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微塾】詞調與聲意

2020-12-22 騰訊網

走進詩摘詞選,品味詩意人生

詩詞微塾

詞調與聲意

一、詞調的旋律

(一)詞式的主旋律

顧名思義,詞牌詞式的主旋律就是其詩聲詞調的主要或根本的聲律特徵。

自古以來,漢語詩的語言之語音美一直被概括成詩的聲律美,而韻腳是構成語言聲律美的關鍵而基本的要素。所以,詩作為一種特別的文體,其根本的特徵形式就是:必要有韻!詩是有聲調和音韻節奏的語言模式,詩聲其實就是人們在有音韻節奏的語言模式中,對其語音與語調及其節奏相和的感覺。在這個方面,前人的最大成就是將詩聲的基本美感總結成了律絕中的平仄聲調的跟轉關係和兩句一韻(除起句通常要直接強化韻腳而入韻之外)的普遍規律。詞調則是建立在詩聲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其主要創新和發展還是打破了齊式詩模式而產生的句型句式、句法語法,不僅創生了由語音語調所表現的情感色彩,尤其還進一步強化了的聲與韻的周期律,實際上是特別強化了帶有韻的至少兩個及其以上音節結構的語音的重複律,這個在韻腳處重複的語音音節結構就稱為宋詞牌詞式的主旋律。宋詞的調是與詞式的主旋律相和諧的聲律系統。

(二)詞調與主旋律

一個詞牌詞式的格律相對於一個律絕的格律來說,其句型句式及其語音組合的方式方法和可變性多得無法相比了,詞因為有了這豐富多彩的語言與語音聲調組合的方式所決定,自然就有了更多的語氣、語調、語態的變化,尤其對於宋詞長調來說,像律絕這樣的格律詩沒法與其比對這些組合變化,於是律絕作品便不可能會有宋詞作品中的那麼豐富的情態、意態及其表現手法。但這些文字組合及其語言形態的組合方式與方法及其可變性依然是有法度而可循的,正是這些有法度而有序的文字及其語言形態的組合就形成了人們常說的「調」。讀者可得看明白了,這裡說的「調」根本就沒與「配樂」攪到一起,說的是純粹語言語音的聲律系統中的聲調,而無關音樂,千萬別讓人偷梁換柱了,而且還要注意一下幾個要點:

1、不同的調適於表達不同題材和不同的情感。所以,因為有了這些千變萬化、豐富多彩的調,宋詞就可以表現悲憤激越,可以表現婉約纏綿,可以表現豪邁灑脫,可以表現調侃笑罵、可以表現虛空寧靜而離塵脫俗,可以表現清純坦蕩而童叟無欺,也可以表現悽慘哀絕而痛不欲生。

2、同一個平仄排列格式可以因為句型句式及其句讀組合的方式和變化的不同產生不同的調。這裡又有三個基本內涵:

其一,宋詞的調是由句型句式及其句讀組合方式和變化所形成的語氣、語調、語態而表現的情思意態。

其二,句型句式及其句讀組合的方式和變化未必一定要改變句式的平仄結構,句讀改變了,調也會不同。如普通七言詩句都是「4、3」結構的句讀形式,並且七言詩句不容許作「3、4」句讀,而宋詞中能作「3、4」結構的句讀就是強調句型了,可以表現普通七言詩句所沒有的語氣語態,於是就有了特殊的調。如《欽定詞譜》正格826調,變格2306調。

其三,在句型句式及其句讀組合的方式和變化中,可以改變句式的平仄結構,但得保持詞式的主旋律不變而不至於亂了調。現有的詞譜中的「可平可仄」純粹是主觀臆測的無稽之談!

3、同一個聲律模式因為句型句式及其組合的方式和變化的不同,可以產生不同的情調。這裡又有兩個基本內涵:

其一是說,同一個詞牌格式可表現的內容和風格大都是可以變化的。

而要使一個詞牌格式可表現的內容和風格基本不變,就得在確定格式即確定平仄結構的同時確定句型句式及其組合次序。換句話說,確定的詞牌格式未必能唯一地確定詞式中每一句的句型句式,例如一般句式可以寫成強調句型,反之亦然。而且,宋詞創作中還有創作規範可以用,這些創作規範就可能在保持主旋律不變的條件下相對地調整了句型句式的組合及其次序,例如攤破句法,於是情調就發生了改變;

