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性是社會生存以及進行創造性活動必需的心理品質,生存教育的根本就在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重點是日常生活的自我動手能力,獨立性的培養必須從娃娃抓起。
最近網上有個話題引起人們的熱議,就是該不該從小就對孩子進行獨立性教育。有些父母心疼孩子,不願意孩子過早地進行獨立教育,總覺得孩子還小,應該寵著 。長此以往就容易造成孩子過度依賴父母,不利於孩子獨立性的培養。
不久前,一位網友跟我們分享了一段自家寶寶的爆笑視頻。視頻中的寶寶的行為,引的家人們哭笑不得。
一天,家裡決定包餃子吃,爸爸媽媽準備好餡料,拿出準備好的麵團,開始著手準備。這時候,三歲的寶寶走過來看著父母嫻熟的操作,看了一會兒,仿佛明白了什麼,走到桌前就開始學爸爸媽媽步驟,爸爸媽媽對此感到驚訝,同時又很期待寶寶接下來的表現。
只見寶寶拿起一塊麵團,用小手不停地拍打麵團,把麵團拍扁,拍的同時還不忘沾點麵粉,由於過於興奮,還把麵粉弄得滿臉都是,看到這一幕,爸爸媽媽都很驚訝,他們沒想到寶寶能都學得這麼細緻,還很嫻熟的樣子。
不過接下來的操作取屬實讓人哭笑不得,寶寶拿著拍好的麵皮沒有選擇去填餡料,而是抓起一把麵粉塞進麵皮裡,把麵皮緊緊地攥成一個團,這樣一個餃子就做好了。
寶寶的這一行為在很多父母看來是調皮搗蛋、不聽話的表現,在這個時候很多父母會選擇制止孩子這一行為,而視頻中的父母沒有選擇制止孩子的行為,而是認真觀察孩子的每一步,不時地還給與指導。
1-3歲是寶寶成長的重要時期,許多習慣、品性都是在這個階段養成、形成的。在這個時期,寶寶會對這個世界的事物充滿好奇,會去探索他所感興趣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會培養寶寶獨立自主的能力。作為家長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和引導,那該怎樣做才能幫助寶寶培養獨立性呢?
培養寶寶獨立性的做法
1、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的獨立性都是在實踐中培養的,孩子到了2-3歲就有了自己幹的意識,作為家長就可以順勢培養孩子日常生活獨立自主的能力,比如,在家長的幫助下學會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如廁等等。
2、培養孩子初步思考的能力
培養孩子初步思考的能力,簡言之就是多動腦,不僅要讓孩子獨立去做,還要獨立去想、去思考。不要一味地去給孩子灌輸知識,要讓孩子學會自己去獲取,自己主動去得到的才更能銘記於心。
3、鼓勵孩子多與別人相處
要讓孩子有機會離開父母,讓他們在與其他人相處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獨立性。可以讓自己的孩子與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給他們獨立的空間,之後多鼓勵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習慣與人獨立相處,也能夠自己獨立處理各種問題,在自我成長過程中培養獨立性。
4、幫助孩子克服困難
在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比如說寶寶會哭鬧,這時候有的家長就會心軟幫助寶寶,其實這樣是不對的,在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多鼓勵寶寶,幫助寶寶樹立自信心,克服困難,而不是完全代勞。
心疼孩子本沒有錯,但家長也要學會放手,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