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發生了什麼?使其成為中國歷史標誌性年份,並象徵西周衰落

2020-12-03 騰訊網

文/豫章節度使

公元前841年對中國歷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從這一年開始,中國歷史開始有了確切詳細的時間紀念。也就是在這一年,西周國都鎬京(今西安)發生了一起動搖西周王權統治的標誌性政治事件。這次事件,也預示著西周王權的威嚴早已非往昔可比,已經搖搖欲墜。這次事件,就是歷史上所記載的「國人暴動」。「國人暴動」是一場怎樣的事件?為何說它嚴重動搖了西周王權統治?

「國人暴動」背景:成康之後西周王權日益衰落

約公元前1046年,居於關中地區的周國國君周武王率領天下大小方國的聯軍,伐紂滅商成功。憑藉滅商後的強大軍力和威望,昔日的小邦「周」成功取代商王的天下霸主地位,成為新的天下共主、諸侯盟主,開創周王朝的統治。

周武王以後,成王、康王繼起,為周王朝帶來「成康之治」的盛世圖景,周王朝平定了東方代表舊商朝勢力的東夷國家聯盟的反撲,拓展了東方疆土,鞏固了在東方的統治,周朝勢力達到極盛。成康之後,繼位的周昭王連年對西北戎狄用兵,雖多有斬獲,但卻大大消耗了周王室的直屬軍隊力量,且和戎人結怨,從此戎狄之害一直伴隨到西周滅亡。同時,周昭王又向南方的荊楚之地用兵,最終意外死在了南徵途中。繼位的周穆王改變昭王策略,採取四鄰和睦政策,周朝國力獲得一定程度的恢復。但周穆王時期頻繁進行的四方巡視活動(留下《穆天子傳》的故事),又損耗了周朝國力。

周穆王西遊

周穆王西遊此後,周共王以天子身份,與手下畿內諸侯搶奪侍妾,嚴重削弱了周天子在手下諸侯中的威信。再往後,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三代以叔侄、侄孫身份相繼成為周天子,破壞了作為周朝統治天下基礎的宗法制,並透露出周朝統治集團內部的激烈權力鬥爭。同時,周夷王又聽信讒言,烹殺齊國君主齊哀公,導致天下各諸侯與周王之間離心力進一步加重,周王權威進一步衰弱。周夷王之後,就是其子周厲王。在這一時期,便發生了著名的「國人暴動」事件,也就是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國人暴動」過程:周王與國都內的貴族爭利失敗

說完了「國人暴動」的背景,我們再來說說這一事件本身。要了解「國人暴動」事件,就要先了解「國人」指的是什麼。在西周和春秋時期,「國人」這一概念是與「野人」相對的。

《周禮·泉府》云:「國人郊人其有司」,賈公彥疏:「國人者,謂住在國城之內,即六鄉之民也。」據此可知,「國人」指的是居住在國都裡面的人,相對的,「野人」在中國古代多用來指代隱逸之士,或者說是居住在國都之外郊野的人。如秦穆公時期,一次秦穆公在和晉國軍隊作戰過程中,陷入晉軍包圍,危急關頭,一群山野之人跑出來,救下了秦穆公,這裡救秦穆公的山野之人,就是與「國人」概念相對的「野人」。而西周春秋時代,居住在國都內的人,多為貴族和士人,而居住在郊野之間的人,多為平民農夫。因此,我們就能知道,「國人暴動」中的「國人」,指的是居住在周王朝國都內的周王室貴族和士人。

搞清了「國人」的含義,我們再來看看「國人暴動」這次事件。國人暴動之前,隨著周王權威的衰弱和周王畿內土地上分封的貴族越來越多,再加上周王連年對外用兵和王室享樂的花銷,周王的稅收等經濟收入越來越少,開支越來越大。於是,周厲王動起了「開源」的心思。據《史記》記載,當時,周厲王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實行「專利」政策,將王畿之內的山林湖澤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準國人進入謀生。不論是王公大臣還是平民百姓,只要他們採藥、砍柴,捕魚蝦、射鳥獸,都必須納稅;甚至喝水、走路也得向周王繳納錢物。

