麻子剪刀廠破產。
王麻子剪刀於1651年在北京成立,一直享譽民間。1949年後的計劃經濟時代,王麻子一個月仍可賣出7萬把菜刀和40萬把剪刀。但1985年後,面對市場經濟時代,創新不夠、體制僵化的王麻子連年虧損,只能借錢發工資。
王麻子剪刀之所以失去競爭力,是因為它一直延續傳統鐵夾鋼工藝,儘管硬度和韌度都很好,但工藝複雜,而且鐵易生鏽,又因亮度不佳顯得檔次不高。1995年,北京二輕局曾將王麻子剪刀廠和北京文教器材廠等四家本不相關的企業聯合,組成北京市王麻子工貿集團,希望利用文教廠的資金重振「王麻子」品牌。但這種「拉郎配」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因為行政介入而紛爭不斷。工貿集團拿走了「王麻子」商標,同時帶走了剪刀廠僅有的14名銷售人員,剪刀廠由此失去了商標權和銷售權。工貿集團又因不接受剪刀廠的產品價格,發展了另幾家鄉鎮聯營廠,使得王麻子剪刀廠日漸衰微。
值得一提的是,王麻子剪刀廠雖然破產,但王麻子剪刀商標仍在使用,換言之,你仍可買到王麻子剪刀。
很多人曾說,老字號的商標比工廠還重要,確實如此,張小泉剪刀也曾打過商標官司。前文提到,當年杭州張小泉於1949年前夕易手,後來政府將杭州三十多家剪刀作坊合併成張小泉制剪合作社。1964年,杭州張小泉獲得了「張小泉牌」註冊商標。但張小泉可非杭州一家,1950年,上海數十家張小泉剪刀商店籤訂同牌同記聯名具結書,1956年公私合營期間,「張小泉協記」、「張小泉鴻記」等合併成上海「張小泉」。1956年,上海「張小泉」開始使用張小泉字號,1987年獲得「泉字牌」商標,1993年成為「中華老字號」。
兩個張小泉,當然要打官司。1997年,被國家商標局認定為馳名商標的杭州張小泉,認為上海張小泉取得「張小泉」字號,因歷史原因可以理解,但在杭州張小泉獲得馳名商標後,上海張小泉容易讓消費者引起誤會,存在不正當競爭。
上海張小泉則認為,企業名稱已存在數十年,不存在侵權,而且張小泉作為馳名商標,其知名度並非來自杭州張小泉,而是眾多使用「張小泉」字號的廠商共同創造的結果。最終,法院認為上海「張小泉」不構成對杭州「張小泉」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
其實官司雖然複雜,但無論張小泉還是王麻子的歷史,都可印證一點:現在的老字號,歷經產權變化,早已非舊時模樣,多半是公私合營時代行政指令下的產物。商標固然可貴,但剪刀這樣東西,或許不再需要老字號。
現代工業化時代,你可以選擇更好的剪刀
很多人都曾呼籲過傳統工藝的保護,剪刀行業也不例外。當年制張小泉剪刀,是「一隻風箱一把錘、一塊磨石一隻盆、一把銼刀一條凳」,通過72道工序完成,很多人對此津津樂道。但現在,張小泉剪刀的90%以上生產工序都採用機械化和自動化,生產工序縮減為9道。因為衝壓和注塑等工藝的大面積應用,傳統工藝逐漸被拋棄。老制剪工人年事已高,也導致古老手工藝出現傳承斷檔。之前有新聞稱,如今能夠從頭至尾完成所有工序的制剪工人已不存在,所以張小泉剪刀的鍛制工藝急需搶救和恢復。
我倒是對此持保留意見,「一隻風箱一把錘、一塊磨石一隻盆、一把銼刀一條凳」這種惡劣條件下的複雜工序所完成的剪刀,難道會比現代工業體系下生產出的剪刀更好嗎?與其一邊享受著現代工業文明的快捷和高產,一邊呼喚復古工序,倒不如在創新上做文章。
其實剪刀在很多年時間裡都沒有經歷過什麼變化,但不等於這個行業就要墨守成規。老字號的式微乃至破產,本質上就是創新力不夠。在這一點上,老外做得明顯更好。
如果你是左撇子,就會發現舊時剪刀其實一點也不好用,這是因為設計上就是偏向右手,換個方向就會因為結構的小小差異而導致偏差。如果一個企業有人性化的一面,就會考慮到這個因素。芬蘭的Fiskars就關注到了這一點,這個全球知名刀具工藝設計品牌之一,成立於1649年,正是它發明了左撇子剪刀。
Fiskars剪刀的橙色刀把堪稱標誌性設計,但它僅僅是個外觀上的標識,Fiskars的真正厲害之處,在於能想到每個客戶群體的需求,並設計相應的剪刀。所以,Fiskars旗下的剪刀多達千種。比如它曾發明一款自動調節刀片寬度的剪刀,這款智能剪刀用於剪切皮革等厚物,刀片可以感應到物品厚度,然後調節自身寬度,從而實現更加輕鬆的剪切。
這種創新,國內老字號做得到嗎?
從現在國內剪刀市場的佔有率來看,掛著張小泉和王麻子牌子的剪刀仍然佔相當比例,此外還有中和等老字號。但講究生活品質的人,在廚具領域更喜歡的是德國雙立人、日本藤次郎等進口品牌,即使一把剪刀數百元,仍有許多人會為之買單。此外,近年來崛起的各種廚房工具品牌,也會跨界生產廚具剪刀,比如以炊具和廚房電器起家的蘇泊爾,以不粘鍋聞名的愛仕達等。
在老字號很難進入的文具領域,國貨的得力、齊心和晨光等文具公司,都有穩定的剪刀產品線和銷量,高端一點的還有日本國譽,它的辦公文具剪刀雖然不少百元以上款式,但確實好用。
還有一個細分領域,大多數人不了解,卻免不了會遇上,那就是美容美髮行業。有美容美髮業內人士分析過,理髮美容剪刀的質量,最靠譜的當屬德國叢林豹、凱旋和西斯特-派克,材質最佳,至於工藝最好的,日本也不遑多讓,尤其是火匠、池本和松奇等品牌。再其次是中國臺灣和韓國貨,中國大陸的質量最差。從價格來說,理髮美容用剪刀絕對是剪刀業的高端細分市場,賣幾百元是家常便飯,在這個領域,國貨還差得很遠。
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市井財經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