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國珠:派系利益高於一切 民進黨真面目顯露

2021-01-09 華夏經緯網

    綠色新威權興起並非危言聳聽,可以看見,蔡英文最近談話更強調 「臺灣價值」,而少談 「民主價值」,民進黨的論述更傾向「抵抗中國惡霸」、「鞏固本土政權」,認為因而犧牲若干民主原則無妨,才會出現「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修正「刑法」等,將大陸視為敵人等荒誕立法。

    民主與經濟這兩根支柱都在崩壞之中。在經濟面,李登輝前1996年提出「以中國(大陸)為腹地建設亞太營運中心的論調必須加以檢討」,宣判亞太營運中心死刑。同年9月又提出「戒急用忍」,為兩岸經貿交流設下路障,自此,臺灣錯失參與大陸崛起、充分分享發展紅利的契機,臺灣經濟開始走向空洞與邊緣化,進入了長達20年的失落期,即便馬英九時期曾一度想改善兩岸經貿,建立正常化的經濟合作,但為時已晚,在其執政後期,更因太陽花學運,全面推翻了合作的契機。

    相較經濟的失落,更嚴重的是民主的崩壞。陳水扁執政時代,先是貪腐問題腐蝕了人民對政府的信任;馬英九執政固然個人清廉,行政立法卻各行其是,多數執政竟不能貫徹治理,讓執政當局走向失能,民粹日益興起,民主疲態盡露,臺灣民眾對於民主選舉選出的當局漸感不耐。臺灣地區領導人成了全民的出氣筒,每4年1次的選舉,淪為出氣筒的定期更換。

    挾著人民對經濟不振、貧富不均及民主失能的強烈不滿,蔡英文大贏300萬票擊潰了國民黨,帶領民進黨重新執政。然而蔡英文上臺的這20個月,卻讓人民見識了更令人驚駭的濫權與跋扈。陳水扁貪腐,但不致於過度濫權;馬英九時代的民主危機在於執政失能,在法治與人權等民主的核心價值方面仍能積極作為。

    但看起來理性溫和的蔡英文,上臺後領導的民進黨,在權力的攫奪上,卻讓人瞠目結舌、膽顫心驚,整個民進黨像極了餓了一個冬天不曾進食的狼,一旦得到權力,就把所有心力放在3件事:擴張權力、搜括資源、清算異己。厚顏修法擴大官派職務,得以任用更多自己人;人民團體的財產,任意扣上附隨組織的帽子,就直接充公;以黨產條例與促轉條例裂解國民黨,讓其永世不得翻身;而提名一個公然侵犯司法獨立、恐嚇法官的陳師孟為「監察委員」,更是直接把臺灣的司法打回「朕即司法」、「朕即正義」的封建時代。

   至於選前拼經濟、拼勞權的諸般承諾,則是跳票又跳票,擺出能奈我何的態度,無不應驗了前主席施明德「綠色恐怖」的預言。讓人赤裸裸看見,民進黨打造「綠色新威權」的司馬昭之心。

    然而,下一個問題是,民進黨真以為能隻手遮天、稱心如意打造「萬壽無疆」的綠色新威權?若民進黨有此幻想,只能說是愚不可及。因為,蔡英文不是普丁,民主進步黨也不是中國共產黨,臺灣人更早已習慣民主生活。

    先不論臺灣人民仍舊深固的民主信念,必然會形成對民進黨惡質壟斷權力反撲,蔡英文也必須知道,臺式民主雖不完善,在臺當局治理效能方面仍有缺失,但臺灣要和大陸競爭,唯一的籌碼不是經濟,更不是外事、軍事,臺灣僅存的優勢,或至少保有各擅勝場的均勢,是民主先輩們一點一滴打造出來的民主政治。在民主遮護下,即便亂象頻生、不公不義所在多有,但只要仍保有人權的精神、法治的建制、自由的空氣,就能讓大家面對深邃的幽暗,仍能見到一盞指路的燈。

