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年,搬家10次,德川親藩:求放過

2020-11-23 解讀歷史迷霧

摘要:132年,搬家10次,德川親藩:求放過

自從日本進入江戶時代後,雖然不至於立刻進入四海昇平的狀態,但也無大的戰事。為了避免武士挑起事端,幕府一邊給予武士超規格待遇,一邊又對武士嚴加管束。為了加強控制,德川幕府將親人安插於各藩之間,進行有效監督及威懾,這就造成了德川親藩中,有一家族一直處於搬遷狀態,堪稱近乎時代的搬家大名。

結城秀康是德川家康的兒子,他不受家康喜愛,很早就被送給豐臣秀吉當養子,秀吉後來又將他轉送給結城家。進入結城家後,結城秀康在34歲就病死,由他的第五個兒子直基繼承家業,並在1624年受封越前國勝山藩3萬石,接著在1626年恢復德川的本姓松平。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在當時許多勢力較大的藩,藩主在當地長居久安,像是加賀藩102萬5千石,前田家就從1583年一路住到1871年;仙臺藩62萬石,伊達家從1601年一路住到1871年;福岡藩47萬石,黑田家也是從1600年一路住到1871年,但是像松平直基這種小藩主,就難逃被迫搬家的命運。

1635年,松平直基奉命轉封越前國大野藩,同樣都在越前國,距離也不過10公裡,還加俸到5萬石,自然欣然接受,興高採烈地搬家。1644年,幕府命令又下來了,但這次要轉封到出羽國山形藩,距離竟然超過560公裡,還是天寒地凍的東北,但是看到再次加俸到15萬石的份上,就摸摸鼻子去吧。

冰天雪地的日本東北地區

沒想到才過了四年,轉封命令又來了,這次得搬去播磨國姬路藩,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姬路城,看看路程,媽呀!超過950公裡!而且還沒加俸!松平直基只得再度啟程出發,但不知是否過於勞累,二個月後他就在半路上病逝。

此時,松平直基的長子松平直矩繼任成為家督,但幕府認為姬路是重要的據點,不能交給這麼小的孩子,於是在隔年1649年又把松平直矩轉封到越後國村上藩,距離700公裡,而且連同前面幾趟加起來,相當於本州一圈遊了。

松平直矩的搬家之旅被搬上熒幕

過了十八年後,松平直矩已經長大成人,幕府在1667年體貼地把他又轉封回姬路藩,於是大伙兒打理家當攜家帶口,再度走上700公裡搬家回去姬路城,然後松平直矩就可以在姬路城幸福快樂地過日子了?

1682年,因為被卷進親戚越後國高田藩的繼承糾紛,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把松平直矩轉封到豐後國日田藩,還一口氣減俸到7萬石,這次搬家不但得走上590公裡,而且也是首次來到九州。

又過了四年,幕府傳來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松平直矩加俸回10萬石!壞消息是:不好意思,請你再搬回出羽國山形藩!這次的路程幾乎等於橫穿日本,全程超過1400公裡!

松平直矩的搬家堪稱財政災難

1692年,松平直矩又加俸到15萬石,但又得搬到陸奧國白河藩,這次只要走上170公裡就可以了,而松平直矩也在三年後的1695年以54歲之齡病逝。松平直矩一輩子總共搬了七次家,搬家行走距離超過5000公裡,更讓松平直矩欠了一大筆錢,因為像這種勞師動眾的大搬家,實在是一筆巨大的開銷。

1695年去世的搬家大名松平直矩就此結束人生,但他的子孫同樣沒有停下搬家的腳步。松平直矩死後由次子松平基知繼任家督,基知死後由養子松平明矩繼任,在松平明矩在任期間的1741年,他們又從陸奧國白河藩轉封回播磨國姬路藩,於是再度搬家,這又是一趟將近800公裡的路途。

大名搬家超級麻煩

之後松平明矩在37歲之時升天,家督一職由11歲的長子松平朝矩接任。幕府一看,哎呦!家督這麼小,姬路又是重要據點,不可以委以重任,於是在1749年,松平朝矩又被轉封到上野國前橋藩,大伙兒只好再度搬家,這趟路程大約有600公裡。

前橋藩的據點前橋城緊鄰著利根川,原本是想利用利根川作為守護城池的天險,結果卻是利根川的激流不斷侵蝕前橋城的城郭,到松平朝矩入住的時候,連他睡覺的地方都會淹水,根本就成了危樓,而松平家持續數代人因為不斷搬家的緣故,早已負債纍纍,根本拿不出錢來做修繕,於是松平朝矩就向幕府請求,求放過,讓我們換個地方好嗎?