其二是說,正因為「同一個聲律模式可以通過句型句式的變化產生不同的情調」。

所以,對同一個聲律模式中的某個或某些不關主旋律的詩句採用不同句型句式表現情思意態就可以形成不同的詞牌詞式,雖然這些詞牌詞式的主旋律相同而聲調相近卻不宜混淆,甚至還可以在保持主旋律相同的前提下使聲調相遠。進而,對同一個聲律模式中的某個或某些決定主旋律的詩句採用不同句型句式表現情思意態,自然會構成不同的詞牌詞式,這些詞牌詞式因為主旋律不同而聲調完全不同,相互間根本就不著調。如此說來,若只會照格式填字就很容易串調。進而,也可以從宋詞在調的創新上找到詩詞淵源,將詩直接和樂而稱為詞的,通常都沒有特定的主旋律,其詞調與其詩聲是合一的,而人們修改詩式(不再是簡單和樂或只是對某詩句簡單地添減字腰拆)時,通常都是以修改其聲為目的的,使其聲具備明顯的主旋律,於是就產生了特定的詞調。進一步在韻的運用上放開,又有了平仄韻交換製造的特別的調(如《菩薩蠻》、《清平樂》),更放開地運用暗韻、疊韻、疊字、疊句和襯字、襯句已經將互葉的平仄韻相通等方法強化詞調成唱腔之後,又產生了宋曲、元曲。

簡而言之,就詩韻詞韻而言,詩聲只要求韻(腳)的周期性,而詞調則對語句的尾聲及其韻腳都有周期性要求,即必要體現主旋律。就語句結構而言,詩詞都有語句內聲調的跟轉要求和韻腳的周期律表現,只是詞還有更多的語氣、語調、語態的變化,但這些變化也都會由詞式主旋律所約束。所以,若詞牌詞式的主旋律不同就註定了絕不可能是同一個調。

二、詞調聲意相諧

填詞既稱倚聲之學,不但它的句度長短,韻位疏密,必須與所用詞牌的節拍恰相適應,就是歌詞所要表達的喜、怒、哀、樂,起伏變化的不同情感,也得與每一曲調的聲情恰相諧會,這樣才能取得音樂與語言、內容與形式的緊密結合,使聽者受其感染,獲致「能移我情」的效果。北宋音樂理論家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五《樂律》)中說:「唐人填曲,多詠其曲名,所以哀樂與聲,尚相諧會。今人則不復知有聲矣!哀聲而歌樂詞,樂聲而歌怨詞,故語雖切而不能感動人情,由聲與意不相諧故也。」「聲與意不相諧」,由於填詞者對每一曲調的聲容不曾作過深入的體味,尤其在詞體逐漸脫離音樂而不復可歌之後,學者只知按著一定格式任意「填」詞,儘管平仄聲韻一點兒不差,但最主要的各個曲調原有的聲情卻被弄反了,那當然是很難感動人心的。比如《六州歌頭》,只適宜於抒寫蒼涼激越的豪邁感情,如果拿來填上纏綿哀婉、抒寫兒女柔情的歌詞;又如《千秋歲》,入歇指調、仙呂調,此調悲傷感抑,如果拿來祝壽喜慶;那就必然要導致「聲與意不相諧」的結果。南宋初期的程大昌的(《詞林紀事》卷九引《演繁露》)就提到:「《六州歌頭》,本鼓吹曲也。近世好事者倚其聲為弔古詞,音調悲壯,又以古興亡事實文之。聞其歌,使人慷慨,良不與豔詞同科,誠可喜也。」這就說明此一曲調的聲情是只適宜於表達激越懷抱的。現存宋人作品以賀鑄為最早。南宋初期此詞填的最多,也恰恰反映了時代特點。

唐宋遺譜,在元明之後,幾乎全部失傳。敦煌發現的唐寫本琵琶譜中還保存了若干曲調,而且標明急曲子的有《胡相問》一曲,標明慢曲子的有《西江月》、《心事子》二曲,標明慢曲子和急曲子交替使用的有《傾杯樂》、《伊州》二曲。大抵《傾杯樂》和《伊州》是屬於成套的大曲,所以一段慢調,一段急調,更替者演奏,藉以表達疾徐變化的不同情感。但這個琵琶譜都是有聲無辭的,我們還沒有辦法拿來說明這些曲調的聲情配合的關係。除此以外,就只有姜夔的十七支自度曲,旁綴音譜(並見《白石道人歌曲》);又明人王驥德從文淵閣所藏《樂府渾成》錄出小品譜兩段(《方諸館曲律》卷四《雜論》第三十九下),可供探討。所以,要逐一說明唐宋詞所用曲調的聲情究竟是怎樣,是有困難的。但就前人遺作予以參互比較,把每一曲調的句度長短、字音輕重、韻位疏密和它的整體結構弄個明白,也就可以仿佛每一曲調的聲容,使「哀樂與聲,尚相諧會」。

