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4 19: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近年來,紅河縣創新思路、敢為人先,大力培植沃柑扶貧產業助推脫貧攻堅工作,逐步走上了產業規模化發展、群眾多途徑增收的產業扶貧之路,用產業扶貧的這把「鑰匙」開啟了百姓致富的新門路。
沃柑豐收(常玉選 攝)
發揮引領作用,黨員幹部「動起來」
迤薩鎮土臺村境內多屬乾熱河谷,海拔300米至1600米,大部分地區終年無霜,年日照可達2900個小時以上,水利基礎條件較好。
然而,傳統的甘蔗、香蕉產業並沒有充分發揮低熱河谷地帶的自然資源優勢,加之產業集中化水平低和市場價格波動大,百姓辛辛苦苦勞作一年卻常常收穫甚少。
產業升級成了該鎮黨委政府和群眾亟待解決的產業發展問題,通過發展產業帶動一方經濟、助力脫貧攻堅也成了黨委政府和群眾的共同目標和希望。
沃柑豐收(常玉選 攝)
2016年,迤薩鎮黨委政府多次帶領黨員幹部、村民代表到外地考察學習柑橘種植技術,並先後邀請專家、教授到迤薩鎮實地調查指導。
產業扶貧關鍵是選準產業,沃柑產業是好,但缺技術、缺資金等問題仍是沃柑產業落地的巨大阻礙。
為解決這些問題,當地決定積極發揮市場作用,通過招商引資,讓龍頭企業來帶動群眾合作共贏。為保障企業能「拎包入住」,鎮黨委政府主動擔負起動員群眾進行土地流轉的責任。鎮、村、組三級黨員幹部組成工作組,利用周末、晚上進村入戶一家家做通群眾工作,在短短兩周內,完成了5000餘畝土地經營權流轉工作。
精準對接新型主體,合作社「帶起來」
該縣縣委組織部、鎮黨委政府主動擔當、協調各方,經協商後,企業和群眾以1000元/畝/年的土地租用費進行土地經營權流轉,群眾可以地租收入入股分紅。
沃柑豐收(常玉選 攝)
同時,為推進新型主體精準對接,組織建立了迤薩鎮柑橘種植合作社,統一協調群眾以400元/畝/年的金額入股,從第五年開始以「分紅+地租模式」兌付給群眾。2016年末,企業一次性兌付了前4年租金,入股群眾平均每戶收入4萬元以上,最高的達到16萬元。除以上收入外,還有40餘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夫妻工進入企業務工,每對夫妻工每年基本工資+提成5萬元以上,周圍出租土地農戶也進入基地務工,一些迤薩鎮居民和搬遷移民也相互帶動陸續進入基地務農。
創新產業脫貧模式,致富平臺「搭起來」
沃柑產業落地後,便著重從延長產業鏈條拓展增值空間、發展多元化拓寬增收路徑布局,以此帶動產業快速轉型升級,創造出企業和群眾「雙贏互利、多方共籌」的產業扶貧新模式。
沃柑豐收(常玉選 攝)
探索出了電商扶貧為平臺的扶貧柑桔樹認籌模式,每棵柑桔樹認籌價格為680元,通過線上線下認籌方式,認籌人認籌後將享有這棵柑桔樹15年的所有權,認籌第二年企業為認籌人提供1公斤試吃果,第三、四年每年提供3公斤果實,第五年起每年提供5公斤果實。所得認籌資金用於補貼用於脫貧,前4年每年向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返補50元,第五年起每年返補100元,一直返至第15年。
抓實黨建促脫貧,內生動力「扶起來」
在產業發展促脫貧的同時,當地抓實脫貧攻堅與黨建工作「雙推進」。2018年,迤薩鎮黨委、政府依託沃柑產業基地,建立了迤薩鎮黨員幹部教育實訓基地和大塘子坡「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主題教育家園。2年多來,鎮黨委堅持至少每月培訓1期,至今已經培訓村幹部、黨員、建檔立卡貧困戶8000餘人次。
培訓內容以思想政治教育、種養殖技能、「脫貧感黨恩」為主,突出「思想+課堂+現場教學」,多次開展了「憶苦思甜感黨恩、不忘初心跟黨走」脫貧奔小康教育活動。充分發揮黨員幹部和致富帶頭人帶頭作用,帶領貧困群眾克服「等靠要」思想,積極主動加入人居環境提升行動,消除農村環境「髒亂差」現象,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攻堅內生動力,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提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形成了「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共建共享團結進步美麗迤薩的共識。
沃柑豐收 (圖片來自魅力迤薩)
在沃柑產業帶動下,紅河縣有效破解了「群眾參與產業難、產業規模化發展難、集體經濟壯大難」三個難題,原來的「幹梁子」搖身一變成了「花果山」,滿山金黃的沃柑,碩果纍纍,昭示著一方產業脫貧致富的新光芒。
來源:夢想紅河
責編:馬映竹 實習編輯:趙婧汁
聲明: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紅河日報(hhrb_hh)!
爆料、廣告熱線:0873—3055081 13808772119
原標題:《「幹梁子」變身「花果山」!紅河縣用這把鑰匙開啟百姓致富門》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