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遠
追求真實、記錄生活不僅是現今大火vlog的口號。
近年來,窺探真實生活、尋找價值觀共鳴的觀察類綜藝在一片綜藝節目裡異軍突起。
2017年是國內慢綜藝爆發的一年,先有《嚮往的生活》、《中餐廳》,後有《妻子的浪漫旅行》、《小姐姐的花店》等出現,都有觀察類節目的苗頭,只不過,在這裡,觀眾成了「觀察嘉賓」。
這種表面上打著「真實」旗號的觀察類綜藝,實際上也依舊躲不過的套路限定,而且這類綜藝,往往偏重在場景布置(餐廳、客棧、花店等),屬於嘉賓社交目的性很強、極依賴場景的觀察綜藝類型。
而觀察類綜藝還有另一種,即淡化導演組的人為設計痕跡,做到在觀眾看來基本無劇本、無目的,甚至類似社會實驗。在錄製手法上,一般採用「現實場景+演播室」,第一現場展現生活,第二現場分析生活。
相比前者,無劇本的後者似乎也更能挖掘出真實的嘉賓表現,表露出更真實的人性情感。深諳人性的日本導演,在綜藝製作上,自然也少不了細膩入微地記錄。
我國從去年起,這類綜藝開始慢慢變多,不過相比國外很早就推出過類似的節目,我國也算是慢了一拍。
日本的無劇本觀察類綜藝,早在2012年就已推出。在日本單身人口比率常年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比如專注長期記錄單身男女公寓生活的《雙層公寓》,規則是邀請男生3人、女生3人在同一公寓裡居住,該綜藝上映後,也出了不少續集,一直播出到2018年,也成為那些年的國內收視黑馬之一,在國外YouTube平臺上的點擊率也是相當之高。
韓國最早的觀察類綜藝,則是2013年的《我獨自生活》,邀請多位韓國人氣偶像在第一現場展現私人生活,節目的最大看點,就在於明星私生活被普通人「窺探」,滿足好奇心的機會。
麻辣娛投(ID:malayutou001)記者認為,對於這類觀察類綜藝,成功與平淡的差別,不在於是否有劇本、是否有好的場景布置、嘉賓是明星還是素人,最關鍵的一點,還是在於能否表達出節目的「輿論點」,從觀察嘉賓的言論、到被觀察主角的行為,每一個能傳達到觀眾的軟性因素,都至關重要。
1
一檔爆款綜藝的本質
就在去年,韓國戀愛觀察類綜藝《heart signal 2》的播出,火了一位叫吳英珠的女嘉賓,原本是在微軟工作的職場素人,因為一檔節目,華麗麗地變成了「網紅」,節目播出以後,還有出道的跡象。
她在中國火爆到什麼程度呢,不僅屢次出現在各大KOL的文章裡,各大論壇對「她會選擇誰」討論的不亦樂乎,網易雲音樂還有粉絲專門建立了專屬歌單。
愛操心的網友,甚至將「最後變心」的男生叫「大豬蹄子」,渣男的又一別稱。後來,這個詞也火了。
這一現象,可謂是一次「破次元」的出名,足以見得年輕群體對戀愛類綜藝的喜愛程度。
除了日本的《雙層公寓》、《億婚》,韓國的《heart signal 2》、《戀愛捕手》等,不僅在國內有不低收視率,也都成功地打入國外。
看到這麼多成功先例,國內的各大網際網路視頻平臺也按耐不住,接連購買節目版權,製作出如《心動的信號》、《喜歡你我也是》等綜藝。
但與國外綜藝熱度能傳播到國內相比,反觀國內一水的戀愛綜藝節目,能真正從觀眾群體內部向外引起的熱度與話題,卻相對較少。
豆瓣上,《heart signal 2》有17618人評價,而《喜歡你我也是》的評論人數也不過幾千,無論是觀看數量,還是輿論熱度,都不在同一量級。