    蔡英文和民進黨可以愚昧忽略臺灣的主要守護神,臺灣人民卻不能不知,在經濟邊緣化、外交軍事實力弱化的此刻,如果臺灣連民主都丟了,這樣的臺灣什麼都不是,更別說妄言要和中國(大陸)抗衡。甚至可以說,一旦臺灣失去民主,執政者不斷加深的去中國化,那麼,臺灣與大陸將從一甲子 「制度的競爭」轉變為「民族的鬥爭」,那將是臺灣災難的開始。

    民主,不是一面招牌,民主是人權、自由與法治,以及治理效能的複合靈魂。如果有任何政黨企圖打造威權、背棄民主,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不讓綠色新威權成真。

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民進黨又一名大將請辭,是派系內鬥還是集體貪汙?
    今年對於民進黨當局來說,肯定是「不太平」的一年。今年,民進黨當局身邊的人都因「身中箭」而提出請辭,先是「心腹」蘇嘉全後是「文總」秘書長林錦昌,他們為了避免民進黨當局受牽連,於是紛紛離開。如今,民進黨內的「地雷」是接連被踩爆,民進黨內的腐敗案件一經調查,就接連被牽扯出來,為了及時止損,有的民進黨就快刀斬亂麻提出辭呈,以免影響更多人被曝。先是民進黨當局的「心腹」蘇嘉全因侄子蘇震清涉嫌貪汙得到實錘,而加快速度向民進黨當局提出辭職,以免將「髒水」濺到民進黨當局身上。
  • 民進黨黨內派系「修憲」爭論與局限性
    日前臺灣「立法院」朝野黨團經協商決議後,依政黨比例組成成立「修憲委員會」;同時,民進黨黨內第三大派系「正國會」民代召開「邁向國家正常化」「修憲」提案記者會,此次提案涉的「修憲條文草案」,此頗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 退黨臺南議長痛批:民進黨少數派系掌握整個臺灣
    參與民進黨主席補選的「臺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遊盈隆拜會臺南市議長郭信良。(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1月2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參與本次民進黨主席補選的「臺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遊盈隆,2日上午拜會日前宣布退出民進黨的臺南市議長郭信良。郭信良痛批民進黨內少數派系掌握整個臺灣。遊盈隆認為,過去幾年民進黨內有不少人離開,這不是正常的現象。
  • 民進黨派系勾心鬥角,有人點名鄭文燦選臺北市長,安什麼心?
    民進黨2024的接班人選最近被積極討論,尤其是桃園市長鄭文燦的討論度非常密集,甚至傳出為了穩住民進黨2022年縣市長選舉,黨內有人點名桃園市長鄭文燦選臺北市長。據中評網分析報導稱,民進黨各派係為2024動作不斷,賴清德穩穩的跑行程,「行政院長」蘇貞昌、桃園市長鄭文燦兩人最近高手過招、動作頻頻。近日一再傳出蘇貞昌民調低可能下臺,鄭文燦接任。
  • 蔡英文手中挾著800萬票,只要她想處理派系問題,誰敢不買帳?
    當初民進黨當局在選民投票中以817的高票獲選,但是依然面臨著許多潛在的風險,其中最大的問題就在於誰來接任民進黨的黨主席。民進黨內部現在雖然有蔡英文統領大局,然而黨內各派系的勢力錯綜複雜。民進黨當局如今已經名利雙收,但是選擇黨主席的繼任者依然是一個棘手問題。民進黨內的派系之爭根據時政專家的分析,蔡英文現在面臨的問題和當初的陳水扁非常類似,那就是民進黨內各派系之間互相爭鬥,無法對外形成合力。陳水扁在卸任之前被公訴貪汙,當時民進黨內的兩大元老謝長廷和蘇貞昌被迫臨時聯手參加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
