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虞美人盛開的山坡》背景設定在日本二戰後10年,正是舊思想和新文化衝突的時期,故事以主人公松崎海和風間俊之間的愛戀,以及學生們爭取拉丁區大樓不被拆除做出努力,最後得以保住這座文化象徵建築的這兩條線來展開。
電影實際上由宮崎駿的兒子宮崎吾朗操刀完成,但也少不了宮崎駿先生的指點,最終稱冠2011年日本本土票房。
看完整部影片,一定會被影片中重複多次出現的虞美人震撼到,它們是主人公松崎海家院前那一叢叢盛開的芬芳,是小廣姐姐筆下一簇簇象徵希望的花兒,也是放於父親遺像前的那一束代表希望的情感寄託。為什麼導演會選擇虞美人作為影片名字的一部分呢?大概是因為虞美人的花語太美好,不僅用作標題的一部分,更是影片中對主旨闡述的符號象徵。下面就來看看虞美人是怎樣被導演運用到影片當中的:
虞美人有三個花語:
1. 生離死別
在大家熟知的「霸王別姬」的故事中,生離死別之際,虞姬割喉自刎,對楚王的思念深切卻又讓人感到悵然,後人將這種感情賦予到虞美人身上,表達戀人之間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在一起,傳達著彼此的思念之情。
而影片當中講述:戰爭無情帶走許多人的生命,松崎海的父親,風間俊的父親,還有許許多多人的父親,因為戰爭,親人離散。松崎海家花園裡那一片虞美人花海,就是思念的象徵,每時每刻,都在提醒主人,遠方的天邊,有至親的人在觀望,要活得幸福,才不負他們的照耀啊。影片中的升旗,鏡頭中總少不了一簇簇熱烈的虞美人,每每升起祈願平安的信號旗時,旗杆旁邊的虞美人似乎盛開得更加燦爛。
松崎海站在旗杆旁遙望船隻方向,旁邊盛開許多虞美人花
2. 忠貞守候
虞姬自刎亥下,灑下的血落在泥土上,第二年開出了妖豔的花朵,後人為之取名為虞美人,表達對愛情的忠貞不移。
一開始,風間俊通過在松崎海家裡的一張老照片,就以為自己和她是兄妹關係,暗生的情愫,就這樣帶著些許無奈被壓抑住,可就算這樣,也不能阻止兩顆相戀的心靠在一起,不能以戀人的身份在一起,那就以朋友的身份在一起,彼此陪伴,這種彼此溫暖的感覺,從未改變。
而後來,兩人的身世之謎,終於在松崎海母親,以及風間俊養父的幫助下解開了,兩人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兄妹,得知這一答案,兩人便可以毫無顧忌地敞開心扉,迎接青春期純純的愛戀。
從誤會身世,到揭開謎底;一起為維護拉丁區大樓付出努力;兩人一路攜手同行,是這種執手作戰的堅定,鞏固了這段感情,在平凡中開出一朵充滿熱愛的虞美人。
松崎海、風間俊,以及水沼一起邀請理事了解拉丁區大樓的現狀,努力說服理事
3. 熱情洋溢,充滿希望
虞美人外形酷似櫻花,花朵昂首挺立,花色光鮮亮麗,表達對生活的激情,寄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松崎海的父親是一名海員,卻在韓戰中,死於艦艇沉沒。親人離世,無疑給女孩的心裡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痛,但,縱使斯人往矣,松崎海還是日復一日將旗幟升起來,希望遠方的父親,能夠看得到。這是一種強烈的情感寄託,帶著強烈的希望,好像熱烈盛開的虞美人。
每次的升旗,都在一片虞美人花叢環繞的空地中進行,熱烈的虞美人,伴隨著旗幟飛舞,向人們傳遞的是生生不息的希望。
在影片中,學生們舉行集會,商討該不該拆除拉丁區大樓,主人公風間俊說:「若舊了就要拆,應先打碎你們的頭,拋棄舊物,和放棄回憶有什麼兩樣?這和抹去人們曾經存在的記憶又有什麼兩樣?你們只顧追求新事物,卻完全不顧歷史,怎麼會有未來?無法聆聽少數意見的你們,根本沒有資格談論民主。」