於是在1767年,松平朝矩被轉封到80公裡遠的武藏國川越藩,松平朝矩則在隔年病逝。就這樣,在1635年到1767年的132年之間,松平家在幕府命令下總共搬了10次家。好在幸運女神垂青,自此以後,他們再也沒搬過家,真是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相關焦點

  • 德川日本的《春秋》學
    王偉的一篇,主要談的是「引進來」的問題,是兩千多年前中國對外來文化的接納、吸收,並希求通過對中外文化的交流研究,揭開《楚辭》等上古文獻中的文化謎團。雖然這些觀點還在探討中,但對我們研究視野的開拓,對推進古代文學與文化的研究,是很有啟發意義的。(劉毓慶) 德川時期的日本文化繁盛,成就斐然,其顯著標誌便是中國儒學在扶桑的廣泛傳播,深入影響。
  • 日本江戶幕府統治下的親藩、譜代和外樣大名有什麼區別?
    日本江戶幕府統治下的領主統稱為「大名」或者「藩」,總體上分為三種:親藩大名、譜代大名、外樣大名。那麼日本江戶幕府統治下的親藩大名、譜代大名、外樣大名之間有什麼區別呢?親藩大名顧名思義就是與江戶幕府的統治家族德川家的同族武士,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宗室。親藩大名中只有「御三家」和「御三卿」被允許使用德川姓,其他親藩大名則只能使用苗字「松平」。
  • 日本簡史:德川家康與他的新封臣
    如果發生衝突的話,他無法完全依靠親藩的忠誠,更不要說依靠譜代大名,所以最好還是維持令人不安的現狀,而不是打破平衡,帶來不確定的未來。德川家康和他的子孫後代逼迫每一位親藩大名、外様大名、譜代大名一生中一半的時間住在都城江戶,另一半時間住在他們的領地(藩)這種「參勤交代」( sankin kotai)制度還有其他目的。通過這種方式,將軍能使每個人處於被監控的狀態。
  • 德川幕府的覆亡
    上述事件無法掩蓋佩裡是一個硬繃繃且毫無幽默感的人,他在1853年7月離開日本前,留下一封措辭嚴厲的信,表示會再回來等待回復,信上說:「敝人為示友好之意,是次只帶同4隻小型戰艦,明春再回江戶時,若有需要,必會帶同更大型的艦隊。」
  • 閱人以修身:德川幕府---德川家康如何掌控藩主間的平衡?
    他把他的親藩大名安插在通往江戶的主幹道上,把他的盟友譜代大名安置在外様大名之間。而且經常把宿敵安插在彼此相鄰的地方,以制約他們。德川幕府的建立者德川家康。  本文摘自《世界大歷史:1571—1689》,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  德川幕府面臨的困難和取得的成功  1603年德川家康成為將軍時,他面對的是一個嚴重分裂的國家。
  • 德川幕府時代,天下太平,但大名們為何不敢反抗幕府?
    摘要:德川幕府時代,天下太平,但大名們為何不敢反抗幕府?德川幕府成立後,為什麼其餘大名不敢反抗幕府?關於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德川家康時期開始說起。慶長8年,在江戶成立幕府後,德川家康開始對在關原之戰中跟隨德川的大名論功行賞,賜予這些大名新的領地。對於參與西軍的大名給予嚴厲處分,包含改易、消封等。關原之戰結束之際,德川家康沒收的知行高達415萬石之多,再加上減知行即削減的知行高,總計高達622萬石。這個數目約相當於全國石高的三分之一。
  • 德川將軍家那點事:續命的御三家,保命的御三卿
    德川家康建立江戶幕府之後,大封功臣。大名們依與德川氏關係遠近,而有親藩大名、譜代大名、外樣大名。後來在幕末叱吒風雲的薩摩藩,就屬外樣大名。雖然祖上受德川家康的恩惠,但幾百年下來,身處邊遠地區的他們,跟幕府將軍的感情,早就其淡如水了。所以,借著攘夷之際倒幕,鬧得也最兇。最親近的親藩大名裡,有三家極為重要。
  • 日本戰國三傑:德川家康;
    長期以來,大名靠他們的精明以及他們的軍隊生存;不能指望他們服服帖帖地聽從不符合他們近期最大利益的所有命令。僅僅是封建效忠誓言,不值得浪費時間、力氣和紙張。歷史上長期變幻莫測的軍事結盟關係使德川家康的任務難上加難,因為他自己就非常善於搞欺詐,是個兩面派。他必須想出一個辦法,遏制住可能的政治勁敵。 德川政府延續了265 年,因此不得不說它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 都是200多石高,豐臣秀吉對領地的控制卻遠不如德川家康,為啥
