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第一回講孫悟空出世,怎麼拜師學藝。孫悟空的師父是誰呢?你們可能會回答孫悟空的師父是唐僧。實際上孫悟空的真正師父,就是孫悟空學「七十二變」,是向誰學的?是向須菩提學習的。
須菩提是何許人也?須菩提就是《金剛經》中,問佛問題並與佛討論問題的人。須菩提在佛教體系裡面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我們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其中七十二個最有名。那佛陀的弟子也很多,但只有十個是最有名的。須菩提也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須菩提的特長是什麼呢?「解空第一」,也就是對空的道理是最了解的。《金剛經》就是講空的,所以《金剛經》就安排「解空第一」的須菩提來提問。
如果《金剛經》是講神通的,它必定安排大目犍連來提問。在《西遊記》裡,徹底體現佛教「空理」的「孫悟空」這個名字就是須菩提給取的。
我們看《西遊記》所描寫的情節,孫猴子,從石頭縫裡蹦出來以後到了花果山,好一番戲耍,非常高興,耍了幾年以後,有一天,他突然感到悶悶不樂,在那裡痛哭流涕。
他的一個手下叫通背猿猴的就問他:「大王,我們這裡現在這麼快樂,你怎麼還哭呢?」
孫悟空就講:「我現在這麼快樂,但是我總有一天要死啊,我這個死的問題我解不開。一想到死,我就快樂不起來了。」
生死的問題不能解決,哪怕是最好的物質生活,我也悶悶不樂,這既是孫悟空的問題,同時也是釋迦牟尼的問題。佛經上講,釋迦牟尼何以要出家呢?在皇宮裡的生活不是挺好的嗎?釋迦牟尼之所以要出家,不是因為生活不好,而是因為生死問題沒解決。孫悟空也是如此,生死問題沒解決。
通背猿猴就跟他講,要解決這個問題,我給你介紹一個人,在某某地方,有一個仙人,他能幫你解決這個問題,你去找他。
孫悟空當真「大鬼聽小鬼」,按照通背猿猴的指點就去找了。首先他在路上碰到了一個打柴的樵子,打柴的樵子在那裡唱著快樂的歌。孫悟空以為那個打柴的就是他要找的仙人,說聽你唱的這歌,必定是得道的高人,但那打柴的說我不是什麼高人,我是跟山那邊一個叫須菩提的祖師學的。
然後孫悟空又在打柴人的指點下去找須菩提祖師,並且終於找到了須菩提祖師住的那個地方。須菩提祖師住的那個地方也很有講究,叫什麼名字呢,叫「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住在那麼一個地方。大家看這個地名,跟個謎語一樣。「靈臺方寸山」,「方寸」就是指我們的心,靈臺就是禪宗中常說的「明鏡臺」,是指我們人的「清淨心」,「靈臺」和「方寸」都是指心。
「斜月三星洞」,我們看這個心字,這個心字就是一個斜鉤加上三點,很像「斜月三星」,「斜月三星」跟「靈臺方寸」一樣,都是比喻心。須菩提祖師就住在「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裡邊,實際上就是住在心裏面。到這裡你就知道,這是一個隱喻,住在心裏面,就是住在佛裡面,因為佛學就是心學,佛學講的就是這個心。
孫悟空來到「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真的就找到了須菩提。《西遊記》裡頭把須菩提描寫得既是佛又是道,這是佛教中國化的一個表現。
孫悟空拜見了須菩提,須菩提就問他說,你是哪裡來的?寒暄一番後,接下來的一段對話非常精彩。
須菩提見孫悟空長得奇醜無比,就說看你這個人長得三分不象人七分倒像鬼的,你究竟姓什麼?孫悟空回答說:「我無性。」這個回答很符合佛教「緣起性空」的道理,但卻不符合須菩提問話。須菩提問的是姓名的「姓」,「你姓什麼?」,孫悟空說「我無性」,變成了性格的「性」,牛頭不對馬嘴,卻佛意深刻。
須菩提說,我不是問你那個「性」,我問你你父母姓什麼。孫悟空說我也沒父母。須菩提這時說,你沒有父母,既沒姓,又沒名,屬天地之造化,那我現在就給你取個名字好了。
須菩提就給他取名字。須菩提說我這一派給弟子取名字,也就是佛教的法號,用的是「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這十二個字。須菩提說現在輪到你,正好是「悟」字輩,我就給你取個名字叫「悟空」吧。
有了名字的孫悟空拍手稱快很高興。接著,須菩提就教孫悟空本領,也就是所謂的「七十二變」。須菩提叫孫悟空半夜三更到他房間裡去,然後跟他面授機宜講一通,教他「七十二變」。
須菩提本來是教他「天罡數三十六變」,孫悟空說三十六變不夠,你給多教我一點吧,這樣須菩提就教他「地煞數七十二變」,我們大家所熟悉的孫悟空「七十二變」就是這麼來的。
從孫悟空尋找須菩提,須菩提給孫悟空取名字,再到須菩提最終教給孫悟空「七十二變」,其中的情節非常有意思。
如果熟悉禪宗《六祖壇經》的話,那麼你就知道,《西遊記》中的這些描寫,完全是《六祖壇經》第一品「行由品」的一個翻版。
在「行由品」中,慧能自述自己是個打柴賣柴的,也是一個「樵子」,在賣柴的過程中聽到有人誦讀《金剛經》,就開悟了。然後問清楚之後,到黃梅五祖弘忍大師門下學習,學習了一陣子後,弘忍大師叫他半夜三更到其房間去秘密授法,孫悟空也是如此,須菩提也是叫他半夜三更到其房間去面授機宜。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將《西遊記》第一回與《壇經》第一品對照著看一下,非常有意思。
吳承恩對禪宗和《六祖壇經》絕對是非常了解的,不了解不足以寫出這樣的故事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