麻辣娛投記者認為,很多觀察類節目缺乏爆款潛質的原因有幾點:
第一,拿國內戀愛向綜藝《喜歡你我也是》為例,嘉賓看似陣容很強大:有留學背景,從事職業也很光鮮,但這也造成了由於嘉賓相當理性,很少會有「傻白甜」式的戀愛腦,也更難出現「你愛我我愛他」的套路,作為觀眾角度,這樣的內容當然缺乏看點。
第二,對嘉賓個人的生活及心理記錄較淺,甚至不會深入涉及。
加上國內更偏重於拍攝集體活動,鏡頭裡的嘉賓也很難露出真實的一面,其做事也總有種被節目組「趕鴨子上架」的被動感,以至於每一段約會,很難讓觀眾真正帶入情緒。甚至會出現,節目都播完了,觀眾對嘉賓還不甚了解或無感的情況。
而相比之下,「爆款」綜藝們在這方面做得更好,通過拍攝好友深度對話、個人單獨特寫或小動作,將嘉賓個人的內心活動挖得很深,這些不僅能有力佐證社交行為,也更容易吊起觀眾的好奇心。
光線傳媒的創始人王長田就曾說,「電影就像賭博」,對於觀察類綜藝來說,對嘉賓的選擇也不例外。一檔有爆款潛質的綜藝,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一定是人。
有的節目比較幸運,找到的男女嘉賓,放在一起便接連有化學反應產生,而有的節目裡,把嘉賓放在一起卻不一定有故事產生,更不用提什麼火花,只剩下尬聊與生硬的節目組安排。
其次,選擇的嘉賓性格互補,也是節目的看點之一,內向者更善觀察,而外向者則更容易引起輿論爆點,比如《妻子的浪漫旅行》裡,張嘉倪就因為性格與其他妻子不合,其行為與言論屢登微博熱搜榜。
綜藝引發輿論熱度的一般模式是,節目期間由於某個嘉賓的言論或行為超出大眾正常認知、隨後各類相關微博營銷號截取片段進行曝光,引來初步熱度以後,再由自媒體KOL發表建設性意見,從而達到二次傳播。
經過以上步驟,一檔綜藝方可被「局外人」了解。
一檔綜藝類型本身能夠覆蓋的觀眾範圍總是相對窄眾,比如戀愛綜藝類節目的受眾大多為18-30歲的青年男女,基於現代人的時間、精力有限,在面對紛雜的綜藝節目類型,也很難做到每個節目都會顧及。
所以,這也對能否具備話題性與普適意義的綜藝本身,提出更高考驗。一檔綜藝是否能夠突破固有受眾「圈層」,也要看這個節目本身是否具有「破次元壁」的輿論點。
若戀愛綜藝節目僅局限於情侶之間的小打小鬧、親情觀察節目僅局限在歌頌親情的層面上,涉及不到社會實質痛點或打破傳統認知的話,節目則很有可能只局限在固定受眾內部,最後反響寥寥或是「默默沉寂」。
2
觀察嘉賓的「不設限」優勢
日本的綜藝在挑選素人嘉賓上,與國內綜藝相比,沒那麼「挑剔」,學歷、身份都無所謂,對嘉賓年齡也沒有太多約束,最小的嘉賓甚至只有18歲。
嘉賓身份的差異,直接體現在思想交流上,某種程度上,也增加了日本綜藝的可看性。
其次,日本綜藝的另一優勢,在於觀察室中能言善辯的觀察嘉賓,要知道,節目本身定位就是觀察類,這就對主導話語權甚至影響觀眾態度的主持人或嘉賓有很高的要求。
怎麼細膩入微地從素人身上挖掘話題、怎麼有意思地吐糟、以及與同期嘉賓對話的鋪設,都是吸引眼球的利器。
在麻辣娛投記者看來,日綜《雙層公寓》的觀察嘉賓陣容裡,既有門面擔當的女演員,也有對人世通達老練的中年搞笑藝人,前者為了吸引短期眼球,而後者基於「高資歷、毒辣眼光」,評價起人來也是一針見血,也算是節目的收視法寶。
比如向來以毒舌著稱的搞笑藝人山裡亮太,在綜藝裡直接評價當時的女嘉賓為「拜金女」、「感覺誰都欠她的」。
觀眾喜歡看的,不僅是主角在臺上的表現,更在於評委或觀察嘉賓如何解讀與評價。這一點,在早前的選秀類節目早已被驗證。