  • 蔡英文蘇貞昌分合與民進黨派系恐怖平衡
    [新聞頁-臺海網] 據「中評社」報導 臺灣「大華網路報」今天時評說,隨著今(2020)年即將結束,民進黨當局固然有許多事件需要面對,包括美國萊豬進口迫在眉睫、日本核食蠢蠢欲動,還有中天電視被關臺餘波蕩漾等,但最令媒體、政壇好奇的則是:蔡英文與蘇貞昌的關係,是不是已出現了扞格?
  • 兩岸風雲(一):民進黨抗疫真面目,成為疫情期間的鬧劇小丑
    編輯:堅果審稿:悠悠近期,臺灣的抗疫要面臨著本土病例與境外輸入的雙重壓力,不過,在這場疫情面前,民進黨當局各種「腦殘」的做法,不禁讓民眾看透民進黨的雙標,更是揭露了民進黨當局抗疫的真面目。民進黨當局在抗疫的時候,宣稱要貢獻所謂的「臺灣經驗」,藉機炒作和美國的關係,達到「以疫謀獨」目的,費盡心思為自己的「臺獨」找遮羞布,如此費盡心思簡直比病毒還要可恨可怕,民進黨當局表面上是為世界各國抗疫做出貢獻,最終還是為了「臺獨」,故意轉移防疫因為疏忽而出現的敗績,站在臺上高呼臺灣防疫沒問題,其實錯漏百出,就這個樣子還想幫助全球,不過是假慈悲而已。
  • 「罷韓」連署剛過,民進黨已盡顯禿鷹本色
    兩年多前失去高雄政權的民進黨,表面上看來施政一切以「防疫優先」,實則磨刀霍霍,瞄準高雄的罷免和補選之戰,甚至布局到二○二六以後,要搶食權力大餅,可謂盡顯禿鷹本色。  「罷韓團體」號稱是「民間人士」發起,其實是以親綠乃至前陳菊市府團隊成員為主體。對於是否要以政黨立場介入「罷韓」,近日民進黨兩位高雄市黨部主委參選人說法迥異。
  • 親自「下海」,助吳怡農「競選」,蔡英文將與民進黨硬碰硬?
    導讀:2022年將是臺灣地方縣市選舉年,民進黨已經開始布局,好讓自己獲得更多籌碼。民進黨臺北市黨部主委本月31日改選,在吳怡農加入戰場之後,局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吳怡農成為民進黨臺北市黨部新任主委已經沒有任何懸念。
  • 民進黨是怎樣拉攏青年學生的?
    (一)為民進黨輸送大量青年骨幹與政治新血民進黨大力培訓青年群體最立竿見影的效果就是吸收了一批親綠學生,並遴選出一批具有潛力的政治新人。從政黨發展的角度來說,通過這些活動網羅的青年人才,無論是黨中央出面培訓的人才,還是各派系獨立培養的人才,都將是民進黨未來一段時間延續發展的重要資源。
  • 開年大戲:國民黨沒啥威脅 民進黨開始內部廝殺
    聯合報指出,2006年,受到陳水扁的貪汙案的拖累,民進黨力圖扭轉形象,在全臺黨代表大會通過解散派系的提案,然而黨的派系運作當然沒有「原地解散,反倒成為眾人皆知的秘密,持續運作至今。猶記當年四大天王各佔山頭、誰也不讓誰的派系鬥爭,成為大家對民進黨派系最深刻的刻板印象,但派系文化也絕非有過無功,它小心維持住黨內的權力結構,鞭策各派互相監督,成為不明文的合議制,牽制一派獨大,甚至一人獨大,避免民進黨淪為一言堂。十多年過去了,四大天王中的兩個還佔據著高位。
  • 民進黨接班人會是誰,蔡英文替身浮出水面?或許僅是煙霧彈
    蔡英文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肯定會非常謹慎,因為她選擇的這個人未來需要有帶領民進黨走下去的能力。賴清德最有可能成為蔡英文的接班人如果蔡英文選擇的接班人能力不行,或者是出現其他的問題,那麼大家會把這筆帳算在蔡英文的頭上。因此,蔡英文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肯定會非常謹慎,而不會簡單將其當作籌碼或者是利益交換的條件。
  • 力挺盧秀燕懟美,連勝文痛批民進黨像外國利益團體的臺灣買辦
