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連中國」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搬!

2020-12-19 人民網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在我國部分貧困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艱難的生存條件,導致「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為了讓這些地區的群眾擺脫貧困,過上新生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紮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截至2020年已易地扶貧搬遷960多萬貧困人口,同步新建了約3.5萬個安置社區,一攬子解決了搬遷群眾的吃、住、行、就醫、就學等方面的問題。

易地扶貧搬遷難不難?當然難!難在哪兒?難在選址,難在動遷,難在建設,難在群眾不舍故土,難在穩定群眾未來生活。只有解答了這一道又一道的難題,讓群眾擺脫貧困致富奔小康,易地扶貧搬遷的目的才算達到。

「幫扶幹部說的都做到了」

今年56歲的蔣興龍,是貴州省貴陽市開陽縣高寨鄉高寨村村民,現居住在開陽縣蔣家寨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搬遷前,蔣興龍一家7口居住在距開陽縣城80多公裡的邊遠山村,世代務農,收入微薄,老房子年久失修,搖搖欲墜。

2017年,村兩委及幫扶幹部為蔣興龍家申報了易地扶貧搬遷。「房子雖然破舊,但畢竟是我的家。」起初,老蔣捨不得離開,也有些擔心,「搬過去容易,到了新地方能掙到錢麼?」

了解到老蔣的擔心,村兩委及駐村幹部多次登門介紹政策。漸漸地,老蔣也覺得,搬遷可能是改變全家命運的一次機會。

2018年5月,老蔣一家從山村搬到縣城。住進貴陽市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小區後,老蔣在小區裡創業開店賣酸湯豆腐,得到了縣人社局提供的10萬元額度創業貼息貸款、商促局提供的每月700元電商平臺補助,以及每年6000元的長租補貼。這一雙雙「手」扶著老蔣在新家慢慢站穩了腳跟。

老蔣說,「我特別感謝那些一次次登門給我講解政策的幫扶幹部,他們說的都做到了,我過上了以前想不到的好日子。」

「我的謝意靠嘴說不夠」

圖為張麗梅拿著自己手寫的感謝信。人民網 李發興 攝

張麗梅家所在的雲南省宣威市羊場鎮普瓦村,村民2500多人,曾經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56戶451人,其中就包括張麗梅家。

2008年,張麗梅的丈夫患上了比較嚴重的頸椎病;2016年,女兒中考考體育時突然昏厥,送到醫院檢查確診為心臟病,得動手術。了解到張麗梅家的情況,2016年村裡將其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昆明理工大學的幫扶幹部和駐村隊員時不時到家裡,幫著張麗梅申請補助、解決困難。2018年一家人搬到羊場鎮附近的新房,在當地黨委政府和幫扶幹部的共同幫助下,她家的日子開始從谷底慢慢往上爬。

女兒高考成績不太理想,填報志願讓張麗梅犯了愁。「我一點都不懂啊!」張麗梅試著撥通幫扶幹部——昆明理工大學學生社區黨總支書記吳歷勇的電話,希望他能幫忙出出主意。吳歷勇認真地分析了孩子的情況,建議報考師範專科,「她的分數能達到,也能積累工作技能。」聽完建議,張麗梅和女兒都覺得很合適。

類似的小事數不勝數。現在,家裡日子越過越好,幫扶幹部和駐村隊員在張麗梅心裡的分量也越來越重。為了表達自己的感謝,文化水平不高的張麗梅靠著用微信語音轉文字再抄寫的方式,反反覆覆抄了4遍,寫出了一封500字的感謝信。拿著手寫的信,張麗梅說,「我的謝意靠嘴說不夠。」

「人人有事做、戶戶能增收」

易地搬遷扶貧,不僅要讓搬遷群眾搬得出,還要留得下、能致富,真正融入新的生活環境。

麻陽是湖南省深度貧困縣,是全國5個單一苗族自治縣之一,總人口41萬,苗族佔80.2%。麻陽縣文昌閣雷司坪,賀春香家以前定居在這裡。老房子年久失修,成了危房。2015年從浙江紹興辭職返鄉的賀春香,只能帶著兩個女兒在外租房。不久後,賀春香的幫扶人帶來好消息:村裡有易地扶貧搬遷的名額,她家符合條件,可以申請。

整潔的小區環境、一應俱全的生活設施、幼兒園、小學、四點半小課堂……賀春香現在住的龍華社區,和城裡的小區沒什麼兩樣。賀春香帶著兩個女兒住進75平米的新樓房,走路十分鐘就能到達上班的長壽產業園。2000多元的月工資,讓她的生活輕鬆不少。

