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藍山繪本心讀寫,既是一個母親,也是一個繪本愛好者,更是一個閱讀思考者,今天跟大家分享我對繪本的反覆利用。
從孩子2歲左右到學前時期,5年左右的親子閱讀,我和許多父母一樣,多多少少都積累了一些繪本,但當孩子漸漸長大後,這些繪本便被束之高閣,很難再翻出來看看。
其實這其中不乏「寶藏」級的繪本,扔了不讀太浪費了。雖然孩子漸漸長大,開始識字,自己看書,但許多繪本還能發揮它更多的價值。
我的方法是:
01 勤分類,拓展思維靠「群讀」
我把讀過的繪本根據大致內容、類型等分類存放,有時候遇到孩子提出問題,我會把類似的繪本都拿出來,把一類書擺在跟前,孩子通過翻閱舊書,閱讀其中的重點,學習將知識橫向聯動,增強思考能力。
比如:我以「人物傳記」內容收集的繪本《愛看書的男孩:亞伯拉罕· 林肯》《雪花人》《如果你想當總統》《飛行者萊特兄弟》《鞋子裡的鹽》《生命之樹》,當孩子進入小學,說學校推薦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時,我告訴他:這本書是海倫.凱勒的自傳,就像小時候我們讀過的那些繪本一樣,每本書都是一個偉大的人的一生故事。後來,孩子把我收集的那些繪本又都翻讀了一遍,在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書筆記時,他還旁徵博引,聯想到林肯、喬丹、達爾文等的故事,體現了他思考上的深度和廣度,老師在他的本子上批了大大的優+++。
02 留經典,適時討論背後的主題
經典繪本是指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經過市場考驗,經過孩子閱讀考驗後,還令人難忘的繪本,比如《花婆婆》《犟龜》《隧道》《市場街的最後一站》《荷花鎮的早市》《安的種子》等,這樣的繪本剛開始孩子讀的時候,可能不是非常有興趣,但我從來都是把它們放在書架醒目的位置。因為這些繪本我讀過,感受到其中深刻的含義需要孩子成長中慢慢去領會。
比如當孩子回老家過暑假時,我會帶上《荷花鎮的早市》《安的種子》,在孩子奔跑於鄉村田坎,嬉戲於牛羊豬狗,晚上躺在床上心滿意足時,我和他重讀小時候讀過的繪本,在鄉間靜寂的夜晚,他能感受到故鄉草木、家畜和人的生命活力,體會到自然界萬物有時的規律。這也是兩本繪本要傳遞給中國孩子的東方神韻。
03 學寫作,啟蒙思維靠文本
引導孩子從繪本進行寫作啟蒙,是因為它的特點:圖多字少,但結構完整。用極少的文字配合圖畫,完成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沒有很好的構思、結構、文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我選了一些在寫作方面能很好啟蒙思維的繪本留下來,到孩子小學時使用。比如:《驢小弟變石頭》《一園青菜成了精》《夏天的天空》等。
孩子進入一年級學寫話,是從字詞運用、四素句開始的,但寫作思維卻可以在寫話前和寫話中同步進行。其實寫作的重點不應該放在字詞句上,這只是語文基礎,寫作要首先學習、了解主題、結構、層次、材料選擇等方面的知識。
比如孩子喜歡的《驢小弟變石頭》,就可以從結構分解成5個部分,從而讓孩子明白寫作要首先要明確結構組成,然後進行逐步描寫;比如《勇氣》這本繪本,孩子們喜歡看,但覺得很多勇氣很難理解,就可以引導孩子抓住一個可以理解的勇氣,去寫一段話,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也是寫作中的一個知識:一段只寫一個意思。
你看,如果你是個有心的家長,繪本在孩子小學階段還能發揮更好的作用,為什麼不試著多讀讀,多想想,把這些孩子幼年時期的寶貝,使用得更加有價值,有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