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新威權興起並非危言聳聽,可以看見,蔡英文最近談話更強調 「臺灣價值」,而少談 「民主價值」,民進黨的論述更傾向「抵抗中國惡霸」、「鞏固本土政權」,認為因而犧牲若干民主原則無妨,才會出現「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修正「刑法」等,將大陸視為敵人等荒誕立法。
民主與經濟這兩根支柱都在崩壞之中。在經濟面,李登輝前1996年提出「以中國(大陸)為腹地建設亞太營運中心的論調必須加以檢討」,宣判亞太營運中心死刑。同年9月又提出「戒急用忍」,為兩岸經貿交流設下路障,自此,臺灣錯失參與大陸崛起、充分分享發展紅利的契機,臺灣經濟開始走向空洞與邊緣化,進入了長達20年的失落期,即便馬英九時期曾一度想改善兩岸經貿,建立正常化的經濟合作,但為時已晚,在其執政後期,更因太陽花學運,全面推翻了合作的契機。
相較經濟的失落,更嚴重的是民主的崩壞。陳水扁執政時代,先是貪腐問題腐蝕了人民對政府的信任;馬英九執政固然個人清廉,行政立法卻各行其是,多數執政竟不能貫徹治理,讓執政當局走向失能,民粹日益興起,民主疲態盡露,臺灣民眾對於民主選舉選出的當局漸感不耐。臺灣地區領導人成了全民的出氣筒,每4年1次的選舉,淪為出氣筒的定期更換。
挾著人民對經濟不振、貧富不均及民主失能的強烈不滿,蔡英文大贏300萬票擊潰了國民黨,帶領民進黨重新執政。然而蔡英文上臺的這20個月,卻讓人民見識了更令人驚駭的濫權與跋扈。陳水扁貪腐,但不致於過度濫權;馬英九時代的民主危機在於執政失能,在法治與人權等民主的核心價值方面仍能積極作為。
但看起來理性溫和的蔡英文,上臺後領導的民進黨,在權力的攫奪上,卻讓人瞠目結舌、膽顫心驚,整個民進黨像極了餓了一個冬天不曾進食的狼,一旦得到權力,就把所有心力放在3件事:擴張權力、搜括資源、清算異己。厚顏修法擴大官派職務,得以任用更多自己人;人民團體的財產,任意扣上附隨組織的帽子,就直接充公;以黨產條例與促轉條例裂解國民黨,讓其永世不得翻身;而提名一個公然侵犯司法獨立、恐嚇法官的陳師孟為「監察委員」,更是直接把臺灣的司法打回「朕即司法」、「朕即正義」的封建時代。
至於選前拼經濟、拼勞權的諸般承諾,則是跳票又跳票,擺出能奈我何的態度,無不應驗了前主席施明德「綠色恐怖」的預言。讓人赤裸裸看見,民進黨打造「綠色新威權」的司馬昭之心。
然而,下一個問題是,民進黨真以為能隻手遮天、稱心如意打造「萬壽無疆」的綠色新威權?若民進黨有此幻想,只能說是愚不可及。因為,蔡英文不是普丁,民主進步黨也不是中國共產黨,臺灣人更早已習慣民主生活。
先不論臺灣人民仍舊深固的民主信念,必然會形成對民進黨惡質壟斷權力反撲,蔡英文也必須知道,臺式民主雖不完善,在臺當局治理效能方面仍有缺失,但臺灣要和大陸競爭,唯一的籌碼不是經濟,更不是外事、軍事,臺灣僅存的優勢,或至少保有各擅勝場的均勢,是民主先輩們一點一滴打造出來的民主政治。在民主遮護下,即便亂象頻生、不公不義所在多有,但只要仍保有人權的精神、法治的建制、自由的空氣,就能讓大家面對深邃的幽暗,仍能見到一盞指路的燈。
蔡英文和民進黨可以愚昧忽略臺灣的主要守護神,臺灣人民卻不能不知,在經濟邊緣化、外交軍事實力弱化的此刻,如果臺灣連民主都丟了,這樣的臺灣什麼都不是,更別說妄言要和中國(大陸)抗衡。甚至可以說,一旦臺灣失去民主,執政者不斷加深的去中國化,那麼,臺灣與大陸將從一甲子 「制度的競爭」轉變為「民族的鬥爭」,那將是臺灣災難的開始。
民主,不是一面招牌,民主是人權、自由與法治,以及治理效能的複合靈魂。如果有任何政黨企圖打造威權、背棄民主,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不讓綠色新威權成真。
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