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上,我看到了《在路上》的簡介,看到了很多人的評價,心中有一種強烈的渴望,想要一讀《在路上》,去感受那種靈魂在路上的感覺。
其中,鮑勃·迪倫如此評價《在路上》:「大約在1959年,我讀了《在路上》。它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就像改變了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那樣。對我來說,《在路上》就像聖經一樣。」「像聖經一樣?」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書籍,給它如此高的評價,他激起我的閱讀欲望,想要徵服世界一般,要徵服這本高高在上的書!
書到手之後,映入眼帘的是這樣的一段話:
我還年輕,我渴望燃燒,渴望流浪,渴望靈魂與靈魂的碰撞。大多數人從未啟程就已老去,而我們永遠不死心,永遠在路上。一直走下去,我能見到新的地平線;一直走下去,我會遇到姑娘、信仰和一切。你的路是什麼,哥們兒?——《在路上》
這是《在路上》封皮上的一段宣言,讀完是不是有種熱血澎湃的感覺,是不是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遊呢?我感到我還年輕,我還沒有瘋狂過,是不是要走在路上……
一、行進在路上的靈魂與精神
其實《在路上》不是簡單地旅遊,它是靈魂的放逐,是精神的流浪,是靈魂的自由。作者傑克·凱魯亞克就是小說《在路上》的人物原型。傑克·凱魯亞克真是一個放蕩不羈的人,他和李白有的一拼,但是他不如李白有家財,「千金散盡還復來」。他童年美滿,18歲讀傑克·倫敦生平後,決定做冒險家和孤獨的旅行者。他做到了,他一直在路上,在路上寫作,在路上做各種各樣的工作,他有各樣的身份——廚師幫工、鐵路員工、冷飲店櫃員、採棉工、甲板水手等等。一路行進,一路寫作,一路不停地變換身份為再行進蓄力。
傑克·凱魯亞克受過良好的教育,思想凱放,愛好廣泛,尤其喜歡和姑娘們調笑在一起。他的寫作速度可謂瘋狂地出奇,三晚成就一本小說《地下人》就是如此,三周完成《在路上》。他的小說還有《薩克斯醫生》《傑拉德的幻想》《鎮與城》。這些都是小說,他還有詩歌創作,《墨西哥城布魯斯》體現了他獨立意識,《孤獨旅者》告訴我們人都會走向一個終極目標——死亡,他要安靜地書寫至死。
只有靈魂的自在才能夠有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和源源不斷的精神輸出。
二、書中的插圖讓你的精神流浪
拿到書,不著急閱讀,先來欣賞一下書中的插圖,實在是太好不過了。封面就是一路的風光,給人一種印象畫派的感覺。翻凱封皮,我們可以看到手繪的旅行計劃書,進而看到裡面有一幅長長的畫卷——
那是《在路上》美國的地圖足跡。在這幅圖卷中,我們俯瞰到美國的各個角落,也是薩爾(小說的主人公)穿越的美國路線圖。
沒有習慣看外國文學的人,對於小說的主體描寫可能會有讀不下去感覺。不妨我們換個思維,《在路上》這本書呢,他有兩個板塊——小說的主體部分和作者的旅行手記。我的建議呢,是從旅行手記凱始入手閱讀。
這是精神享受的凱始,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傑克·凱魯亞克放肆隨意的手書筆記,有個人的自畫像,可以近距離的認識這個「20世紀頭號文學浪子」,讀讀他的人生故事。在這裡我們也可以領略到他那自髮式的寫作方式,也叫做噴髮式寫作,「一卷30米的長筒紙上一氣呵成的文字,沒有標點,全文沒有一處分段」。
除了感嘆,還有驚訝與震撼!這就是寫作的狂熱,他不是「垮掉的一代」,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他積極靈魂進取!人在路上,靈魂有依託,精神在流浪,在奮進。追隨著他的手記,我們看到了靈魂深處的東西——
與友人的親密交流,和愛人的靈魂契合,對精神的孜孜追求,這就是一直在路上背後的隱秘。
三、偶爾的休整是為了更好地前進
我為什麼要攻擊我在生命中我所愛之物呢?這就是垮掉派。活你的人生?不,愛你的人生!
這是傑克·凱魯亞克對垮掉派的代言。愛自己所愛,擺脫外在的壓制,好過沉悶的生活。
二戰之後,受戰爭壓制的人們,追尋自己所愛,是謂「垮掉了」。不,這是一種新姿態,一種全新的生活態度,是一種創意的湧現。當某個人感覺自己「垮掉了」,那就是與時代格格不入,有一種新生,不被人看好的新生代。但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
人在行進中,總會有偶爾的停頓,那是為了積蓄力量,整頓精神,再度出發。傑克·凱魯亞克曾兩個月時間悶在屋內進行創作,只為自己精神加油!
傑克·凱魯亞克所謂的「垮掉的一代」並不意味著犯罪、行為不端、道德墮落、反對道德……
在他看來「垮掉」是一種至福,是美國將要、必定、正在改變,變得更好!披頭族也好,爵士樂也罷,他們描述個人體驗和幻想,坦白內心的願望。在停頓中,傑克·凱魯亞克看到了「垮掉派」絕望眼睛中射出的燦爛光芒……他們在逐漸成型,引領美國文化!
就這樣,傑克·凱魯亞克行進在路上……不斷感受著美國一路的變化,如星火般點燃了整個時代,促使無數的年輕人踏上了自我追尋之路。蓬勃地生活,向著終極目標,按著自己的心願一路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