本文轉載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詩詞微塾】格律詩對仗的通病
    走進詩摘詞選,品味詩意人生 詩詞微塾 格律詩對仗的通病 格律詩要求中間兩聯用對仗
  • 【詩詞微塾】音組節奏之體式特徵
    走進詩摘詞選,品味詩意人生 詩詞微塾 詩詞微塾 音組節奏之體式特徵 近體詩五
  • 【詩詞微塾】詩詞創作之意象塑造
    走進詩摘詞選,品味詩意人生 詩詞微塾 詩詞創作之意象塑造 所謂意象
  • 「「賤」說詩詞」田為,讓詞的格律規範起來
    大家都知道,詩詞格律是中國古典詩詞形式美與內容美的高度集合。詩的格律產生於南北朝,規範於唐中期。那詞的格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規範的呢?李清照《詞論》對詞的韻律提出了很嚴格的要求:「蓋詩文分平仄,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根據詞調不同,有平韻、仄韻、轉韻、疊韻等不同形式。各個詞調句式的長短、平仄也是有規定的。就如詩中的律詩,有著嚴格的要求,字數、平仄、對仗、起承轉合都按修辭、審美、音韻等原則規定。有「文之精者為詩,詩之精者為律」的說法。
  • 【詩詞鑑賞】十首四時詞,感受詩詞裡冬日之美!
    今晚,我們跟隨詩人的腳步一起走進冬天,十首四時詞,感受詩詞裡冬日之美! 四時詞-冬 唐-劉淑頤 四時詞-冬 宋-蘇軾
  • 微塾史萊姆大派對:聽聽孩子們和史萊姆瘋狂故事
    8月7日三五鋤微塾史萊姆大派對風靡各個年齡段的神奇寶貝史萊姆將在本周五平靜地迎接尖叫著趕來的微塾寶貝們!名額有限,懂行速來卡位!會員聯繫任一課程顧問即可報名史萊姆是誰?調了半天,最後成不了形,我們又拿爽身粉加進去,還是不成形。我們加的畢竟是墨水,不是色素,結果墨水沾得我們滿手都是。而且,還用掉了我們家庫存的10瓶爽生粉。那時候,我奶奶還絲毫沒有感覺到,災難已經降臨了。史萊姆套裝送到家的那一天,她也沒有感覺到。
  • 《花落花開人世夢——<紅樓夢>裡的詩與詞》:以詩詞切入品紅樓
    《花落花開人世夢——裡的詩與詞》 入江 攝《花落花開人世夢——裡的詩與詞》日前出版,其以詩詞切入解讀賞析《紅樓夢》的獨特方法被學界認為獨到而具價值。《紅樓夢》中的詩詞曲賦是整個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均為塑造人物、推動情節服務。
  • 詩詞大會:「但願人長久」中「長久」一詞,百人團僅有9人答對
    全詞立意高遠,構思新穎;筆致錯綜迴環,搖曳多姿;設景清麗雄闊,意境清新如畫。表達了作者曠達的胸懷和美好的願望,極富哲理與人情。全詞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句句都是名句,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因此被選入了多個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可以說是很多孩子最早接觸到的一首詞。因此應該是大多數人最熟悉、最喜愛、最難以忘懷的一首詞。
  • 春日裡,適合讀晏殊《踏莎行》,很美的詞調,消遣時光,樂在其中
    晏殊《踏莎行》有這樣一位詞人,他能詩善詞,文章典麗,書法皆工,有「宰相詞人」之稱。他的詞,吸收了南唐「花間派」和馮延巳的典雅流麗詞風,開創了北宋婉約詞風,被稱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他就是宋朝的晏殊。晏殊(991-1055),字同叔,臨川(今屬江西)人。
  • 堪稱是人間絕句的詩詞起名,驚豔了時光!
    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學藝術中的瑰寶,所以,幾千年來,我們積累了大量膾炙人口和千古傳頌的佳作,並且每一句詩詞都是詩人真摯感情的體現,可以說,詩詞早已寫盡人間最美的故事,因此,總有那麼幾句詩詞在我們的生命中泛起漣漪,故而,今天起名網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出自詩詞中的寶寶名字,也帶你們看看,我們應該如何用詩詞來表達情感
