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外國人講述戰疫中的真實中國

2020-12-24 中國網新聞中心

中國網2月20日訊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一些外籍人士先後離開中國,躲避疫情。但還有許多外國人選擇繼續留下,通過不同方式,記錄這段特殊經歷。

「沒有必要回國」

2月17日,奧地利《薩爾茨堡新聞報》刊載了一篇題為《16歲奧地利少年在中國隔離》文章。文章介紹了一名16歲奧地利少年目前在中國的生活情況。

16歲奧地利少年馬克西米利安·桑特納作為一名交換生在北京上學,桑特納也是在中國唯一一個沒有父母陪伴的奧地利青年。在接受採訪時,桑特納對中國新冠肺炎疫情形勢感到樂觀,認為「還沒有必要回國」。

「中國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很公開。我也會在網上瀏覽奧地利媒體的相關報導,這樣我才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認識。」桑特納說,「由於疫情,我所在的寄宿家庭成員一直呆在家裡。這促使我的中文學得更好了,而且我們之間的關係也愈發融洽。寄宿家庭中的父親是一名專業廚師,他還教我做中國菜。」

「得到了很好治療,就像住在賓館裡」

疫情發生以來,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及時回應海外媒體關切與疫情採訪需求,努力為境外主流媒體創造報導條件。

2月14日,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下,路透社、彭博社、法新社等9家海外媒體記者前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採訪拍攝新冠肺炎患者出院情況,並對出院患者和醫院專家進行採訪。

海外媒體記者在北京佑安醫院對新冠肺炎治癒患者進行採訪。

海外媒體記者採訪北京佑安醫院醫務人員。

採訪結束當天,德國北德意志廣播之聲(RND)刊發題為《在北京隔離:「就像住在賓館裡」》報導。報導援引一名受訪者的話稱,「一開始我有點害怕,但在醫院,我們從一開始就得到了很好治療。我們像是住在賓館裡。」

次日,奧地利新聞報(die Presse)刊發標題為《新冠患者:「就像住在賓館裡」》報導,詳細介紹了北京最先一批康復患者的感染過程及其在醫院治療的相關情況。

同時,路透社(Reuters)、塔斯社(ТАСС)、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法國《回聲報》等境外主流媒體也分別推出《受冠狀病毒感染的北京家庭康復回家》、《新冠肺炎時期生活在北京》、《在北京家人帶一歲孩子痊癒出院》等新聞報導,報導了新冠肺炎確診家庭的治療與出院過程,並聚焦北京市政府為做好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兩手抓」所做的一系列舉措。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我每天都在關注北京市疫情通報信息。北京市政府不但公布最新的確診病例等數據,還會及時公布新發病例活動場所等信息,這讓我覺得在北京生活很安全,」來自辛巴威的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際學生路修遠說,「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意想不到的災難,它影響了這裡(中國)的人,甚至偷走了我們慶祝農曆新年的時間。中國有句古話,『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我在北京挺好的,我也相信一切都會很快好起來。」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際學生為武漢加油、為中國加油。

