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不會永遠是新,世界上永遠會有新的玩具。叉奇的登場,是這一系列過去從未出現過的新設定,展示了玩具是如何「入魂」擁有了靈魂。雖然這個設定補比沒補還奇怪(所以只要像個玩具的任何東西都就能有靈魂?那寶貝開的那臺鼠車豈不是把同類活生生開腸剖肚……)
但更大的意義是:叉奇是邦妮真正需要的新寵,是過去的胡迪。胡迪想要讓叉奇成為自己,希望邦妮就像安迪曾經需要自己一樣。
然而,就像寶貝諷刺胡迪的,「你只是自我催眠你需要被需要」。誰能保證邦妮就會像安迪一樣對待玩具呢?畢竟連安迪的妹妹在《玩具3》都已經不玩芭比改玩電子遊戲了,邦妮長大後又有多少可能抵擋時間軸持續帶來的手機、平板和各種新玩意兒?這純然是胡迪的一廂情願。
胡迪冀望邦妮像安迪。這是他對前主人的深情、對自己被冷落而急於想找到存在感的掙扎,更多的,還是他對整個世界的期許,冀望這個世界依舊照著他活過年代的老規則走:孩子玩玩具,玩具被孩子玩。
這種情緒在《汽車總動員3》的主角身上出現過一次。閃電麥坤相信自己仍是世界頂級車手,最後被更新的車款和更新的體能(?)訓練法給狠狠的擊潰了自信,最後選擇放棄競爭,去當教練,自嘲跟不上新人的賽場。
這也是皮克斯越來越常在作品中透露的一種情緒,那就是:中年畏老。
皮克斯這家公司和他的動畫師們,正在將他們的中年恐懼,瘋狂的散步在作品續集之中。
事實上,《玩具4》在上一部完結十年後突然又冒出,正是皮克斯公司元老中的元老──《玩具1》的編劇安德魯·斯坦頓(Andrew Stanton)主動說服了所有人,說被觀眾廣為接受為結局的《玩具3》必須要有後續,才讓第四部排入皮克斯本來已經甚滿的行程裡。
皮克斯手上並不缺足以賺錢的續集和新IP。唯一能推動他們冒著口碑搞砸風險重啟《玩具4》的契機,只有意義。
《玩具》對皮克斯的意義無疑比任何一部作品都重要。這可以從一顆彩蛋說起。當寶貝和胡迪進入公爵的彈珠屋時,幫寶貝開門的是個圓頭小兵。這個圓頭小兵的出處大有來頭,他正是《玩具1》的前身,即皮克斯最早的動畫短片之一《錫鐵小兵》(Tin Toy):
這部動畫可以說是皮克斯公司最重要的事業分水嶺。此片導演約翰·拉薩特,亦是皮克斯最初的創辦人,憑藉此片於1989年取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的戰績,讓迪斯尼影業回頭,重新考慮當年炒拉薩特魷魚的理由「作一部全計算機動畫的長片」,奠定了皮克斯和迪斯尼日後的十年合作。
《玩具1》最早的企劃,就是把《錫鐵小兵》擴增成長片,最後Tin Toy輾轉變成Toy Story,錫鐵小兵的角色也從金屬制的小兵變成了時髦的太空大兵:巴斯光年。
而如今,現在的胡迪就是《錫鐵小兵》。曾經輝煌,如今卻是古董店的古董,只對清楚他價值(發現彩蛋)的人才有意義,例如親身經歷過《玩具1》上映掀起多大狂潮的人:皮克斯還有當年的觀眾。
約翰·拉薩特說過,《玩具1》講的是親情。他把自己當成胡迪,自己兒子當成安迪,所以胡迪和安迪的關係,就是父親守護兒子的親情。
若是如此,《玩具4》就是皮克斯這群「父親」看著自己拍的長片這些「兒子」長大,生活再無孩子這個重心後,察覺自己中年生活逐漸陷入膠著的中年焦慮之中。你完全可以把胡迪在這一部的困境,代入到皮克斯現在的立場之中:
安迪(《玩具》系列)長大茁壯了,自己功成名就了,就算到了下一個家照顧下一個主人(永遠持續待拍的新片企劃),你很難再超越過去,也已經逐漸沒有跟上年輕人的喜好。新世代著迷的玩具流行存在於MCU、存在於《無敵破壞王2》這些電子遊戲,你可以繼續作這些,但作了又如何?你或許仍有技藝、仍有心力、但這個世界一直都有下個不乏技藝和心力的你,就像年輕時的你曾取代了迪斯尼……
──「冒險」這件事情,對你而言,已經不再是前進,而是循環;而且循環的彼端,是你二十五年前就已經抵達過的終點。
這就是這一部的胡迪。
於是乎,胡迪離開了。他選擇了和多年前為了主人而捨棄過的舊愛寶貝,一起留在遊樂園那兒,成為自己的主人。
友情提示:支持鍵盤左右鍵「←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