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小文
自科幻電影《哥斯拉》被搬上螢屏之後,人們就對這種長得既像鱷魚又像恐龍的生物充滿了好奇,不少人都以為哥斯拉是以已經滅絕的史前生物為原型的,而實際上,哥斯拉的原型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生物,並且它們至今還沒有滅絕。
說到哥斯拉這種生物就不得不提到它的靈感來源了,在1954年發生的「第五福龍丸事件」中,日本一艘遠洋鮪魚船在途徑太平洋時由於受到核輻射的影響,船上的船員都無一例外地身亡了。
當時美國正在比基尼島環礁上進行氫彈的試爆實驗,沒想到,美國核武器的研究人員卻錯誤估計了氫彈的爆炸威力,導致大量具有高能輻射的灰塵被排放到了大氣當中。
當時,除了比基尼島上的居民受到了核輻射的嚴重影響外,一艘日本漁船也不幸被捲入其中。
而受到這件事的啟發,日本的電影導演田中友幸決定拍攝一部能夠映射人們反對核武器思潮的電影,於是,一種以輻射為食並且具備超強破壞力的生物——哥斯拉,便誕生了。
在已經滅絕了的史前生物當中,確實有一種恐龍名為哥斯拉龍,但它的外貌卻和電影中的哥斯拉相差甚遠,哥斯拉龍是腔骨龍超科恐龍的一屬,它的化石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奎伊縣的銅峽谷地層中。
根據考古學家的推算,哥斯拉龍生活於距今2億2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晚期,這種恐龍身長5.5米,體重約200公斤,也是當時體型較大的肉食動物之一。
而電影中哥斯拉真正的原型既不是恐龍也不是鱷魚,而是一種生活在科隆群島的鬣蜥目物種,科學家稱它為黑鬣蜥。
與電影中的形象完全相反,黑鬣蜥不僅身材矮小,它們體長在0.75米左右,體重有1.55千克,而雌性的黑鬣蜥則更小。
當然,黑鬣蜥不能以核能為食,它們也不屬於肉食動物,而是一種經常在淺海灘上活動的以素食為生的膽小生物,哪怕是一點點的小水花,黑鬣蜥都會被嚇得逃入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