相關焦點

  • 在華外國人談疫情:我們不害怕 中國政府在認真應對
    (抗擊新型肺炎)在華外國人談疫情:我們不害怕 中國政府在認真應對中新社北京1月30日電 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響,多位在華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外國人近日接受採訪時表示,儘管對疫情感到擔憂,但他們並不感到害怕,因為中國政府在認真採取各項應對措施
  • 講述戰疫故事 致敬戰疫先鋒
    原標題:講述戰疫故事 致敬戰疫先鋒我市舉行「我的戰疫我的城」主題黨課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11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楊麗萍)10日晚,由市委組織部、市委黨校和龍華區委聯合打造的「我的戰疫我的城」主題黨課在市委黨校舉行,講述戰疫故事,致敬戰疫先鋒,激勵全市黨員幹部發揚抗疫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全力投入「雙區」建設。
  • 真實感人!青田本土戰疫電影《一呼百應》暖心上線!
    2020年初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武漢封城  打亂了我們生活的節奏  但也留下許多令人動容的故事  美視眾樂等聯合製作出品的戰疫電影  《一呼百應》  在國內一線視頻平臺  愛奇藝、騰訊視頻聯合首播  與其他聚焦醫務人員的電影不同  《一呼百應》講述武漢因疫情期間
  • 華理「戰疫青年講師團」雲端講述新時代五四精神
    活動現場,華東理工大學啟動「戰疫青年講師團」計劃,包含新冠疫情武漢阻擊戰親歷者、湖北抗疫前線醫護人員子女、科研抗擊疫情中青年教師、社區疫情阻擊戰中志願者在內的12位親身參與中國抗擊疫情的青年師生,將戰「疫」一線的鮮活事跡,請進思政課堂。他們將用生動的故事講述中國自信,為新時代青年成長注入強大動能。
  • 中國文化傳媒集團青年:在戰疫中淬鍊青春丨「文旅青春戰疫」微視頻...
    2020年五四青年節前後,文化和旅遊部直屬機關團委組織開展「文旅青春戰疫·堅定製度自信」系列活動。各基層團組織通過微視頻創作,用鏡頭講述文化和旅遊系統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創作研究、志願服務中的心得體會,用真人、真事和真情實感,講好「文旅青春戰疫」故事,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 外交部就新冠肺炎疫情、在華外國人違反防疫規定等問題答問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記者:近來,中國媒體出現了越來越多關於在華外國人違反防疫規定的報導。但數據表明,在中國宣布暫停持有效中國籤證和居留許可的外國人入境之前,來華的90%都是中國公民。我在採訪中了解到,多數疫情期間來華的外國人都能夠遵守相關防疫規定。外界擔憂中國有關防疫措施越來越過度地針對外國人。中方對入境外國人採取的防控措施會不會給予外國駐華外交人員一定豁免?
  • 愛奇藝聯合出品紀錄片《中國醫生》戰疫版5月13日全網獨播 真實...
    愛奇藝聯合出品紀錄片《中國醫生》戰疫版5月13日全網獨播 真實鏡頭直擊抗疫現場 2020-05-13 10:20:00來源:央廣網
  • 「網紅」紀錄片導演竹內亮: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將真實的中國傳達...
    在中國有極高知名度的「網紅」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發展中的中國有太多可以拍的地方,這些變化中的人物、山川、城市就是紀錄片人最感興趣的。多次來到四川的竹內亮還表示,四川的美景、美食、文化都是紀錄片人的寶礦,他特別希望有機會能好好拍一下熊貓基地的日本飼養員阿部展子。
  • 為什麼越來越多外國人來中國當老師?其實是因為這3 點,很真實
    為什麼越來越多外國人來中國當老師?其實是因為這3 點,很真實 我們不難在生活中發現有很多外國人正在走進我們的生活。在我們還小的時候,我們總覺得外國人在中國工作是一個很遙遠的距離,而且也很難實現。
  • 中國境內的外國人有多少?移民中國的老外,該屬於哪個民族
    時至今日,極速發展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眾多海外人士移民、留學、工作和旅遊的首選國家之一。那麼,各位知道每年平均會有多少外籍人士赴華嗎?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僅在過去的2011年入境中國的外籍人士就已超過2700萬,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年百分之十的速度遞增。
