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了?嗑一杯咖啡
這早就成了現代人給自己加精神頭的標配。
烘焙過的咖啡豆,不遺餘力地在水中揮灑咖啡因分子,等著給疲乏的神經細胞打上一針興奮劑。
但對於還沒愛上咖啡的古代人民而言,什麼才是行之有效的提神醒腦方式呢?
古人很聰明,提神全方位……
首先,在觸覺上:
古代讀書狠人懸梁刺股的故事,早已人盡皆佩服。這種方式雖說有效果,但太費大腿,還容易形成禿頭。用劇痛刺激自己,趕走睏倦,只是少數好漢的勇氣甄選,難度係數過大。
在古代,還有一些簡單易操作的方式,比如按摩、針灸。
古人認為,揉壓百會穴、神庭穴等穴位,可以達到提神醒腦的作用。而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還將「梳頭」納入趕走睏倦的妙招之一。它的原理和按摩類似,即,用梳子齒來刺激頭部穴位。
其次,在味覺上:
古代雖沒有咖啡,但有一樣東西可少不了,那就是茶。泛著微苦的茶水下肚,整個人都清爽起來。
雖然古人未必知道,茶葉中的茶多酚與咖啡鹼,跟咖啡因的功效一樣,都能刺激神經細胞。但是古人對茶提神醒腦的作用,應該早有體會。
唐代詩人皎然在《飲茶歌送鄭容》中寫道:
「賞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蕩憂慄。」
他甚至感覺,茶還有祛病的功效。
除了觸覺和味覺,在嗅覺上,古人也是做足文章:
古代的文人墨客,尤其愛用薰香趕走睏倦。陸遊在《晨起》中寫:「老夫起燒香,童子行汲井。」 一大早起來,還沒來得及洗臉,先把香點燃,在薰香的氛圍中,振奮朦朧的心神。
宋朝詩人連文鳳在《燒香》中寫:「清芬醒耳目,餘氣入文章。」淡淡清香,沁人心脾,下筆寫文章,也就如沐春風了。
另外,吸鼻煙粉也是備受古人追捧的提神方式。明代隆慶年間,鼻煙這個舶來品傳入中國。這種由菸草和麝香等一些特殊的藥材,發酵而做成鼻煙,很是提神醒腦,一度深受古人喜歡……
關於睏倦,流傳很廣的說法是:
春困,夏倦,秋乏,冬眠 ,四季如夢。
從古至今,人們都在跟「困」打著擂臺,多虧了各種提神醒腦的工具,我們雖偶爾失手,但常常打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