風間俊
相對應的,2015年7月13日,在日本東京外國記者俱樂部,宮崎駿出席記者會並發表講話,敦促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其戰後70周年談話中承認日本曾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並對由此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巨大苦難進行痛徹反省。
宮崎駿批評推動「戰爭立法」是逆時代潮流。他認為,現在一部分日本人希望忘記過去的歷史,但是日本當初發動侵略戰爭的行為絕對不允許被遺忘,更不容否認。他表示,任何國家都不能為尋求自身利益而發動侵略戰爭,這是每個國家都應遵循的最基本原則。
宮崎駿的這種思想,也間接影響了他的兒子。
所以,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此言不虛,導演的所思、所想、所行,都會一一投射到電影裡,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全都是情感的凝結。
帶著歷史的告誡,才能摒棄無知的黑暗,更加清醒地前行。
影片當中,本來決定要拆除拉丁區大樓的理事,也因為親眼看到同學們大掃除後的大樓,產生了反省的情緒,理事感慨說:「各位同學,現在我終於能了解拉丁區大樓的價值,身為教育者未能守護這些文化,還有什麼好說的,我會負起責任,另闢地方蓋新社團大樓」。
理事
歷史的價值,是需要深挖的,若只注重眼前的一味向前超趕,則沒有什麼文化底蘊可言,沒有根基,也就沒有長遠的未來。
影片一開始,就以一曲輕快的《早飯之歌》作為序幕,松崎海起床後為一家人準備早餐,家裡隨處可見她忙碌的身影,即使忙的團團轉,但她沒有絲毫抱怨,面容恬靜,在晨光熹微中,用愉悅的心情,為家人提供愛的供養,這樣平凡而溫馨的一幕,就是對生活熱愛最好的表達呀,就像窗外的虞美人,向陽生長。
生活再忙碌,但只要有一絲絲甜,就夠回味好久。松崎海回家發現肉沒了,但是詢問過家裡所有人,沒有一個人願意跑到山坡下的商店去購買,剛剛到家的松崎海只能獨自出門採購,不料遇見風間俊,風間俊便用自行車載她去採買。兩人分別時,風間俊購買了兩個可樂餅,分給松崎海一個。在獨自回家的路上,松崎海吃著風間俊送的可樂餅,心裡美滋滋的,不禁喟嘆出口:「真好吃啊」。暮色四合,街上的燈紛紛亮起,行人慢慢減少,但是有了可樂餅的陪伴,漫長的路也沒那麼長了。
松崎海吃著風間俊送的可樂餅回家
往往就是這些生活中的小確幸,帶給我們最樸實、最直接的安慰,讓一顆躁動的心,不再慌亂。小小的幸福,是大大的幸運,充滿希望。
與這些小確幸成對比的是,影片中故事發生的時間是在日本二戰後的10年,一切都似乎在慢慢走上正軌,但是,過往留下的傷痛,還未完全撫平。最令人痛苦的,便是至親的離世,導演將這種情感刻畫到影片當中。主人公生世的兩次轉折,也展現了戰爭所帶來的後果。
可以說,這是一種反戰思想的體現,如果沒有戰爭,就不會有身世被誤解的情況發生,如果沒有戰爭,那每日都升起的祈願旗,就會有父親的回應。
但,這一切都是如果,事情已經發生,無可挽回,導演也是想用這種遺憾之感,喚起人們對和平的嚮往。
影片通過輕快的音樂,優美寧靜的畫面,讓人享受到歲月靜好的安寧,即使生活中有很多的苦,也不要忘卻那絲絲的甜,正是這絲絲的甜,讓歲月不再漫長,讓心緒得以平靜。
寫在最後:不忘歷史,才能不迷失在現實裡。生活繁雜而瑣碎,但只要用心品嘗,其中必定不乏一些小確幸,它們像虞美人花一樣,向陽生長,為我們照亮希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