  • 詩詞:這兩首詞,不知作者是誰,卻流傳了千年
    本文為【夢瞻讀詩詞】038期。原創作品,抄襲必究!滿庭芳徐君寶妻漢上繁華,江南人物,尚遺宣政風流。綠窗朱戶,十裡爛銀鉤。讀這首詞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位剛烈的愛國女子,這首《滿庭芳》,也是她在殉國殉節之際寫下的絕命詞。在詞中,作者把個人的身世不幸與趙宋王朝三百年歷史文化之不幸結合起來,把忠於夫婿和忠於故國結合起來,從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
  • 詩詞大會冠軍彭敏侃談納蘭性德的一首詞,趙明誠你把我們騙得好苦
    詩詞大會的冠軍彭敏,他在微博中講到了趙明誠鮮為人知的另一面。在我國的詩詞歷史上,我們經常被李清照和趙明誠的愛情故事所動容。在李清照和趙明誠剛結婚的時候,他們的確感情非常好,這一點在納蘭性德的詞中也有寫到。
  • 詩詞課堂|詩詞創作有關知識淺議|楊衍忠
    十三、詩詞中的對仗對仗句可以提高詩詞的藝術性,增強詩詞的雅性與美感。(1)格律詩中的對仗應該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顏色詞最好對顏色詞,但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對名詞或形容詞。詞性要求方面,不必講究一個詞的並列或偏正,只要這兩個詞總體上都是名詞或動詞等即視為相對。認為頷聯可以不完全對仗的觀點我認為不可取,那只是少數人的說法而已,並且是為了給前人的詩做解釋,但咱自己的詩沒有人為咱去解釋,比如報批中華詩詞學會會員資格,這種情況審查人員會不會給你通過?我們不可冒這種風險。
  • 一課譯詞:和書有關的詩詞成語
    一課譯詞:和書有關的詩詞成語 chinadaily.com.cn 2020-04-23 16:43
  • 想成為詩詞高手嗎?高人製作出萬能詞彙表,一分鐘寫出好詩妙詞
    正如魯迅所言,好的詩都被唐人給作完了,同樣地,好的詞也都在宋人的紙上寫完了。明月黯了,清風散了,浪漫主義崩塌,如今我們吟起一首詩詞,都能輕鬆地蕩入它的意境之中,我們自認為對詩詞很了解,可是當我們拿起筆,卻不知該如何下筆。會讀會背不會寫,這是當代古典文學的通病。
  • 北京女孩的唯美詩詞,雨中的情思,20首詩詞,字字飽含細膩與溫柔
    她是一個北京大妞,卻深愛著詩詞。她的詩詞溫柔細膩,平淡中蘊含深意,溫婉中暗藏深情。讀她的詩詞,內心的柔軟總會不經意被觸動。她的作品多寫兒女之情,一顰一笑都含著內斂的憂傷和精緻的才情。她,是孟依依,長年浸淫在詩詞圈子中,堅持用自己的筆描繪心中的詩意與真情。這組詩,需要細讀細品,不知不覺,你就會被深深感動,陷入沉思,回憶起當初的美好與單純。作者簡介:孟依依,女,菊齋論壇管理員,菊齋詩社副社長。
  • 精選:那些開頭平淡無奇,讀完卻令人驚豔叫絕的詩詞
    詩詞之妙,妙在壯闊,寥寥幾筆便可囊括天地萬物不可言說之美,山河的秀麗、江山的錦繡、雲起雲湧、花開花落,皆可成詩。而有一種詩詞,更是妙哉,開頭讀來平淡無奇,讀完卻有一種驚豔之感,不禁令人叫絕,仿佛裡面蘊含著一股神奇的力量,可以勾起你的情緒久久難以平復。
  • 「雲帆詩鑑」2020雲帆女神詩詞大會作品選評
    所以詩詞作者只管引個令人有興趣的頭兒就好,其他留給讀者去完成。詞中有畫。作者是為善畫者。小詞六句,除兩片中間一句,其他四句皆堪入畫。例如上片閉門獨坐、隔窗鶯語;下片江畔無人的梅花,尤其是最後一句,宛如長鏡頭突然推開去,入眼一幅闊大溟濛的風雨畫面,而其中唯有一個點,那個點便是作者,那個「愁人」。
  • 千千萬萬春思起,字字詞詞憶吹簫;淺談詞牌《憶吹簫》填作心得
    詞,興於唐,盛於宋。詞主要來源於樂府和民間文學。《列仙傳拾遺》記載:蕭史善吹簫,作鸞鳳之聲。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簫,公以妻之,遂教弄玉作鳳鳴。居十數年,鳳凰來止,公為作鳳臺,夫婦止其上。數年,弄玉乘鳳,蕭史乘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