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者」
「後浪」
「帶貨」
「雙循環」……
即將過去的2020年,
哪些流行語你常掛在嘴邊?
往年的流行語你還記得多少?
近日,多家機構陸續公布2020年度十大流行語。作為時代的產物,流行語反映了一定時期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事物和現象,記錄著社會發展變遷,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們的精神狀態。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流行語更是處於不斷變化之中。
圖為 11月3日晚,演員在山東省會大劇院表演全國首部戰疫題材舞蹈詩《逆行》。
圖為十八洞村扶貧隊長麻輝煌(左)與 返鄉大學生施林嬌(中)在湖南湘西十八洞 村,一起直播推銷土特產。
「全民流行語」呈增多態勢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流行語有哪些特點?
「首要特點是量多。」從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退休多年的何偉漁教授說,今年新概念、新詞語豐富多彩,是流行語的「大年」。其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抗疫是今年的年度主題,很多流行語會自然而然地與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等大事高度關聯。「比如在《咬文嚼字》公布的十大流行語中,就有7個詞和抗疫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繫。」
記者注意到,在目前公布的多個「年度流行語」版本中,除了「逆行者」「後浪」外,「雲監工」「不約而同」「武漢加油」等詞語也多有上榜,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等聯合主辦的「漢語盤點2020」公布的五大候選國內詞中,「口罩」「抗疫」「逆行者」「健康碼」等4個詞與抗疫相關聯。
《咬文嚼字》編輯部主編黃安靖表示,今年的「全民流行語」呈增多態勢,像「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逆行者」「後浪」「直播帶貨」等,都為大眾所熟知,在全社會流行。
不過,並不是所有出現頻率高的詞語就一定能上榜。據了解,社會價值和語言價值正成為評選流行語的重要標準。「具體而言,體現在反映時代特徵、弘揚正能量和引導語文生活三個方面。」何偉漁認為。
感知社會發展脈搏
「在記錄社會變遷方面,流行語發揮著很大作用。」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鄒煜說,特別是近些年,「中國夢」「新常態」「打虎拍蠅」「供給側」「雙循環」等一批政經領域的主流文化詞彙演變為大眾生活流行語,有時候回顧往年發生的大事,通過搜索當年的流行語就可以迅速喚起記憶。
語言也是心靈的映照,流行語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人們在一定時期的心態和期望。之所以被掛在嘴邊,往往是引起了使用者的情感共鳴。不管是前幾年出現的「壓力山大」「寶寶」「我太難了」,還是今年火了的「打工人」「凡爾賽文學」,都已成為許多人自我調侃的減壓用語。
在中國社科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黃楚新看來,流行語是社會焦點問題和情緒的直接反映,盤點年度流行語能夠幫助我們透視社會發展的新變化新現象,對社會發展脈搏形成精準感知。
沉澱下來的才是精華
在網絡語言正全面走進現實語言生活的背景下,不少學者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他們認為,網絡流行語在反映時下社會生活的同時,也對傳統經典文化和主流價值觀帶來不小衝擊。尤其是部分網絡流行語在非理性傳播過程中,帶有明顯叛逆、汙損等亞文化色彩。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平面媒體中心主任楊爾弘指出,對於網絡流行語要有所區分,其中有些是積極的,有些帶有粗鄙化、低俗化傾向。針對後者,無論是公民還是媒體從業者,都應自覺抵制,有關部門也應加強監管,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網絡流行語的大量出現,客觀來說的確豐富了我們的詞彙。」何偉漁說,應該秉持積極開放的態度去看待。總的來看,低俗負面的語詞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沉澱下來的才是精華,有個大浪淘沙的過程。
流行語反映時代變遷,並不是時代的全部,更不是我們生活的全貌,它只是反映了某些側面。專家們表示,語言本身具有反向塑造作用,當我們選擇語言時,語言本身也會反過來塑造我們的思維,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文化內涵乃至思想深度。面對形形色色的流行語,切不可盲目跟風。
新聞連結
中外2020年度「熱詞」盤點
中國
《咬文嚼字》編輯部發布「2020 年十大流行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逆行者、後浪、颯、神獸、直播帶貨、雙循環、打工人、內卷、凡爾賽文學。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2020年度十大網絡用語」:逆行者、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帶貨、雲監工、光碟行動、奧利給、好傢夥、奪冠、不約而同、集美。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人民網、騰訊公司聯合主辦的「漢語盤點2020」公布五大候選國內詞和五大候選國際詞,分別是:脫貧攻堅、口罩、抗疫、逆行者、健康碼;新冠疫情、群體免疫、熔斷、美國大選、科比。
美國
《韋氏詞典》方面表示,根據統計數據,「大流行」一詞今年被查詢次數明顯高於往年。今年3月11日,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疫情構成「大流行」,當天這個詞彙的查詢量與去年相比暴增115806%,而且,該詞全年熱度都接近熱搜詞榜首。英國《劍橋詞典》方面表示,「隔離」一詞在今年的搜索量中排名第三,但如果去掉「你好」和「詞典」這些年年都會出現的詞彙,「隔離」就躍居榜首。
德國
德語語言協會公布2020年十大年度詞彙,其中8個與新冠疫情相關。德語語言協會主席彼得·施洛賓斯基表示,德國很少出現全年的熱點詞彙都圍繞一個主題,這種情況上次出現要追溯到 2008 年末發生的國際金融危機。今年德語語言還誕生了一批構詞含「新冠」的新詞彙,比如「新冠遊行」「新冠數字」「新冠隔離」「反新冠限制措施的蠢貨」等。
日本
由日本自由國民社主辦的「新詞流行語大獎」近日揭曉。其中,新冠疫情防範標語「3 密(密閉、密集、密切接觸)」一詞獲最優秀獎。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