社區黨支部書記段少瑞介紹說,現在搬遷來的3742名貧困戶均已有了掙錢的抓手,社區實現了「人人有事做、戶戶能增收」。

四點半課堂上,志願者為搬遷戶的孩子輔導作業。雷國媛 攝

據了解,麻陽縣先後引進了湖南政鑫、麻陽茜果、深圳深源等購銷一體化電商和勞動密集型企業32家,重點加工製衣和經營冰糖橙等特色水果,已吸納3800餘名搬遷戶就業,每人日均勞務收入120元左右。

「『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是很多地區人民群眾脫貧難的根本原因所在。易地扶貧搬遷在脫貧之路中,風險高、難度大、過程艱辛,但再硬的骨頭也嚼得碎,克服了困難,群眾脫了貧,幹群關係更緊密了,群眾路線走得更實了。」一位脫貧工作一線的幹部這樣說。

在這些故事背後,「嚼碎」這塊「硬骨頭」靠的是國家6000億元專項資金的投入,是3.5萬個集中安置區的建設和266萬餘套安置住房的修建,是6100多所中小學和幼兒園、1.2萬多所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修建和改擴建,是無數基層工作者的努力與群眾的理解和奮鬥。

如今,「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全部喬遷新居。搬出大山,當地群眾的日子有了好開頭;脫貧奔康,他們仍在為創造更幸福的生活繼續努力。(白真智 程浩 匡瀅 何萌 李芳森)

