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放屁呢?只要腸子不停蠕動,屁就不會停止。俗話說「屁大點事兒」,其實「屁事兒」並不小。屁的頻率、味道,都與我們的飲食和疾病息息相關!
下面分享一個病例:
27歲的曉敏(化名)是一名公司白領,最近不管她吃什麼,總是屁特別多,尤其是在電梯裡面,弄得自己非常的尷尬。
最近發現自己除了屁多之外,還經常腹瀉腹痛,但她以為是自己吃的太辣,導致腸胃不適,就沒有在乎。父母發現了曉敏的異常後,馬上讓她去醫院看看,但是曉敏卻覺得不好意思,父母只好強行拉著她去醫院就診!
到了醫院後,醫生簡單的問了一下:「近期吃了什麼東西?比如大蒜或者豆製品?」曉敏回答「沒有」,只是最近吃麻辣燙比較多,由於單位附近沒有什麼快餐店,所以基本上中午都是麻辣燙。
醫生開了腸鏡及CT單子。由於腸鏡需要清腸,所以曉敏當天只做了CT檢查,但沒有發現明顯的異常。
到了第二天7點多,小敏及其小敏的父母就早早的來到了醫院,8點多鐘,小敏進入了腸鏡室,大概20分鐘後被醫生推出來了,醫生只是說一句「大腸裡有東西」,具體什麼性質的東西,需要等待3天後的病理化驗結果。
醫生的一句「性質待定」,讓曉敏一家人開始有點緊張了,這一天一家人都沒有怎麼吃東西,總感覺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第3天早上病理結果終於出來了,醫生悄悄告訴曉敏的父母,報告顯示:腺癌Ⅲ期。父親當時就癱在地上。這個結果也讓醫生非常震驚:這麼年輕就腸癌,再拖就晚了!好在曉敏的腸癌雖然屬於進展期,但還可以手術治療。
曉敏哭著問醫生:我只是最近屁多一點,怎麼會是腸癌呢?醫生解釋:在良好飲食習慣下,食物經過消化和吸收,通過小腸進入大腸後,蛋白質和脂肪殘餘是少量的,這些少量殘餘在腸道菌群的作用下還可繼續合成人體必需的物質。但是,如果動物性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量增加太多,超出了小腸消化吸收的能力,進入大腸的就不再是少量殘餘了。在大腸這個「發酵罐」中,過多的營養物質會導致菌群失調,並將那些富餘的營養大量合成胺類物質,胺即致癌物。長期刺激,會增加腸道腺瘤性息肉的發生率;而腺瘤長大,就是腸癌!
通過這個病例,只想告訴大家:屁味道的改變,與我們健康息息相關。
屁的味道
1、腸癌、消化道出血——腥臭味
腥臭味的屁可能提示消化道出血,這些血液積滯在胃腸道中,胃酸及腸道細菌把血液分解,有時候排出的糞便會像柏油般。此外,腸道有惡性腫瘤時,因為癌組織糜爛、剝落、出血,再加上細菌的分解發酵作用,放出的屁也會帶有腥臭味。
如果屁突然出現了特別的臭味,而且持續2-4周,就需要高度警惕,可能預示著腸癌、腸道糜爛、腸壞死等,最好趕緊去醫院檢查大便。
2、腸炎——奇臭無比的屁
如果你的屁突然奇臭無比,但是最近沒有進食大蒜、洋蔥、韭菜等含有刺激性氣味的食物,也沒有攝入過多的肉食,就要小心了!因為此類現象可能是一些腸道炎症或者胃腸功能障礙而引起的。
3、飲食問題——臭雞蛋屁
一般,吃得較油膩或者吃的肉類比較多,容易出現臭雞蛋味的屁。這是因為腸道發酵蛋白質、脂肪等動物性食品以後會產生吲哚和硫化氫,它們不僅有惡臭氣味,而且是有毒的。這些氣體可以腐蝕腸壁,造成腸屏障功能下降,通透性增加,使腸道內的有毒物質進入血液,從而危害人體健康。
遇到這種情況,你就需要大幅度地減少動物性食品的攝入量,增加五穀雜糧和蔬菜的的攝入。當進入結腸的五穀雜糧、蔬菜和肉食的比例合理時,腸道菌的發酵活動就不會產生有毒的氣體了。
此外,大蔥、洋蔥、韭菜這些東西味本來就很厲害,再加上它們不是非常好消化,經過細菌一加工,就會讓你放的屁又多又臭。
屁的多少
屁量多少的改變,與我們的飲食和消化功能也息息相關。
01
屁為什麼會變多?
1. 服用抗生素類的藥物
因為抗生素類藥物的作用是殺死腸道內的細菌,好細菌和壞細菌都殺,容易導致腸道菌群的平衡紊亂,導致多餘氣體的產生,甚至出現腸道積氣。
2. 消化系統疾病
胃炎、胃潰瘍、慢性膽囊炎、慢性胰腺炎等患者以及消化酶分泌減少的老年人消化能力弱,一下子吃多了,食物消化不充分,進入大腸後會產生較多氣體。此外,便秘患者的大便滯留腸道,被細菌過度分解也會產氣增多。
3. 吃了容易產氣的食物
腸道裡的細菌特別喜歡含有多聚糖化合物的食物,有些食物糖分多,又不好消化,細菌最喜歡抓住它們不放,強行產屁。比如,白蘿蔔、紅薯、土豆、山藥、芋頭、豆製品、麥麩、燕麥等。玉米等含有澱粉的食物在大腸被消化分解時大多會產氣,但大米不會產氣,是唯一的例外。
當然,屁變多也和我們吃飯太快、吞入太多空氣,或者喝了帶氣的飲料和酒類等有關。
02
屁為什麼會變少?
腸胃蠕動慢
比如胃腸輕癱患者,胃腸的蠕動會減少,表現為肚子氣體聚積發脹,放屁減少,甚至有氣體向上從口排出。
千萬別憋屁
屁是我們人體產生的廢氣,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質,所以長期憋著「廢氣」不放,可對我們的身體沒什麼好處。憋著的屁,會被腸道黏膜重複吸收,長期如此會導致胸悶、腹脹等症狀,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加重肝臟這類解毒器官的負擔。此外,經常憋屁會使機體形成慢性中毒,產生精神不振、消化不良、頭暈目眩和臉色蠟黃等症狀。
目前我國腸癌患者人數逐年上升,每年超過37萬新發病例,死亡病例超過19萬,也就是說大約每3分鐘就有一人死於腸癌。
我國大腸癌的平均發病年齡在五十歲左右,並有提前趨勢。因此,預防腸癌,至關重要!
減少脂肪類食物的攝入(包括動物油和植物油),以及魚、禽、瘦肉、低脂奶製品代替動物油過多的肉食,以煮、蒸食物代替油炸食品。增加綠色葉類和根類蔬菜、水果的攝入。多吃澱粉和纖維多的食物。保持適當的體重。每天的食鹽攝入低於5克。多吃新鮮食物,少吃醃燻食物,不吃發黴食品。少喝酒精飲料。再次提醒:如果出現便血、肛門疼痛、腫物脫出、便秘等高危症狀,尤其是35歲以上人群,請務必重視早期篩查,儘快到醫院做個檢查!
來源:荊州疾控、口腔視界
【來源:健康湖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