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氣體又像恆星,銀心黑洞附近有群「怪咖」

2020-12-17 央廣網

黑洞對於我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於它的廣泛存在——很多星系都會存在大量黑洞。有科學家估算過,在我們銀河系中,質量高於10個太陽質量的黑洞數目應該多於1億,銀河系的中心就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一直以來人們都非常好奇,在銀心黑洞周圍又會遊蕩著哪些未知的物質和天體?

近日,一項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就系統性地揭示了銀河系中心黑洞附近的一類怪天體,它們看起來像氣體雲,科學家因此將之稱為G類天體(此處G為氣體英文單詞Gas的首字母),後來人們發現這類天體又存在較為明顯的恆星動力學特性。迄今為止,科學家已經發現了6顆類似的天體。

刷新宇宙「族譜」 怪天體並不孤單

「這些天體看起來像氣體,行為卻像恆星。」文章作者之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與天文學系研究人員安德裡亞·蓋茲說。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早在2005年,蓋茲團隊就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不尋常的物體,後來命名為G1。無獨有偶,德國的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中心又發現了一個類似天體,命名為G2。

有關G2的報導更加豐富。剛開始,G2被認為是一片氣體雲,難逃黑洞的「魔爪」。然而,就在G2不斷靠近黑洞時,卻並沒有因為黑洞的吸積出現氣體雲本該具有的、較大程度的外形改變。這讓科學家感到不可思議。有學者提出,G2可能是一顆恆星,就像是氣體包圍下的一團硬核。

在此次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給出了另外4個G類天體的觀測結果,被依次命名為G3—G6。研究人員認為,這4個天體表現出了許多與G1、G2相同的特徵,將它們定義為一個公共新類的成員是合理的。

「也就是說,迄今為止人們發現的G類天體並非是個例,銀心黑洞附近甚至更廣袤的宇宙中很可能還存在其同族的身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國家天文雜誌》執行主編苟利軍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回溯起源歷程 雙星合併或是真相

G類天體是如何產生的?又將走向何方?

「目前,雙星合併模型是G類天體形成機制的最好解釋。」苟利軍表示,G類天體的前身可能為雙星,黑洞的潮汐作用讓雙星系統產生偏心振蕩(eccentricity oscillation)現象,從而加速雙星合併。另外,雙星合併模型也基本吻合現有的觀測數據,如黑洞—雙星構成的三體動力學特徵需要稠密的恆星環境作為前提,而黑洞附近正好天體密集。再如,G類天體的出現與已知的恆星形成歷史和觀測到的恆星種群大致吻合——G類天體位於一個恆星易形成的區域,這為雙星的誕生提供了合理理由。

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一對恆星曾先後環繞黑洞運行,在黑洞引力的幹擾下,它們逐漸合併成一顆巨大的恆星,隱藏在異常厚重的氣體塵埃中,繼續圍著黑洞轉圈圈。

該項研究顯示,雙星應該誕生於最近一次的恆星大規模形成期,大約4百萬—6百萬年前。至於雙星合併成如今的G類天體的時間,目前還無從得知,但研究者推斷,合併過程也許經歷了一百萬年。

苟利軍表示,從披露的數據來看,6個G類天體軌道差別很大。它們靠近黑洞時會有少許的氣體或塵埃逸散,使其外觀形狀有所改變。但流失掉的這部分氣體與其主體結構比起來簡直九牛一毛。當遠離黑洞時,G類天體又重新恢復成緊湊的球體結構,周而復始。

G類天體的出現也將加深人們對星系的認知。蓋茲表示,與擁擠的銀河系中心相比,地球更像是在郊區。銀河系中心的恆星密度比銀河系的平均密度高10億倍,這裡的引力更大,磁場更為極端。很多天體物理學的極限運動將在銀河系中心上演。類似對於怪天體這樣的研究將幫助我們了解大多數星系中正在發生的事情。(實習記者 於紫月)