在過去,一些大牌資歷導師如韓紅、金星的潑辣點評,本身就足夠具有吸引力,相比冒著失去選手好感的風險,能獲得大眾青睞與關注無疑是更優項。
在B站上,關於韓紅髮怒、金星怒斥的節目剪輯片段也是數不勝數,出於對這些片段的好奇,一些用戶甚至會找到原視頻,這也能給綜藝帶來意想不到的流量。
而反觀國內觀察類節目,大多觀察嘉賓的言論也止於相互捧場、互找臺階,甚至很多時候主持人為了暖場而硬找話題尬聊。
話題找對了,可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一旦話題與嘉賓表現無關,也極有可能使整個綜藝走向變得乏味無聊。
比如《妻子的浪漫旅行》第一季裡,還請來素人擔任觀察嘉賓,評論明星的生活,這一做法也被詬病為「素人資歷不夠、說出的話也難有看點,甚至過於刻意」,於是在第二季便全面取消。
3
離下一個爆款,還有很長的路
今年,國內預計12部觀察類綜藝播出,基本分為情感類、成長類與職場類,且大部分為情感類。根據艾漫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全網共計上線141檔綜藝,與去年相比減少了近30%的數量。比如優酷在自製綜藝上僅有四檔,其中兩檔都是「這就是」系列的觀察類綜藝。
總結如今各家平臺的觀察類綜藝,無一例外離不開幾個因素:
主要因素包括挑選的嘉賓(學歷、階層、性格)、設置的玩法(無劇本自由發展、給定玩法規則)、節目類型設定(戀愛、生活、人際)。
次要因素則為背景、環境設置等方面,當然,在一檔綜藝中,屬於充分不必要條件,並不會影響節目的實質性效果。
觀察類節目的良好口碑與人氣,從根本上看,永遠是基於對社會、人際以及人性問題的披露。
如Papi醬不定時出現在熱搜上的獨立女性價值觀金句、《我家那小子》中于小彤情侶間的爭吵,被某些自媒體延伸到「PUA」話題;吳昕瘋狂買保健品的背後則反映出現代年輕人的盲目養生以及年齡焦慮心態。也向外帶動了節目的傳播力,不過這種傳播力是否能夠持久到節目結束,也很難說。
在麻辣娛投記者看來,國內的素人觀察類綜藝離「爆款」的出現,仍有很長的距離。
首先是制映環節過長、未效率化,拍攝時間與上映時間的時差過大。
如《我家那小子》、《喜歡你我也是》等綜藝,在冬季開始拍攝,而正式播放則要等到第二年夏季。
這其中,綜藝場景與觀看現實的違和感暫且不提,但對於尤其是戀愛類綜藝來說,一些綜藝上雖是情侶、但實際生活可能早已分道揚鑣的人,為了維持節目效果,還要假裝在社交媒體上進行「親密互動」,不走心的話術,很難獲得真正的磕CP粉,也很難給節目帶來長效的反饋效果。
其次,國內綜藝除了選秀類之外,挑選模式也未對素人嘉賓完全放開。至今還未有一檔觀察類綜藝,能夠做到日本在挑選素人嘉賓時的「低門檻」,自然也會少了能夠因為嘉賓本身而引起的爆點機會。
結語
觀察類綜藝的好處之一,就是製作成本較低。若嘉賓為素人的情況下,製作成本可能會變得更低。
然而看似製作門檻很低,若想成為「爆款」,也有很多人為不可控因素。
眼下也有更多綜藝類節目出現,《我家那小子》、《妻子的浪漫旅行》也預約到了第三季,還有《我家有女初長成》、《我們家雪屋》、《好先生進化論》等即將播出。
然而國內的觀察類綜藝到底能不能產生下一個《heart signal 2》與吳英珠,答案還是要交給市場。
(麻辣娛投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