    要說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石高數量,豐臣秀吉有220萬石,而轉封關東後的德川家康有250萬石,2人的石高數量都是200多萬,差不了多少,為什麼豐臣秀吉對領地的控制不如德川家康呢
  • 此德川御三家之一,卻是幕府宗家的命中剋星!
    德川家康統一全日本後,為鞏固德川氏的政權,按與德川氏的親疏關係,將全日本的大名分為親藩、譜系、外洋等三類。將親藩分封到經濟富庶之地或軍事戰略要地,而在這些親藩中,又以德川家康的九子德川義直(尾張藩),十子德川賴宣(紀伊藩),和十一子德川賴房(水戶藩)最親,此三藩被稱為「御三家」。
  • 德川家康為什麼放過了關原之戰的西軍重要武將島津義弘?
    慶長五年(1600年),以石田三成為首的西軍與德川家康為首的東軍圍繞全日本的統治在關原展開了大戰,這就是「關原之戰」。由於各種原因,關原之戰最終以東軍的大獲全勝而告終。
  • 屬於德川「御三家」之一的水戶藩,為何卻誕生出尊皇的「水戶學」
    公元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成功,這可以說是整個19世紀世界上最成功的改革之一,日本從一個落後的、分封的封建國家一躍成為新晉資本主義列強,這個過程相當順利,在幾年之內,明治政府掃清了幕府殘餘勢力和地方武士勢力,徹底形成了大一統的近代民族國家。
  • 德川四天王之首,酒井忠次
    酒井忠次是德川十六神將之一,甚至是十六神將裡面排位靠前的四大天王之首了。1527年酒井忠次出生於三河,自幼隨父親一起侍奉於三河松平家。那時候的松平家先後兩代家主被殺,分別是松平清康與松平廣忠。松平家又正處於織田信秀(信長父親)和今川義元兩方的圍堵壓迫之下,局面岌岌可危。
  • 火器時代:日本戰國——德川幕府
    1605年-1623年  三代德川家光正一位徵夷大將軍右大將德川秀忠次男1623年-1651年  四代德川家綱正一位徵夷大將軍右大將德川家光長男1651年-1680年  五代德川綱吉正一位徵夷大將軍右大將德川家光四男1680年-1709年  六代德川家宣正一位徵夷大將軍右大將德川家光三男、甲府宰相德川綱重長男,原名綱豐,敘任將軍位後更名為家宣1709
  • 繼承人之爭,為何親藩、外樣大名參與其中?背後原因:爭奪話語權
    摘要:繼承人之爭,為何親藩、外樣大名參與其中?背後原因:爭奪話語權佩裡再次率領艦隊來航時,江戶幕府已經面臨著嚴峻的問題,現任將軍家定身體虛弱還沒有子嗣,只能從親屬中過繼養子。圍繞著誰將過繼承為養子,幕府及有實力的大名分成兩派。
  • 搬家大名:圖書館管理員的逆襲之路,江戶大名「轉封」的波折旅程
    《搬家大名》的故事背景設置在1682年,即德川幕府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時期,姬路藩藩主松平直矩半夜接到通知:將軍下令他調轉領國,在2個月時間內,從關西的播磨地區,跨海搬到位於九州的豐後日田城。兩地之間距離600公裡,涉及數千人員和輜,搬家的任務十分繁重。更慘的是,薪俸也從原來的15萬石削減一半,降到了7萬石。
  • 世紀通簡史:日本的封建統治時期,明治維新,德川幕府(一)
    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德川幕府的封建統治德川幕府統治時期(103—1867年),設在江戶的幕府是全國最高統治機關,國家大權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將軍稱為「徵夷大將軍」,他依靠以老中(有時在老中上面設置大老)為首的幕府官僚進行統治。
  • 德川家康為何不把幕府西遷,而是將統治中心移到江戶?
    德川家康作為日本兩大平原之一,關東平原有不遜於濃尾的經濟。德川家自從受封關東後,便大力發展關東本地,興修農利,整理了欠缺開發的江戶港,關東已經有了和畿內想抗衡的經濟實力,而老基地中東經濟比不上這兩個地區。
  • 日本歷史上最強盛也是最後的武家政治組織:德川幕府
    今天所講的德川幕府(1603年- 1867年)也被稱為江戶幕府,是日本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同時也是日本武家政治臻於完善的時期。1590年,德川家康被豐臣秀吉轉封到關東,開始營建江戶城,也就是現在的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