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中的這把號曾在三所裡吹響,今天我將它交予你,希望你能像愛護生命一樣愛護它!」
初秋,豫西某野外駐訓場,第83集團軍某旅裝步二連隆重組織軍號交接儀式,下士葉治江鄭重地從裝甲技師侯金亮手中接過一把從抗美援朝戰場上傳下來的老軍號,激動地說:「我接過的是沉甸甸的歷史和榮譽。」
70年前的朝鮮戰場上,在這把軍號吹奏的嘹亮號聲下,志願軍第38軍113師奉上級命令向三所裡穿插,以14小時急行軍145華裡的速度,先敵5分鐘抵達指定地點,成功阻擊南逃北援之敵,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穿插攻擊的奇蹟,贏得了「飛虎」美譽。
當我們撥開歷史的煙雲,回望抗美援朝那一場場艱苦卓絕的戰鬥,仍覺風雷激蕩,無盡的衝鋒號聲在松骨峰、長津湖、清川江、上甘嶺響起……
在韓戰中擔任過「聯合國軍」總司令的李奇微曾在回憶錄裡這樣描述志願軍的軍號:在戰場上,只要這個銅製的樂器一響起,中國士兵就如有了魔力一般,毫無畏懼地向前衝,這時候的聯軍總會被打得潮水般地潰退。
美軍不明白,這謎一樣的魔力從何而來?為什麼志願軍聽到衝鋒號就奮不顧身、一往無前?是什麼讓一個連的官兵擋得住幾個師的輪番進攻?
毛澤東在總結抗美援朝戰爭經驗時給出的答案是: 「靠的是一股氣,美軍不行,鋼多氣少。」在那場歷時兩年零九個月的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正是靠著向死而生的英勇決絕,才形成了壓倒一切的英雄氣概,用鮮血和生命贏得了歷史性的偉大勝利,捍衛了新中國的安全和尊嚴。
用身體擋住敵人槍口的黃繼光、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雲、抱起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楊根思、長津湖畔以戰鬥姿勢受凍犧牲的「冰雕連」官兵……相比美軍,我軍「鋼」雖少,「氣」卻多,少的是鋼鐵的武器,多的是鋼鐵的意志,英雄的精神熔煉成了鋼鐵脊梁,英雄的鮮血凝結起了鋼鐵力量。
時光荏苒。在他們戰鬥過的部隊,紅色血脈始終賡續傳承。在他們保衛過的祖國,偉大精神接力相傳。
2018年新年伊始,習近平主席視察中部戰區陸軍某師,在反映該師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激戰松骨峰情況的展板前,他感慨地說,這一仗打得很激烈,官兵戰鬥作風很頑強。我軍歷來是打精氣神的,過去鋼少氣多,現在鋼多了,氣要更多,骨頭要更硬。
在陸軍第83集團軍某合成旅「楊根思連」,無論是衝鋒在戰火紛飛的南蘇丹維和一線,還是拼搏在改革重塑後的多軍兵種聯合演習中,每當大家瀕臨絕境、抵達極限的時候,總有一種聲音穿越時空,激昂迴響:「我是楊根思的傳人,我宣誓: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
在第76集團軍某旅三營九連的榮譽室裡,《連史大事記》上清晰記錄著一代代邱少雲傳人的榮譽足跡。雖然他們先後歷經6次轉隸、4次更易番號,但連指導員楊萌深深感到,「紀律重於生命」始終是九連不滅的連魂。
「我宣誓,我們連是個有著光榮傳統的連隊,每個人都是一顆釘子,要牢牢釘在陣地上,天大的壓力也要頂住……」當年的「松骨峰特功連」,已是今天的中部戰區陸軍某部三連,每逢新兵入伍、幹部調入,都要組織入連儀式。誓詞內容就是松骨峰戰鬥中連隊指導員楊少成的臨終遺言。
從過去的鋼鐵與鋼鐵碰撞到如今的晶片與晶片較量,信息制勝的現代戰爭,刺刀見紅的對抗模式正漸漸淡出練兵場。可在三連官兵中,刺殺訓練全員普及。官兵們說,戰爭雖然改變了樣式,卻從未改變殘酷激烈的本來面目,敢於亮劍、勇於犧牲的鐵血精神永不過時。
「他堵槍眼時,我離他不到50米!敵人的照明彈讓陣地像白天一樣亮,他用最後的力氣完成了英雄的壯舉。」10月13日,武警山東總隊開展「追尋紅色記憶,感悟英雄精神」主題訪談活動,戰鬥英雄黃繼光生前戰友李繼德受邀來到新兵團,為新兵講述先輩們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奮勇殺敵的故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新時代,我們的戰士可能已不再需要在飢餓中衝鋒,也無需捨身堵槍眼。但是,邁向「世界一流」的徵程中,還有許多「三所裡」需要阻擊,還有許多「上甘嶺」需要固守。為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我們要永遠激揚「雄赳赳、氣昂昂」的磅礴氣勢,讓志氣、正氣、勇氣、豪氣、底氣、銳氣、朝氣鼓滿心胸,氣貫長虹、勇往直前、敢於鬥爭、勇於犧牲,創造更多戰爭奇蹟,贏得更多鐵血榮光。
來源:中國國防報 作者:張鐵梁 程致遠 本報記者 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