這個辦法,遭到老百姓的強烈反對,就連一些比較開明的官吏也覺得很不妥當。很多大臣也紛紛向周厲王進諫。其中有個叫芮良夫的大夫勸告厲王不要實行「專利」,認為這是很傷人心的做法,因為「專利」政策侵犯了很多貴族和平民的經濟利益。實行「專利」後。貴族的經濟來源少了,而城市下層平民的生活也更加雪上加霜,頓時民怨沸騰。

周厲王

上至貴族士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對周厲王充滿了怨恨情緒,紛紛咒罵他。大臣召公虎看到形勢危急,就勸告周厲王,希望廢除「專利」政策,否則王畿之內必將動亂。可周厲王根本聽不進去。他讓衛國的巫師去監視老百姓,如果發現有人談論「專利」政策,咒罵周厲王,就抓來殺頭。從此,人們雖然牢騷滿腹,卻只好往肚子裡咽,誰也不敢再議論朝政了。熟人在路上遇到也不敢交談,只好以目示意。這就是成語「道路以目」的由來。整個鎬京,霎時變得死氣沉沉,毫無生氣。

周厲王看到此情景,向召公虎炫耀自己殘暴統治的成果,表示自己能讓國人不說周王的壞話了。但召公虎卻說,堵住民眾的嘴,就像堵住河流一樣,這是智障一般的做法。因為,河流只有疏導才能暢通,堵住河流,一旦發生決口,將造成滅頂之災。同樣,對於民意,只有順從疏導才能使社會長治久安,堵塞民意只能日益滋生大家的反叛情緒,帶來的危害遠遠超過了河堤決口。正所謂「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國語》)這段對話記載在《國語》中,就是《召公諫厲王弭謗》的故事。

召公諫厲王弭謗

周厲王的倒行逆施終於引發了國家的動亂。公元前841年,因不滿周厲王的暴政,鎬京的「國人」集結起來,手持棍棒、農具,圍攻王宮,要殺周厲王。周厲王慌忙下令調兵遣將,剿滅暴動的國人。然而,根據當時周朝的制度,周王的士兵都是從王畿內的貴族和平民中招募而來的,因此,周厲王手下臣子對周厲王說到:「我們周朝寓兵於國人,國人就是兵,兵就是國人。國人都暴動了,還能上哪調集軍隊?」眼見平定國人暴動無望,周厲王只好帶領親信逃離鎬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臨汾市霍州市)。最終。周厲王於公元前828年(周共和十四年)病死於該地。

國人暴動

「國人暴動」的結果:王權旁落周朝國政被貴族把持

國人暴動之後,雖然周厲王還是名義上的周朝國君,但國都鎬京實際上卻是王位空懸。為此,周王室卿士大臣們決定輔佐太子姬靜執政,但鑑於太子年幼,王室卿士們決定代替周王行使王權。這就是「國人暴動」之後的「共和行政」。這一年,也被稱為「共和元年」。按《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第二》所載:「共和元年,歲次庚申。」也就是說,這一年,為農曆庚申年,即公元前841年。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中國歷史開始有了確切的紀年。

然而,關於「共和行政」的具體含義,時至今日仍有爭議。其中司馬遷在《史記》中認為,「共和行政」是「共同執政」的含義。《史記》記載,周厲王被國人驅逐後,周王室卿士大臣召穆公和周公(《今本竹書紀年》記載是「周定公」,但此書被清代學者證偽)聯合執政,代行王權,直到公元前828年太子姬靜成年繼位才宣告結束。

共和行政

然而,周、召二公代行王權、共同執政這一說法只見於司馬遷《史記》所載,此前史書,如《國語》、《古本竹書紀年》、《世本》中均未記載此說。《古本竹書紀年》、《世本》等史書記載,「共和行政」中的「共和」,即「共伯和」。但「共伯和」究竟是誰呢?歷史上有關共伯和的國、族、爵、姓以及生平都完全空白。經過眾多學者的長期研究,目前已形成若干種不同的觀點,其中以「共伯和為衛武公」說最具影響。