  • 酷我音樂中國青年報《戰疫暖音》:光合積木講述《謝謝你,陌生人》
    在新冠肺炎疫情風暴中,沒有人是孤島,無數的陌生人並肩前行,讓嚴冬的世界變得溫暖。3月13日,酷我音樂與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聯合出品的防疫抗疫特別節目《戰「疫」暖音》第十二集暖心上線,本集延續上一集《謝謝你,陌生人》主題,知名配音團隊光合積木主力成員姜廣濤、寶木中陽、馬斑馬、劉芊含、段藝璇、韓嘯合力傾情講述武漢抗疫攻堅一線眾多陌生人故事,向更多默默無聞的逆行者致敬。瀟瀟雨歇出徵夜,八千路裡雲和月。
  • 華媒:日本地方城市為外國人科普垃圾分類處理
    華媒:日本地方城市為外國人科普垃圾分類處理
  • 大連志願者王官升講述「搬運工」安磊的戰疫時刻
    大連志願者王官升講述「搬運工」安磊的戰疫時刻 民生熱點 │ 2021-01-08 16:33來源: 作者: 編輯:閆尚
  • 紀錄電影《2020,中國戰疫》首映
    本報三亞12月6日電(記者陳支援、陳圓圓)6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海南省委宣傳部聯合攝製的大型紀錄電影《2020,中國戰疫》,在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上舉行首映活動。影片通過3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親歷者的視角,帶觀眾重溫了抗疫過程中一幕幕難忘瞬間。
  • 這部英文紀錄片,讓全世界看到最真實的武漢「戰疫」
    近日,中國國際電視臺推出時長33分鐘的英語新聞紀錄片《武漢戰疫紀》,回顧武漢「封城」1個多月來發生的真實故事。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首部展現武漢「抗疫」歷程的英文紀錄片。 截至3月9日,《武漢戰疫紀》視頻觀看量已經突破2000萬,其中,海外觀看量高達500萬。
  • 抗疫紀錄電影《2020,中國戰疫》在三亞首映
    原標題:抗疫紀錄電影《2020,中國戰疫》在三亞首映   新華社海口12月6日電(記者劉博)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海南省委宣傳部聯合攝製的大型紀錄電影《2020,中國戰疫》6日在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上首映。
  • 在華外國人疫情期間要遵守什麼法律(中英文版)
    在華外國人疫情期間要遵守這些法律IMPORTANT! Foreigners in China during the epidemic must abide by thefollowing  病毒不分國別,抗疫人人有責。疫情發生以來,中國政府始終高度重視中國境內包括外籍人士在內所有人員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依法保障外籍人士的合法權益。
  • 劉亦菲《花木蘭》被吐槽畫風詭異,外國人拍中國電影不靠譜?
    ,尊龍與陳衝主演,講述了末代皇帝溥儀從三歲繼承王位,經歷戰亂動蕩,最終,成為普通公民的一生。平心而論,外國人拍中國故事不僅沒有毀經典,而且還拿到了我們夢寐以求、卻拿不到的國際大獎。當然,不可否認,外國人拍中國電影或多或少會在裡面加入一些西方人的價值觀,從而更容易受到奧斯卡等西方獎項的青睞。但不可否認,這些佳作就連我們中國本土的觀眾都很喜歡,說明人家確實有我們值得學習之處。
  • 還原不可磨滅的中國戰疫記憶[圖]
    第十三屆中國攝影金像獎「見證·造像——抗擊疫情影像展覽」從紀實的視角出發,真實再現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聚焦武漢、輻射全國的戰疫景象,一幅幅畫面,一個個場景,無數細節還原出一段不可磨滅的中國戰疫記憶,飽含深情,震撼人心。
  • 「Mirror頭條」《中國醫生》戰疫版:以提膽夜行的勇氣,與死神交手...
    這是《中國醫生》戰疫版僅佔據十九秒的鏡頭,卻在不經意間就觸動了觀眾腦海深處的回憶。醫護群體在前方艱苦奮戰,病患、家屬以及千千萬萬個普通群眾感動落淚的「崢嶸歲月」,再一次被呈現在觀眾眼前。在《中國醫生》戰疫版留存的光影生死場中,一切都那麼不同尋常。甚至有觀眾動情道:「這是其它紀錄片中,不可能出現的畫面,這是我從未見過的,醫生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