相關焦點

  • 銀河系銀心黑洞周圍的恆星速度高達24000公裡/秒(8%光速)
    銀河系中超新星爆發產生的碎片飛行速度可以達到1萬公裡/秒,但是這樣的速度和銀河系中心黑洞人馬座A *(Sgr A *)附近的一顆恆星的速度相比,就真的是小巫見大巫,這顆被命名為S4714的恆星的速度達到了光速的8%,也就是24000公裡/秒,堪稱是銀河系中運行速度最快的恆星。
  • 宇宙中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是否與周圍的星際氣體和恆星有關?
    也就是說,黑洞的半徑越大,意味著自身的密度越小,就連視界附近的潮汐力作用都會減弱。一直以來,儘管科學家們已經對恆星質量黑洞的形成過程有所了解,但依然很疑惑為什麼宇宙中會有這麼多的超大質量黑洞。因為,即便大型恆星坍塌之後能夠形成質量也相對更大的黑洞,但為什麼每個星系中心的都有,怎麼可能有這麼多剛剛好的巧合呢?
  • 天文學家在附近的「恆星夢工廠」星系中鑑定出近3,000個候選恆星
    天文學家使用英國紅外望遠鏡(UKIRT)和NASA的Spitzer太空望遠鏡對附近的「恆星夢工廠」NGC 6822星系進行了光度觀測。他們在該星系發現了近3,000個的候選恆星。考慮到星系的鄰近性,孤立性和低金屬性,它似乎是研究已分解恆星種群的理想目標。NGC 6822的金屬貧乏性質和活躍的恆星形成特性,使其在恆星形成時期成為宇宙中活躍星系的重要類似物。星系被認為是一個有用的大型實驗室,可以提高人們對早期宇宙中塵埃生命周期的了解。
  • 科普:恆星的威力有多大?尋找宇宙中那個最強大的恆星
    為了解恆星究竟有多強大,我們要去尋找宇宙中最大、最可怕、最令人敬畏的恆星。但想讓我們了解一個概念,那就是恆星究竟是什麼?其實恆星是由大片氣體雲產生,重力使得氣體雲聚集在一起,後來氣體雲密度達到其核心開始融合,進而變成恆星,所以恆星基本上是由重力驅動的巨大能量球。
  • 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在內部核聚變結束後,會變成什麼?
    其實恆星也和任何生命體一樣,其組成物質也是處在不斷地循環往復過程中。有形成,有發展,也有衰老和死亡,當然更有物質的重組和重組之後的重生。據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太陽在還沒有形成之前的46億年以前,其現在所處的區域,應該是一個由相對「密集」的星際物質所組成的空間,在這裡分布著由氣體和星際塵埃共同構成的「濃密」星雲。
  • 獵戶座星雲更像是史詩般星際大戰的殘影
    圖解:哈勃望遠鏡拍攝的獵戶座大星雲可見部分 (NASA/ESA)儘管這些年輕的恆星被包裹在厚厚的氣體雲和塵埃雲中,但是它們產生的紅外線能夠暢通無阻地直接穿過,索菲亞平流層紅外天文臺在飛行中對其進行了研究。但是,在西雅圖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第233次會議上宣布的一項研究中表明,人們感興趣的不是新生的恆星,而是它們產生的強大的恆星風。
  • 大量麥哲倫星雲流入銀河系,形成新的恆星
    如果星星在繪製所有恆星時與特定空間組成一條漂亮的弧線,以及最熱恆星耗盡燃料的關閉,這些恆星不僅有共同的起源,而且我們可以確定它們的年齡。這種流動氣體的存在,位置和歷史記錄不僅可以從模擬中獲得預期,而且實際上已經被直接檢測到並明確標出。儘管與麥哲倫星雲中或麥哲倫星雲中發現的氣體相比,該氣體的前導流擴散得多,質量總體較低,但有三項觀測結果強烈表明這些新的銀河系恆星來自該氣體流。
  • 是什麼阻止了星系中的恆星形成?並不是所有星雲都進化成恆星
    在宇宙的最初幾十億年中,星系像新生嬰兒一樣成長-把氣體變成恆星,有時速度非常快。但是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龐大的星系,顯然已經完全停止了恆星的形成,結果可能會改變我們對星系演化的看法。像這樣的銀河星系在早期宇宙中是罕見的,即使在星系正經歷高潮的時候。大多數星系根本沒有時間證明那麼多新恆星。但是有些星系會加班,至少有一段時間。星系光譜中的化學指紋表示該星系過去的爆炸形相。在大爆炸發生後大約十億年的幾億年中,XMM-2599每年鍛造一千多顆恆星。雖然很少見,但在觀測和模擬中都可以看到大型的恆星形成星系。
  • 木星和太陽相似度很高,卻沒有成為恆星,未來有機會嗎?
    作為基本粒子的氫原子和氦原子也開始形成氣體雲,一些質量和體積較大的氣體雲在中心引力的作用下,開始收縮,進而又使得氣體雲中心的氣壓和溫度上升,在這種高溫高壓的情況下,產生了核聚變反應,最終就形成了一顆恆星。
  • 好奇恆星與黑洞的最近距離?一起來剖析最新觀測成果,探求極限!
    通過幾十年的觀測,科學家們發現在這個充滿神秘感的天體附近,竟然有幾顆恆星圍繞著它旋轉。近日,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新恆星,它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距離黑洞最近的恆星。(人馬座A* 圖片來源:Tomoharu Oka)這顆恆星被稱為S62,它是圍繞人馬座A*運動的恆星中軌道最短的一個,僅僅圍繞著這個超大質量的黑洞運行了9.9年。