「共伯和為衛武公」說始見於唐人張守節的《史記正義》。支撐這一說法的證據有三:一是《史記正義》引《魯連子》雲「共伯復歸國於衛也」,可知共伯和之母國為衛國;二是《史記·衛康叔世家》載衛武公名「和」,而其兄稱「共伯餘」,由此可推知衛武公也可稱「共伯和」;三是得名於共國國君「共伯姬和」,武王滅商後,封周王室成員在上古時期共工氏的故地建立共國,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輝縣西北一帶,但在武庚聯合三監叛亂時,共國站在武庚方,被周公旦所滅,共國滅亡後,封地取消,爵位保留,由衛國國君指派,故衛國是一國兩爵,國君世襲侯爵並能指派共伯爵位給他人,而這個衛武公就是「共伯和」。近代以來,多有學者支持此說。然而此說成立的困難之處也十分明顯。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載,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年,而衛武公去世時間為公元前758年,相隔83年,跨度之大超出古人的正常壽命。若認可《年表》的記載,則很難解釋這一巨大的時間跨度。

共地位置

不過史書確實記載衛武公特別高壽,似乎又為「共伯和即衛武公」的解釋留下了空間。如《國語·楚語上》載:「衛武公年數九十有五矣,猶箴儆於國。」據此可知衛武公年壽在95以上,甚至很可能到百歲左右。顧頡剛先生在《史林雜識》「共和」條中提出,如衛武公高壽至百歲,則共和元年衛武公已經成年,青年執掌國政在古代並非不可能,如項羽、李世民等皆是如此。顧先生以降,持此說的學者不少。直到近年王紅亮在《由清華簡〈系年〉論「共和行政」的相關問題》一文中也力主此說。從目前的材料看,共伯和為衛武公之說似乎確有諸多證據。

但是,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的劉卓異先生卻認為,「共伯和為衛武公」說有不少證據,又有一些難以解釋的邏輯困難。先,如果認同《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的記載,共和行政在前841年開始,持續了14年,在前828年就已結束。而衛武公元年為前812年,比共和行政結束的前828年還晚十餘年。也就是說,如果共伯和是衛武公,在他進入周王朝代行王政之時,他只是衛國的公子。當時衛國國君衛僖公尚在位。而以公子之位入國都執掌王權,在立法等級森嚴的西周時期,是難以想像、幾乎不可能的事情。要選任執掌國政的卿士大臣,大概率只能從畿內諸侯或天下各封國諸侯中挑選,不大可能選用諸侯國的公子,這在當時是明顯的僭越行為。而此時,宗法制度尚屬嚴格,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還未到來。況且,共伯和還政於周王並歸國後,仍然在位的衛僖公如何看待這位曾經執掌天下權柄的兒子?

因此,劉卓異認為,共伯和並非衛武公,而是另有其人。也就是說,這個中國歷史上有確切時間紀年的大事件中的主人公,其身份仍是個謎,有待後世史學家根據歷史書籍記載和出土文物證據進一步破解。