    據臺媒報導 臺中市長盧秀燕當面向美國在臺協會(AIT)處長酈英傑,表態反萊豬立場,引起美方不滿,民進黨接連批評盧秀燕「霸王硬上弓」突襲AIT。對此,國民黨智庫副董事長連勝文晚間在臉書力挺盧秀燕,他批評民進黨打臺灣人幫外國人出氣,表現得像是「外國利益團體的臺灣買辦」,而非代表臺灣人民的當局。連勝文表示,1773年12月16號,也就是盧秀燕會見美國駐華代表整整247年前,在美國波士頓發生了著名的傾茶事件。
  • 「討厭民進黨」火苗復燃,蔡英文難安全下莊
    臺灣中國時報社論說,蔡英文自第二任期以來,重大決策顯得專斷,並以「大內宣」取代社會溝通,發生爭議則退居第二線,讓臺行政機構與民進黨在第一線處理。這絕非尊重「憲政分權」,也不是無為而治,因為重大爭議事件的決策脈絡,包括開放萊豬與中天新聞臺撤照,背後都有蔡辦的鑿痕。
  • 利益交換護航綠營
    據業界消息指出,寰宇新聞臺幕後老闆王志隆與民進黨新潮流關係良好。對此,國民黨智庫副董事長連勝文痛批,如此大喇喇地吃幹抹淨,搶奪本屬公共資源的電視頻道,以利益交換來護航綠營,幫綠營鞏固權力、奪取利益,正是民眾痛恨的官商勾結。
  • 討厭民進黨火苗復燃
    蘇貞昌的民粹治理模式,固然可以在特定的社會脈絡與選舉時為民進黨帶來利多,但在選後人心趨於穩定之時,卻帶來利空,受人厭惡。 此外,民進黨選後迫不及待出現的派系分贓與內鬥,同樣讓社會深惡痛絕,包括非專業人才大量擔當專業部門首長,外行領導內行、政治高於專業,從結構上動搖治理根基。從日前秋鬥反映的民氣來看,「討厭民進黨」的社會氛圍正在形成,如同2017至2018年般。
  • 香港的事,什麼時候輪到民進黨指手畫腳?
    然而,香港特區的事情,什麼時候輪得到民進黨來指手畫腳? 為了獲取更多的政治利益,這些「亂港」分子將原本穩定繁榮的香港,變成了國際勢力博弈的戰場,變成了「顛覆國家政權」的「大本營」。
  • 臺灣社會最嚴重2件事 張亞中批民進黨:只為個人利益
    圖源:臺灣中時 據臺灣中時報導,不滿「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不同意中天新聞臺換照案,民間團體今於臺北「自由廣場」發起發起「新聞已死-NCC殺了新聞自由」,孫文學校校長張亞中在活動上指出,目前社會上最嚴重的2件事,一是萊豬進口,二是關中天電視臺,共同點都是綠營維護意識形態,為了個人利益而犧牲臺灣人民健康
  • 國家利益高於一切 國家安全人人有責
    因此,維護國家安全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築牢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安全屏障,一切國家安全工作都要有利於這一目標的實現。   維護國家安全,事關發展大計。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長期以來,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把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定作為黨和國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營造有利於改革發展的安全環境。
  • 臺灣中天電視臺換照風波牽動藍綠派系格鬥
    (記者 黃筱筠)眾所矚目的中天新聞臺換照案將於26日舉辦聽證會,中天關不關臺雖然只是媒體產業的事,卻牽動藍綠政治權力鬥爭與民進黨派系消長,現在韓國瑜再度跳上第一線挺中天,會不會也牽動國民黨內勢力變化,一個電視臺換照案牽動這麼複雜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