  • 新生恆星噴射的一氧化碳高速氣流,或來自冰彗星的蒸發
    ,其內部塵埃帶中產生的氣體向外擴散到遠端邊緣。  最近,由英國劍橋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拍攝到了行星系統進化過程中的一個獨特階段:在400光年外的天體系統中,一顆低質量新生恆星正在快速「噴射」一氧化碳氣體。這一發現為太陽系演化過程的研究提供了新見解,表明其演化方式可能比之前認為的更加複雜。  儘管高速噴氣的原因尚未明確,但該研究小組認為,這些氣體很可能來自恆星小行星帶中蒸發的冰冷彗星。
  • 聽說過迷你海王星和氣體矮人嗎?這裡有一個新的:亞地球
    太陽系中的行星大致分為兩組:像地球這樣的巖石世界和大氣體巨人。在發現系外行星之前,人們認為我們的太陽系非常典型。恆星的光和熱將氣體推至太陽系外層,而較重的塵埃仍然靠近恆星。
  • 在59億光年外,鳳凰星系團的中心:發現氣體冷卻和黑洞噴流共存!
    天文學家探測到位於鳳凰星系團中心的星系中有一個黑洞噴出熱氣射流,該星系團位於59億光年外的鳳凰座,這對於理解星系團中的星系、氣體和黑洞的共同演化是一個重要的發現。星系在空間中並不是隨機分布的,通過相互引力,星系聚集在一起形成被稱為星系團的集合,星系之間的空間並不完全是空的。
  • 科學家發現「恆星之母」:不斷造出小太陽,堪稱宇宙「孵化器」
    我們知道,宇宙中有無數的星系,每一個星系當中都有上千億顆和太陽一樣的恆星。這麼多的恆星,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實際上,這個謎團早已被人類揭開,它就是傳說中的星雲。美國宇航局曾公布過被譽為第一個「恆星之母」的照片,它就是位於人馬座的礁湖星雲。
  • 恆星耀斑: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
    我們的太陽更像是一個溫柔的巨人,"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天文學家、該研究的共同作者Allison Youngblood表示,「它的年齡大些,不像年輕恆星和小體積恆星那樣活躍。除此之外,地球還有一個強大的磁場可以偏轉有破壞性的太陽風」。但對於圍繞紅矮星等低質量恆星運行的行星來說,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 奇怪星雲的中心有顆活恆星,科學家困擾16年終於解開謎題
    宇宙某處有個困擾了科學家16年之久的奇怪星雲,它不像傳統的超新星殘骸只剩下氣體塵埃,反而在星雲中心有一顆活蹦亂跳的恆星。現在,天文學家終於知道了該星雲的來龍去脈。2004年時,NASA星系演化探測器(Galaxy Evolution Explorer,GALEX)發現一個特殊的星雲「藍環星雲(Blue Ring Nebula)」,大小與超新星爆炸後留下的超新星殘骸差不多,但2006年時,GALEX團隊利用海爾望遠鏡(Hale telescope)與凱克望遠鏡觀測星雲,卻發現星雲中心有衝擊波的證據,這說明藍環星雲的氣體中心新形成一顆恆星
  • 首次發現「超熱海王星」圍繞太陽一樣恆星運行
    傳輸數據——當系外行星在其前方通過時,恆星的光線會變暗多少——可用於計算其大小。徑向速度數據可以用來計算質量,該速度數據是恆星因系外行星的引力而稍稍晃動的程度。有了這些數據,研究人員計算出LTT 9779b大約是地球質量的29.32倍,是地球大小的4.72倍。相比之下,海王星是地球質量的17.1倍,是地球大小的3.88倍。
  • 為什麼宇宙中總有新的恆星出現?一口氣讀懂恆星的一生
    區別恆星的方法有很多,光譜法只是其中最被認可的一種,宇宙中還有很多恆星是沒有被人類發現的,或許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可以發現更多神奇的恆星。那麼,宇宙中的這些恆星都是從何而來?從星雲誕生開始,就在宇宙中緩慢的旋轉,因為在一開始時,星雲的分布範圍很廣泛,旋轉速度相對較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星雲內部會出現一個緻密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區域這個區域通常顏色暗淡,這個部分被我們稱為「博克球狀體」,通常情況下博克球狀體的直徑可以高達一光年,恆星就會在這個暗星雲中誕生。
  • 新星和超新星是剛出生的恆星嗎,Ⅰ型和Ⅱ型超新星有什麼不同?
    那麼為什麼人們把這種「老」去的恆星叫做「新」星呢?這是古人的誤會,那時的人們沒有多少天文知識,只是突然發現本來沒有什麼的天區突然出現了一顆耀眼的星星,這種「新」出現的星星,人們就把它當作了「新星」。現在的科學已經對宇宙有了更深刻的認知,知道了所謂的「新星」就是恆星死亡時的爆發,而且這種爆發有幾種。但「新星」這個詞已經被人們廣為接受,就一直沿用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