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實驗室#
貓頭鷹是一種具有「神秘」色彩的鳥類,關於貓頭鷹在坊間有著各種各樣離奇的傳說,比如「貓頭鷹笑、死神到」,意思就是如果聽到貓頭鷹的「笑聲」(區別於普通的叫聲),那麼貓頭鷹所在位置的附近,就會有人死去。正是因為如此,貓頭鷹在我國素有「報喪鳥」之稱。除此之外,關於貓頭鷹的傳說,比較為人熟知的就是說:貓頭鷹總是會在臨時之前,吐出一個毛球。那麼,這個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貓頭鷹的「毛球」究竟是什麼?
上圖就是貓頭鷹吐出毛球時的場景,看到圖片,有些小夥伴會與傳說中的「內丹」聯繫到一起。但是,畢竟「內丹」這種東西僅存在於一些修仙的小說中,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那麼,這個毛球究竟是啥呢?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的說,貓頭鷹確實有吐「毛球」的習慣,但絕不是臨死前的行為,而是幾乎每天都會做的一個動作,而且這個毛球也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它只是貓頭鷹吐出的食物殘渣而已。
我們先不說,這個毛球的成分有什麼,先來看一個動圖: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這個所謂的「毛球」是貓頭鷹通過腹部的蠕動,也就是類似於食草動物的反芻,從腹中「逼出來」的,而貓頭鷹的神情非常的淡定,就好比我們把一塊口香糖嚼到沒有味道後隨口吐掉一樣(不要隨地亂吐垃圾)。
那麼,貓頭鷹吐出的「毛球」是什麼成分呢?它們為什麼會有這種習性呢?
這還要從貓頭鷹的食性說起。貓頭鷹是鳥綱鴞形目下所有鳥類的總稱,現存的鴞形目成員多達130多種,它們分布於世界各個大陸上(南極洲除外)。雖然貓頭鷹的種類很多且分布很廣,但是所有的貓頭鷹都有兩個共同點:夜行性以及肉食性。
所有的貓頭鷹都有著晝伏夜出的習性,為了更好地在夜間發現獵物,貓頭鷹的瞳孔變大的很大,這使得有更多的光線能夠進入其眼中,所有,貓頭鷹即使在夜裡也能清晰地發現移動的物體。
雖然貓頭鷹一直被視為「不祥之鳥」,但是它對於我們人類還說是一種有益無害的鳥類。原因就是貓頭鷹的獵物,貓頭鷹的獵物主要以老鼠和昆蟲為主,其中老鼠的佔比超過了95%,根據科學的研究發現,一隻成年貓頭鷹每天就能吃掉3-5隻成年的老鼠,而且貓頭鷹捕鼠的習慣幾乎每天都不會停止。
在自然界中,大多數肉食性的鳥類都有尖利的喙,這有利於鳥將獵物身上的肉一塊塊的撕下來,然後吞下去。但是,貓頭鷹的喙並沒有那麼尖利,所以在進食時,它通常會大快朵頤,甚至連皮帶肉帶骨頭的一併吞下。這些食物會進入貓頭鷹的嗉囊中(嗉囊位於食管的後半部分)進行消化。由於動物的皮毛、骨頭等組織比較的難消化,所以在一段時間後,這些組織就會在貓頭鷹的嗉囊中積累,等到積累到一定程度後,貓頭鷹則會利用自己嗉囊肌肉的壓縮,將這些不能為身體所用的物質從嘴裡吐出來。這就是「毛球的形成」。
生物學家曾經對貓頭鷹的「毛球」進行過分析,結果發現,其中大部分的為鼠類的毛髮、骨骼以及昆蟲的硬殼,這些比較難消化的物質在嗉囊中混合了消化液,再經過食管,就形成了圓形的「毛球」。
既然貓頭鷹吐「毛球」是經常發生的,為什麼我們很少見到呢?
貓頭鷹每天都需要進食,而且每次進食後在嗉囊中都會有難以消化的動物皮毛、骨骼等等,所以,在下一次進食之前,貓頭鷹就會把「毛球」吐掉。也就是說,貓頭鷹每天幾乎都要吐一次「毛球」。既然,如此高的頻率,為什麼我們很少見到呢?
這其實與貓頭鷹的習性有關。首先,貓頭鷹是一種晝伏夜出的動物。大多數的晝伏夜出動物都是在傍晚就開始活動,而貓頭鷹則一般在深夜才開始活動。而這時,我們早已經休息,即便是不休息,晚上較弱的光線下,即使貓頭鷹吐出黑色的毛球,我們也很難看到。
而恰恰是這種晝伏夜出的習性,再加上特別的「長相」(貓頭鳥身),才讓貓頭鷹如此的不受人待見。
總結
貓頭鷹確實有吐「毛球」的習慣,不過並不是在臨時之前,而是幾乎每天都有。而且這個毛球也不是什麼精華,而是一些食物的殘渣。
最後還是要再闢個謠,有人說:貓頭鷹能夠聞到將死之人的氣味,所以才會發出「笑聲」。其實,這只是個謠言,因為包括貓頭鷹在內的許多鳥類,它們的嗅覺其實並不發達,而尋找獵物靠的是視覺和聽覺。其次,即使將死之人,身上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氣味,畢竟人在徹底死亡之後,身體才開始逐漸的散發出氣味。關於這個說法比較科學的解釋就是,貓頭鷹本身就是晝伏夜出的鳥類,它們對光線比較的敏感,而一般有人要去世時,晚上家裡大都是燈火通明的,所以貓頭鷹的叫聲(笑聲)只是對黑夜中特殊的光亮的一種反應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