相關焦點

  • 農村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背後的意義
    在農村,有句俗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這背後藏著哪些玄機。在當今科技日益發達的時代,關於水中含有的各種微量元素與礦物質的研究已經證明不同地方的水含有的元素不同。而古代人是怎樣知道水土的秘密呢。其實古人的智慧是現代人不能理解的。古人代代相傳的很多俗語,其實是濃縮的精華,其中的道理類似當代的公式。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你的性格,真的會被地形影響?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你的性格,真的會被地形影響?DOI: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0-0930-x封面:Chaaya Prabhat「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長和居住的地方往往會在人的性格特質上留下別樣的印記。例如,人們可能會覺得,山地居民會比平原上的更加「民風彪悍」。
  • 「抗疫先鋒」周子翔:守好一方水土才能護好一方人
    「嫂子身體不好,雖然他每天都抽時間給家裡打電話,但不能陪在她身邊,而是一直和我們堅守崗位。」民警李進行告訴記者。隨著境外疫情擴散蔓延,邊境管控壓力增大,民警都是「五加二,白加黑」連軸轉。執勤民警。「對不起,孩子可能保不住了。」
  • 「我們的黃河」第十八集:產業興旺百姓富 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
    宜川縣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過程中,在黃河岸邊因地制宜發展花椒和蘋果產業,讓昔日的荒山禿嶺滿目生機,徹底告別了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冬日的流灣頭村已經進入農閒季節,舌頭嶺上原本紅彤彤的花椒林也變得蕭瑟,可它為大家生活所帶來的變化卻讓這個冬天都暖意洋洋。
  • 水土一方人,煨制一鍋湯——修文熊記範盆堰老鴨湯
    中國擁有眾多的人口,也擁有世界上最豐富多元的自然景觀,高原、山林、湖泊,這種地理和氣候的跨度有助於物種的形成和保存,人們採集、撿拾、挖掘、飼養,捕撈,穿越四季,收穫著自然的味道。食在中國,味在四川,位於四川的眉山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主要有東坡文化,長壽文化,水文化,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些文化,這一方水土自然造就了眉山的飲食特色。
  • 問「鼎」南越,養一方人
    天湖山,是因為山上有許多的湖與泊在山頂上,再有優質的空氣,天空與湖面相互倒影,兩者緊密地連在一起。人們紛紛稱為天湖山,這是有歷史考證的,經受得起推敲的。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這裡從此之後,後一直有人在此地居住,從未斷絕過,香火鼎盛,世代相傳。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也不斷地去探索自己祖宗來源,尋根問祖,不斷地去了解這充滿神話般的故事,不斷地去尋找答案。
  • 「尋」竹蜻蜓飛舞的童年時光
    「尋」竹蜻蜓飛舞的童年時光 2020-12-09 09: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滎經寶峰彝族鄉杏家村:通新路 搬新房 買新車 我們心裡暖洋洋
    「剛嫁過來那會兒日子真是不好過,這裡受制於自然條件制約,農業收入非常有限。再加上山高路陡,交通也不方便。我們一家還算勤勞努力,卻也一直難以擺脫貧困。」隨著滎經脫貧攻堅戰的深入推進,脫貧致富的希望像春風一樣拂進這個偏僻的小山村,也讓曲目金子一家重新燃起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 來中國只有被欺負的份了!
    咱們中國有句古話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其實一方水土不止是養一方人,也養一方動物。同樣的動物因為生活的地方不一樣,體型大小、發育情況乃至智力、行為模式等都會有很大差異。同樣的動物因為生活的地方不一樣,體型大小、發育情況乃至智力、行為模式等都會有很大差異。如果非要瘸子裡面挑將軍的話,日本最大的食肉目動物應該就是北海道棕熊了。
  • 李時珍來告訴你,這「水土」都是中藥材
    作者:學思知行(一組李時珍雕塑)在中國這個古老的土地上,先民們通過幾千年來的勞動和生活經驗的積累,口口相傳,產生了許多民間的俗語。這些民間的俗語既有為人處世的,也有生產生活的,可謂包羅萬象、形形色色。尤其是為了防止疾病的侵襲,偉大的中國人民在缺醫少藥的古代,產生了中醫這一門醫學,在服務中國人民的健康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作為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免不了生命,同時,也離不開水和土這兩樣東西。水是生命之源,土能提供給人類的生存所需,但這兩樣在我們的生活中卻是司空見慣的東西。
  • 上古中國人的地域歧視、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按上古先民的觀念,東方人面容姣好,長得好看;西方人高鼻、深目、多毛(嚴重懷疑上古時期就有歐洲人到過中國);南方人最大上翹;北方人臉大脖子短;中原人長的端莊周正。說完長相,張華先生又說到了飲食。
  • 貓頭鷹一笑就發生不好的事?科學家給出解釋,原來真不是迷信
    貓頭鷹一笑就發生不好的事?科學家給出解釋,原來真不是迷信貓頭鷹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動物,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的作息時間跟其它動物有著很大的差別,一般的動物都是夜伏晝出,可是這種動物確實晝伏夜出。而且在農村地區,它並沒有得到人們的喜愛,這是由於不少人都覺得貓頭鷹一笑就會發生不好的事情,科學家對此作出了解釋,原來真不是迷信,下面就帶大家來看一看吧。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十萬群眾出深山
    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易地扶貧搬遷模式,解決了「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難題。新房子新奔頭35歲的張菊東家在會澤縣火紅鄉格枝村老鷹巖小組,村莊三面臨崖,地勢陡峭,土地極為稀少,祖輩幾代人一直居住於此。由於山高坡陡、環境惡劣,居住此處出行、用水、上學、看病等無一不難,村民們靠天吃飯,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張菊東的丈夫郭永祥5年前在廣東打工患病留下後遺症,現在腰頸都處於僵硬狀態,無法從事重體力勞作。患病後,張菊東就極少出門,與丈夫相依為命,靠低保、殘疾補助維持生計。
  • 一方水土:有趣的用雞籠捕捉稻花魚
    這裡的稻花魚,其實是養在稻田裡的鯉魚。是一個稻魚共生、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生態種養系統,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智慧。魚在稻田中既可以吃害蟲雜草,還可以吃到飄香的稻花花粉,既讓自己肥美,又促進種稻人少用或不用化肥農藥。大爺用五齒鐵耙勾起雞籠,把它放到水中。在我國,四川、廣西、廣東等地區,都有稻田養魚,也有用雞籠抓魚的。
  • 「我的扶貧故事」住進新家 遍地花開丨冊亨縣雙江鎮壩納村駐村幹部...
    走訪農戶,了解基本情況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自開展易地扶貧搬遷以來,我村共6個村民小組,有3個村民小組都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地方生活著,生產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所以被列為整組搬遷,整組搬遷是大事,畢竟要搬離很多人一輩子都生活的地方
  • 「我的脫貧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 脫貧不忘感黨恩丨安龍縣招堤街道...
    2019年春節剛過,政府為了讓我們過上好日子,徹底擺脫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困境,我們整寨搬遷到縣城,自從搬上來後,小孩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走六七公裡到村小學上學,還能在更好的學校上學,看病也更方便了。在安龍縣雙龍安置點,王發芬家新居住環境現如今,脫貧了,搬遷後,我把養的本地小黃牛賣了,不僅還了貸款,還賺了2萬塊左右,此外城鎮低保、保潔員、「繡娘」各種收入每個月有3000多塊錢,收入也穩定了。
  • 「隴上這碗面」民樂羊胡花熗旗花面
    【隴上這碗面】民樂羊胡花熗旗花面劉俊忠羊胡花熗面旗羊胡花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張掖民樂的羊胡花熗面旗,一樣吸引著八方來客,值得娓娓道來。羊胡花熗面旗源自民樂民間。人們發現生長的一種野生植物羊胡花,用它在飯裡面做點綴則是一種非常香的輔料,然後羊胡花熗面旗便隨之產生。「羊胡花」,由於它細長的莖葉長得像羊須而得名。它的花瓣極小,湊近亦聞不到什麼香味。
  • 故事盧華忠一家「搬出來」的好日子 ▏貴陽日報傳媒集團「脫貧攻堅...
    為破解「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難題,必須搬出來。盧華忠和妻子羅蘭妹是生活在達基組的一戶苗族同胞。2017年春節期間,盧華忠一家和22戶村民一道整體搬遷到了代化鎮康順社區搬遷房裡,成為搬遷小區的第一批居民,開始了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