歡迎點讚轉發關注三連哦!我是豫章節度使,與我一道品茶說歷史,煮酒論英雄。

相關焦點

  • 公元前841年發生了什麼,為何說這一年在歷史上至關重要?
    什麼意思呢,就是有史書或者出土的文物能夠準確指出確切年份的時期,才能稱之為準確紀年,我國的歷史很悠久,但是這並不代表著我國確切紀年的時代也很早。準確地講,從我國出現了確切紀年至今,只有近3000年的歷史,而很多國外人也是以此來看待中國的歷史的,說白了,就是確切紀年之前的歷史,儘管存在,但並不被認可。
  • 中國有上下五千年歷史,但有一千年歷史一片空白,究竟什麼原因?
    對於夏朝的建立其實就是一個分水嶺,在夏朝以前,社會感覺布滿了傳奇色彩,流傳下來的也只有各種各樣的神話,而夏朝之後,中國才正式地進入了半書信的歷史時代。就像以前的盤古、女媧這些神話傳說都在民間四處流傳,但畢竟這些都是傳說,並沒有什麼證據能夠證明其真實性。
  • 公元元年在中國歷史上是什麼時間,在中國歷史上有什麼重要意義?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我們說年份,總是會提到公元几几年,公元究竟是個什麼呢?公元紀年,其實是從國外流傳來的,是西方的紀年方法,公元元年是耶穌降生的時間。那麼這一年,在我國的歷史上又是哪一年呢?這一年,是西漢的亂臣王莽全部掌控權力的一年,這一年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很重要的一年。
  • 中國歷史,有準確連續的記載,原來起始於公元前的這一年
    但是,有了這些文物,我們只知道有這麼一個時代,但哪年哪年都幹了些什麼,由於記載的混亂很不連續,我們根本無法捋出頭緒來。什麼時候,我們才對我們國家的歷史有了清晰明確的認識,做到有據可查了?那和夏商相隔就比較遠了,是西周的周厲王時期。
  • 《大秦賦》中的西周、東周是怎麼回事?看了這篇就全明白了
    不過前幾集中出現了東周和西周,把很多對歷史不太了解的觀眾弄糊塗了——西周早就滅亡了,怎麼還有西周呢?其實這是沒弄清楚東周朝、西周朝和東周國、西周國的區別。中學歷史課本裡教的、大家第一印象想到的東周、西周,是指東周王朝和西周王朝,當然西周王朝在前、東周王朝在後,具體說周王室建都豐鎬時期就是西周王朝,等到犬戎破鎬京,周平王東遷洛邑之後的周朝,歷史上就叫它東周王朝了。而《大秦賦》裡所說的東周和西周,則是指東周王朝在東周王畿內分封的兩個小諸侯國,即東周國和西周國,中國古代朝和國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大家一定能明白。
  • 中國通史|第十一集:周王室衰落(視頻、文字)
    第十一集:周王室衰落(上) 第十一集:周王室衰落(下) 解說詞 第十一集:周王室衰落 周穆王是西周的第五位商王,經過數代的經營,西周王朝在周穆王時期達到了鼎盛
  • 西周后期的嬴秦是怎麼樣的,局勢演變下的背景又是什麼
    秦襄公即位前的那段時間,中國歷史正臨近一個大轉折的關頭。西周后期的嬴秦按宗法體制構築的西周貴族政治,從懿王時即漸趨衰落,夷王時已「荒服不朝」,厲王時更因殘酷盤剝庶民,且施行高壓政策而導致國人暴動,厲王出奔。
  • 這7個人改變西周命運,他們影響了800年,華夏歷史上的名人
    這7個人改變西周命運,他們影響了800年,華夏歷史上的名人 西周約始於公元前11世紀時周武王伐紂滅商,終於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覆亡,共經歷了11代、12王,統治了約257年。這一時期全國大小諸侯向負擔一定義務,周朝維持著同意局面。由於周王居於西方的都城宗周,故稱西周。
  • 鼠年為何被稱為不平凡的一年?歷史上鼠年發生過哪些大事?
    有史料記載,每一輪鼠年都不平凡,那麼這麼說的依據是什麼呢,到底是有多平凡呢。首先按照推算,1840年也是鼠年,而在那一年確實發生了一件讓我們國人所不齒的屈辱事件,也就是近代的開端鴉片戰爭以及寧夏發生的6級地震,由於在當時我國在地震方面研究欠缺所以當時還是有不少傷亡。
  • 中國歷史朝代表,你們知道有哪幾個?
    春秋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 西周滅亡是因為「狼來了」的故事嗎?
    西周的滅亡因為一出烽火戲諸侯的鬧劇而為人熟知,這個現實版「狼來了」的故事的確是西周滅亡的重要原因。但是西周王朝早已衰落的國勢決定了烽火戲諸侯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西周的滅亡有著複雜和多方面的原因。
  • 1816年鼠年,歷史上唯一沒有夏季的一年,當年發生了什麼?
    2020年鼠年發生了很多大事,比如澳洲大火、年初的疫情、蝗蟲災害、乾旱等等,災難的出現讓人類心身俱疲,所有人都認為2020年之所以會出現災難,有可能和鼠年有關係,於是一些細心的網友們開始在網絡上搜尋其他年份的數年,搜尋的過程中竟然意外發現1816年的鼠年,似乎也發生了災難,當年竟然沒有夏天,是什麼原因導致夏天沒有按時到來呢
