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蔣豐 劉軍國 邢曉婧 程 東 陳洋】「日方通過所謂『更名』議案,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嚴重挑釁,是非法的、無效的,不能改變釣魚島屬於中國的事實。」針對日本衝繩縣石垣市議會22日通過議案,將釣魚島(日本稱為尖閣諸島)的「行政區劃」名稱由「登野城」改為「登野城尖閣」,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做出上述回應,並表示中方已通過外交渠道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提出這項議案的石垣市長中山義隆聲稱,更名只是為了「提高行政效率」,但在學者和媒體看來,這一充滿挑釁意味的舉動不可能沒有政治目的。日本共同社22日稱,更名之舉意在「牽制中國」,可能將造成區域局勢緊張升級。此事在臺灣也引發強烈反響,然而與民間保釣呼聲高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進黨當局的反應輕描淡寫。「遇到日本就夾起尾巴。」有島內媒體這樣評論。
「沒有政治意圖」?
石垣市議會昨日通過的所謂「更名」議案將在10月1日生效。據共同社22日報導,本月9日,中山義隆將這項議案提交給市議會,當地政界人士稱,「加上『尖閣』是為了防止與石垣島市街區地名登野城相混淆引起的行政手續事務性差錯」。6月15日,中山在推特上稱,更名是為了「提高行政效率」,「並非要宣示主權」。22日議案通過後,他再次對媒體聲稱:「沒有政治意圖。」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2017年,中山義隆就曾揚言要將釣魚島的「行政區劃」名稱改為「登野城尖閣」,後來不了了之。2018年6月,石垣市議會通過一項要求更改市行政區名稱的決議,其中提到,「尖閣諸島是我國固有領土,是石垣市的行政區,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媒體和學者並不認為石垣市此舉只是為了「提高行政效率」。臺灣《聯合報》分析說,登野城是石垣市的地名,將釣魚島的「行政區劃」改為「登野城尖閣」,意在表明它「內化」為石垣的一部分。日本政治評論家本澤二郎22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更名的真正目的在於「釋放政治信號」。石垣市想通過這種方式強調對釣魚島的「所有權」,顯示其「擁有變更行政區劃名稱的權力」。
日本《產經新聞》認為,石垣此舉與中國海警船連日來在釣魚島周邊海域航行有關,「中國的挑釁舉動日趨活躍,在這樣的背景下,修改尖閣諸島所屬的行政區名,對於明確日本的實質支配是有意義的」。報導稱,22日,中國4艘海警船在釣魚島附近海域航行。截至當天,日方連續70天在釣魚島附近發現中國公務船,這是自2012年9月日本政府宣布對釣魚島實施「國有化」以來中方巡航的最長連續天數。共同社還提到,5月上旬,在釣魚島附近發生「日本漁船被中國海警船尾隨」事件。日本時事通訊社認為,中國有意加強對釣魚島的管控能力。
據《產經新聞》報導,石垣市議會內部有聲音反對修改釣魚島的「行政區劃」名稱,認為這將導致與大陸、臺灣關係惡化,有議員要求市政府詳細說明,是否已針對大陸或臺灣會對此舉做出怎樣的解讀進行評估。
「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固有領土,中方維護領土主權的決心和意志堅定不移。」趙立堅22日表示,中方對日方有關行徑堅決反對。
民進黨當局被批「遇到日本就卑躬屈膝」
石垣市更改釣魚島「行政區劃」名稱在臺灣也引發強烈反響。在島內,釣魚島(臺灣稱為釣魚臺)的管轄權屬於宜蘭頭城鎮。22日,大陸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應共同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宜蘭縣長林姿妙22日強調,「守護主權、護漁權態度不變」。本月11日,宜蘭縣議會通過把釣魚島正式改名「頭城釣魚臺」的臨時動議案,林姿妙呼籲當局同意改名。臺灣聯合新聞網22日稱,提出上述動議案的宜蘭縣議員蔡文益表示,計劃在23日成立「守護頭城釣魚臺」辦公室。他說,最近想要出海保釣的人非常多,情緒比8年前更高漲,出海時間暫定為7月7日。
但民進黨當局的反應顯得不痛不癢。臺「外交部」聲稱對更名「概不承認」,但並未提出具體措施。22日下午,國民黨「立法院」黨團舉行記者會,批評蔡英文對日方更名動作默不作聲,稱駐日代表謝長廷只敢對日方表達關切,不敢表達抗議,這根本是相互矛盾、邏輯錯亂。「蔡英文政府口口聲聲維護臺灣主權,遇到日本就卑躬屈膝,難道維護臺灣主權也有雙重標準?」國民黨方面如是質問。
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2日公布的民調顯示,七成受訪者認為民進黨當局應以強硬態度回應日本對釣魚島的做法。臺灣《中國時報》評論說,蔡英文及民進黨當局「護主權、愛臺灣」的口號似乎只是選票提款機,一遇到美國、日本,態度就大轉彎,顯示出一副做做樣子、急著息事寧人的態度。
再推「更名」議案的背後
針對石垣市將釣魚島「行政區劃」更名,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22日在記者會上表示,這是地方行政長官經議會表決後採取的行動,「作為中央政府不應對此發表評論」。他同時聲稱:「在應對新冠病毒擴散方面,特別需要包括日中兩國在內的國際社會進行緊密合作。為了不對這種合作產生影響,我們將繼續要求中方對懸而未決的問題作出積極回應。」
臺灣《聯合報》22日評論文章說,更名一事是日本右翼政治人物有計劃性的操作手法。今年適逢中日關係和解年,這引發自民黨內部一些右翼人士的強烈反彈,因此釣魚島問題就被端上檯面。中山義隆是日本右翼團體的「大將」,他選擇在此時重啟「更名」提案,被解讀為以主權爭議觸動中日敏感神經,破壞兩國和解氛圍。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黃大慧則認為,此事並非石垣市地方政府的單獨行為,「這背後應該有日本中央政府的授意」。他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說,與中國在兩國關係向好時管控分歧不同,日本善於在歷史問題和領土問題上「打持久戰」,抓準時機就要「搞點事情」。
為何要在此時挑起事端?黃大慧認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從內部看,由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不力、心腹接連爆出醜聞等,安倍政權的支持率持續走低,按照以往經驗,在領土問題上展示出強硬的一面,比較容易重獲民眾支持;從外部看,當前中國在處理與西方國家的事務上面臨較大壓力,加上兩岸關係緊張,難以聯合保釣,因此日本想在此時「鑽空子」。另外,美國始終關注釣魚島局勢,在釣魚島「搞事情」有利於日本在美國面前「凸顯自身價值」。
「2012年的釣魚島『國有化』事件直接把中日關係推向谷底,可見這個問題是兩國關係的『火藥桶』,沒有任何迴旋餘地。」黃大慧說,中日關係在2018年才「重回正軌」,日本應該珍惜這樣的緩和趨勢。中日作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相互依存度很高,日方須以維護兩國關係大局為重。
日本資深媒體人村田信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將石垣市的做法形容為「危險的挑釁行為」。他說,希望日本相關政界人士能冷靜下來,積極思考,多做有利於亞洲和平與穩定的事情。
閱讀更多內容請參見今日出版的《環球時報》或下載登錄新版「環球TIME」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