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開幕影片《戀曲1980》在三亞舉辦首映與媒體見面會。
影片由梅峰執導,李現、春夏主演,這是本片繼入圍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Premiere 2020展映單元、塔林黑夜國際電影節後再次入圍國際電影節,也是首次在中國內地舉辦的電影節進行展映。
見面會上,導演梅峰與製片等主創團隊出席現場,講述了影片的拍攝情況與幕後故事。
戀曲《1980 》改編自於曉丹的小說《1980的情人》。導演梅峰表示影片拍攝靈感就來源於原著。多年前自己看到小說就一直放在心裡,現在已經到了成熟的時機,就想藉機搬上大熒幕。
在影視化的改編處理上,他表示由於原著作者是女性並且又以梁正文的男性角度進行敘述,因此改編過程是具有挑戰性的。改編中他主要對原著進行簡化,會比較忠實於小說的內容,作為導演不會有太多的個人發揮。「首要任務是表現原著時代精神。如何通過眼下環境提供的條件對80年代年代感進行主觀視覺的捕捉、呈現與還原,使作品符合觀眾對於80年代期待。」選擇用4:3的比例進行熒幕呈現,也是希望在視覺可見的形式上儘可能靠近80年代。
但梅峰認為「但我不是一個懷舊的人。」 他並不想追溯過去,而是希望這部影片中表達的年代精神能和今天年輕觀眾產生交流。包括在演員的選擇上,除了考慮保證演員身上是否具有古典美,希望演員之間產生化學反應,也會考慮到是否能讓觀眾接受,讓觀眾感到「現代感」。
電影講述了在改革開放之初,面對巨大的時代推動、社會變革浪潮的洗禮,一群青年大學生純潔又熱烈的愛情故事。導演梅峰表示,在今天回過頭來拍攝30年前的故事,也是為了與當下找到感情共鳴。「其實年輕人的感情、戀愛,在時代間沒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很多觀眾在看電影中的愛情故事時也會融入很多個人的情感體驗。
談及80年代與當下愛情觀,他認為惟一的區別,是80年代的人們有很多時間去處理、面對自己,那種愛是「密實」的,而現在年輕人的狀態是分散的導致現代人的愛情也是鬆散的。「現在的人一個小時不看手機就會心慌,在80年代(你)在圖書館待一天都不會覺得有什麼。」
更多一手新聞,歡迎下載鳳凰新聞客戶端訂閱Ifeng電影。想看深度報導,請微信搜索「Ifeng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