  • 國家博物館之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夏商西周時期的青銅與玉石
    在這一時期內得以強化並逐漸完善的王權統治、達到頂峰的青銅鑄造、以及較為豐富的文字資料,無一不在向我們展示著當時所出現的政治、經濟與文化面貌。換句話來說,西周的形成與建立,推進了禮制、等級秩序的發展進程,對此後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好了,這一時段的歷史背景就先給大家介紹到這裡,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隱藏在國寶之下的故事吧!
  • 中國史上一千多年的空白期,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何沒有任何記載?
    從傳統歷史的角度來看,夏朝是中國「公天下」與「家天下」的分水嶺,而從當前歷史的角度來看,夏朝則是原始社會與奴隸社會的分界線。然而,自夏朝以來的1300多年裡,中國經歷了大量的空白期——1300年,相當於從唐玄宗時期到現在的時間跨度。當然,這1300年的差距並不是連貫的。
  • 王者之劍:西周晚期的鐵劍,古人智慧讓人由衷讚嘆
    古代君王有佩劍傳統,劍是地位和權威的象徵。在中國河南省博物院,就收藏了一把2800多年前的王者之劍,雖然只有30多釐米卻享有中華第一劍的美名,他有什麼與眾不同呢?經過鑑定是煉滲碳鋼,這是早期的一種冶鐵技術。證明早在2800多年前,西周時期的工匠已經熟練的掌握了原始的冶鐵技術。考古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一件由人工冶鐵製作的古劍,被譽為中華第一劍。在此之前,大都認為中國冶鐵出現在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晚期,而滲碳鋼技術製造的古劍被證實了是公元前9~8世紀的人工冶鐵製品。把中國的人工冶鐵的歷史,至少提前了兩個世紀。
  • 在古代,龍是怎麼成為中國皇權的象徵的?
    古代,龍,確實是「王權」的象徵,這比說「皇權」更準確,因為「君王」們還沒自稱「皇」的時候,龍與王權就結合在一起了。《易》早不早?《易.乾》曰:「飛龍在天」。《疏》云:「飛龍在天,猶聖人之在王位。」對此,絲毫不必懷疑。那麼,「龍是怎麼成為中國皇權象徵的?」第一,在於「龍」在上古文化中實在處於核心地位。
  • 西周的刑書制度:議事以制與以赦顯德
    西周雖襲舊制,卻一改夏商集權而行分封,雖家天下政權屬性未有根本性變化,然亦融入了些許「公」的質素。政治理念中強調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等,由此而引發商周之際思想文化、制度、法律等方面的劇變。與之相應,作為成文法之典型的刑書的使用方式也隨之發生變化,伴隨「議事以制」的特殊審判方式而具備了以赦顯德的功能,成為西周德政的重要實現方式。
  • 這一年發生了什麼?出現六月飛雪,全年沒有見到過晴天
    1816年,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黑暗的可怕年份,這一年被稱為無「夏之年」,出現了罕見的氣候反常現象,在歐美地區,人們對這一年的記憶十分深刻,四、五月份,白天下起了凍雨,六月份大雪紛飛,大量歐洲人就開始移民美國,美國人也開始從東部向西部遷移,中國浙江省全年沒有見過晴天,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中國歷史上有段空白期,史書上語焉不詳,後世提到也是一頭霧水
    在近現代考古學出現之前,中國歷史上存在著長達1300多年的空白時期。對於這1300年的歷史,雖然也有一部分史書有過記錄,但遺憾的是,這種記錄,多是後世的杜撰,甚至不乏虛構成分,這導致這1300年的神秘感更為嚴重了。這1300年歷史,是從軒轅黃帝時代開始計算的。
  • 歷史上西周東周是如何劃分的
    周幽王史學家把平王東遷之前的周朝稱為西周,把東遷之後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稱為東周,西周與東周總計八百七十餘年。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歷史階段。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03年)因比較權威的魯國編年史《春秋》一書而得名。這部史書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間十二位國君,共二百四十四年的各國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