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曾經震驚一時的「魯榮漁2682號慘案」,因為《時尚先生》雜誌記者杜強的一篇特稿《太平洋大逃殺親歷者自述》再次回到人們視野。慘案發生4年後,杜強前往東北採訪了最早刑滿出獄的事件親歷者,最後這篇特稿的微信閱讀量也在一夜之間超過了1000萬。兩個月後,《時尚先生》宣布樂視影業以高價買下了這部作品的影視改編權。
按照慣例,將一部作品從文字改編成電影至少需要一到兩年時間,即使這部《太平洋大逃殺》本身擁有很強的畫面感和故事性。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樂視影業最先將這部作品改編成了廣播劇,並在蜻蜓FM上播出了。
這部廣播劇仍叫《太平洋大逃殺》,劇情一共分為6集,每集大約20分鐘。從試聽來看,這部廣播劇基本沿襲了文字版本的敘事順序和角度,但又較之原著一氣呵成的風格進行了章節化的處理以及加入了旁白做情景再現。為了改編成廣播劇,樂視影業請來了編劇史航的團隊,同時還有張譯、王學兵等演員加盟配音。
一般情況下,對一部文字作品的影視改編多半會直接進入電視劇或者電影的階段,極少部分情況下還會有話劇版本,但這一次樂視影業首先放出廣播劇的版本著實令人費解。但根據原著作者杜強此前接受採訪時的說法,該團隊希望將這部作品改編成網絡大電影,並且希望「這樣熱度的題材能儘快出一個東西。」這樣看來,先出廣播劇的做法就可以理解了,那就是製作方想讓這部廣播劇起到一個「維持熱度」的作用,同時對這個故事的改編版本進行一個小規模的試水,觀察其是否會再次引發關注。畢竟相對於電影,廣播劇的製作成本非常低。
今年以來特稿被影視製作方接連以高價買下讓似乎特稿寫作者看到了商業化的希望,前有《太平洋大逃殺親歷者自述》,後有《時尚先生》記者林珊珊(同時也是《大逃殺》的編輯)的《黑幫教父最後的敵人》被臺灣導演陳昊義及其公司高價買下。後來在9月份爆紅也頗受爭議的非虛構資料寫作特稿《1986,生死漂流》,被鯨書及其團隊以200萬元的價格賣出了50%的影視改編權。
豆瓣上關於翁子光改編版本《海祭》的海報
根據真實事件進行改編拍攝的電影並不少見。大陸即有《盲井》、《可可西裡》,而《新宿事件》、《樹大招風》也頗有名。此前曾有媒體報導,曾在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斬獲最佳編劇等7項大獎的《踏血尋梅》的導演翁子光將接手《太平洋大逃殺》的電影改編。《踏血尋梅》同樣根據2008年香港轟動一時的王嘉梅命案作改編而成,但翁子光表示電影只有大概五六成來自真實案件的元素。如果真的由翁子光指導本片的話,相信這部電影將會比原作更有關注人性、善惡等話題。
本文來源:PingWest品玩 責任編輯: 郭亞楠_NX5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