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在我國部分貧困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艱難的生存條件,導致「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為了讓這些地區的群眾擺脫貧困,過上新生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紮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截至2020年已易地扶貧搬遷960多萬貧困人口,同步新建了約3.5萬個安置社區,一攬子解決了搬遷群眾的吃、住、行、就醫、就學等方面的問題。
易地扶貧搬遷難不難?當然難!難在哪兒?難在選址,難在動遷,難在建設,難在群眾不舍故土,難在穩定群眾未來生活。只有解答了這一道又一道的難題,讓群眾擺脫貧困致富奔小康,易地扶貧搬遷的目的才算達到。
「幫扶幹部說的都做到了」
今年56歲的蔣興龍,是貴州省貴陽市開陽縣高寨鄉高寨村村民,現居住在開陽縣蔣家寨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搬遷前,蔣興龍一家7口居住在距開陽縣城80多公裡的邊遠山村,世代務農,收入微薄,老房子年久失修,搖搖欲墜。
2017年,村兩委及幫扶幹部為蔣興龍家申報了易地扶貧搬遷。「房子雖然破舊,但畢竟是我的家。」起初,老蔣捨不得離開,也有些擔心,「搬過去容易,到了新地方能掙到錢麼?」
了解到老蔣的擔心,村兩委及駐村幹部多次登門介紹政策。漸漸地,老蔣也覺得,搬遷可能是改變全家命運的一次機會。
2018年5月,老蔣一家從山村搬到縣城。住進貴陽市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小區後,老蔣在小區裡創業開店賣酸湯豆腐,得到了縣人社局提供的10萬元額度創業貼息貸款、商促局提供的每月700元電商平臺補助,以及每年6000元的長租補貼。這一雙雙「手」扶著老蔣在新家慢慢站穩了腳跟。
老蔣說,「我特別感謝那些一次次登門給我講解政策的幫扶幹部,他們說的都做到了,我過上了以前想不到的好日子。」
「我的謝意靠嘴說不夠」
圖為張麗梅拿著自己手寫的感謝信。人民網 李發興 攝
張麗梅家所在的雲南省宣威市羊場鎮普瓦村,村民2500多人,曾經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56戶451人,其中就包括張麗梅家。
2008年,張麗梅的丈夫患上了比較嚴重的頸椎病;2016年,女兒中考考體育時突然昏厥,送到醫院檢查確診為心臟病,得動手術。了解到張麗梅家的情況,2016年村裡將其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昆明理工大學的幫扶幹部和駐村隊員時不時到家裡,幫著張麗梅申請補助、解決困難。2018年一家人搬到羊場鎮附近的新房,在當地黨委政府和幫扶幹部的共同幫助下,她家的日子開始從谷底慢慢往上爬。
女兒高考成績不太理想,填報志願讓張麗梅犯了愁。「我一點都不懂啊!」張麗梅試著撥通幫扶幹部——昆明理工大學學生社區黨總支書記吳歷勇的電話,希望他能幫忙出出主意。吳歷勇認真地分析了孩子的情況,建議報考師範專科,「她的分數能達到,也能積累工作技能。」聽完建議,張麗梅和女兒都覺得很合適。
類似的小事數不勝數。現在,家裡日子越過越好,幫扶幹部和駐村隊員在張麗梅心裡的分量也越來越重。為了表達自己的感謝,文化水平不高的張麗梅靠著用微信語音轉文字再抄寫的方式,反反覆覆抄了4遍,寫出了一封500字的感謝信。拿著手寫的信,張麗梅說,「我的謝意靠嘴說不夠。」
「人人有事做、戶戶能增收」
易地搬遷扶貧,不僅要讓搬遷群眾搬得出,還要留得下、能致富,真正融入新的生活環境。
麻陽是湖南省深度貧困縣,是全國5個單一苗族自治縣之一,總人口41萬,苗族佔80.2%。麻陽縣文昌閣雷司坪,賀春香家以前定居在這裡。老房子年久失修,成了危房。2015年從浙江紹興辭職返鄉的賀春香,只能帶著兩個女兒在外租房。不久後,賀春香的幫扶人帶來好消息:村裡有易地扶貧搬遷的名額,她家符合條件,可以申請。
整潔的小區環境、一應俱全的生活設施、幼兒園、小學、四點半小課堂……賀春香現在住的龍華社區,和城裡的小區沒什麼兩樣。賀春香帶著兩個女兒住進75平米的新樓房,走路十分鐘就能到達上班的長壽產業園。2000多元的月工資,讓她的生活輕鬆不少。
社區黨支部書記段少瑞介紹說,現在搬遷來的3742名貧困戶均已有了掙錢的抓手,社區實現了「人人有事做、戶戶能增收」。
四點半課堂上,志願者為搬遷戶的孩子輔導作業。雷國媛 攝
據了解,麻陽縣先後引進了湖南政鑫、麻陽茜果、深圳深源等購銷一體化電商和勞動密集型企業32家,重點加工製衣和經營冰糖橙等特色水果,已吸納3800餘名搬遷戶就業,每人日均勞務收入120元左右。
「『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是很多地區人民群眾脫貧難的根本原因所在。易地扶貧搬遷在脫貧之路中,風險高、難度大、過程艱辛,但再硬的骨頭也嚼得碎,克服了困難,群眾脫了貧,幹群關係更緊密了,群眾路線走得更實了。」一位脫貧工作一線的幹部這樣說。
在這些故事背後,「嚼碎」這塊「硬骨頭」靠的是國家6000億元專項資金的投入,是3.5萬個集中安置區的建設和266萬餘套安置住房的修建,是6100多所中小學和幼兒園、1.2萬多所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修建和改擴建,是無數基層工作者的努力與群眾的理解和奮鬥。
如今,「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全部喬遷新居。搬出大山,當地群眾的日子有了好開頭;脫貧奔康,他們仍在為創造更幸福的生活繼續努力。(白真智 程浩 匡瀅 何萌 李芳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