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厲王叫姬胡,胡來的胡,是中國歷史上最逗比的君主。
他有個「天才」發明,叫「天下專利」,就是天底下所有東西,不管山澤大川,還是農林湖泊,老百姓只要用,都要繳納專利費。
這玩意兒掙錢實在是太快太爽了,周厲王很開心,但老百姓苦啊,怨聲載道。
「不解決問題,而是解決提問題的人」,大概也是這位老兄發明的。誰敢批評,殺,誰敢吐槽,殺。
問題來了,那時候又沒有那麼多監控,老百姓背後罵娘怎麼辦?躲在家裡罵怎麼辦?
這哥們召集了一大堆跳大神的,然後對外宣稱:你們在背後說偉大領袖壞話,我們是能聽到的。就像前幾年某幼兒園老師對孩子們說的,老師有個長長望遠鏡,能看到你在家裡幹什麼。
然後隔三差五,就抓幾個人砍了,說這幾個人在背後誹謗領袖。
老百姓也就信以為真,從此真的不敢說話。見面打招呼都用眼神。
這就是有名的「道路以目」。然後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國人暴動」,姬胡被抓,流放到一個叫「彘」的地方,最後飢苦交迫而死。還得了惡諡,叫「厲」。
這地名也有意思,彘就是豬,也不知道是一直就叫這名字,還是因為厲王流放這裡得名。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如何對待輿論,一直是個重大的社會課題。
企業一旦做大,尤其是行業排名前列的,就成了公眾型企業。比如網際網路的騰訊、阿里、頭條、京東,通信的華為、中興,家電的美的、海爾、格力、乳業的光明、伊利、蒙牛,飲料的娃哈哈、農夫山泉,地產的萬科、碧桂園,也包括一些國有的如中石油、中石化,移動、電信等等。
公眾型企業要出點事,瓜就特別大,跟民生貼的越近,輿論就越熱。
這不,下半年剛開始,就有幾家巨頭奉獻了兩隻驚天大瓜,分別是騰訊和伊利蒙牛。
不同的是,騰訊奉獻了一場教科書般的公關實戰,用網友的話來說,南山必勝客丟的人都讓公關部給掙回來了,還捎帶掙了一大波流量。
而伊利蒙牛則是教科書般的災難,把一個本來沒那麼大的事件弄得人人皆知,網上又形成了新的抵制伊利蒙牛的浪潮。
不幸的是,面對公關事件,老苗了解的很多企業都跟伊利們是一樣的思維——堵。這個堵的方式可能是刪帖、可能是私下和解撤稿,可能是硬剛,甚至是動用公權力。
這其實是一個又一個的昏招,我們就拿這次伊利跟王小七的事件來解析下,伊利們到底昏在哪裡?
王小七這次懟伊利蒙牛,顯然是有備而來,準備十分詳盡。可能是接受了當年劉成昆被抓的教訓,按照他自己的說法,這次寫的每一句話都找律師看過,沒有法律問題,他才發的。
這篇文章名字叫《深扒蒙牛伊利六大罪狀,別人不敢說,那我來說》,現在網上已經很少找到原文了,但是又有接力者了,這個後面說,先說本文。
這篇文章看上去措辭激烈,攻擊性很強,但實際上它的激烈更多是反映在情緒上,再加上一些還算符合常理的推斷,而在事實層面卻不給人留什麼把柄。
1、蒙牛和伊利曾經添加過三聚氰胺。這是已經發生過的事實,沒的洗。
2、伊利蒙牛推動國家啟動「禁鮮令」。國家啟動禁鮮令是事實,是不是由伊利蒙牛推動的呢?這個難說。但作為行業老大,參與行業標準制定,也是常規操作。假如作者這裡錯了,可以說他不嚴謹,但沒法說他造謠。
3、三聚氰胺事件後,伊利蒙牛推動行業降低產品標準。這個同第二條,降低標準是事實,是不是他們推動難確定。
4、蒙牛爆出過質量問題。王小七說的那件,有新聞紀錄可查。
5、伊利跨省抓過作家劉成昆,還抓過一個奶農。這也是事實,雖然判了二人有罪,但這事輿論上一直有爭議。現在我王小七給他們說兩句話總可以吧?
6、蒙牛領導說:我們把最好的產品投放到香港、新加坡。這個有據可查,也洗不掉。
這篇討伐檄文,就是圍繞這六個基本事實展開的,情緒飽滿,張力十足,你可以說他偏激,說他帶節奏,不嚴謹,是部分事實,邏輯有漏洞,但無法判定他造謠、誹謗。
就像三聚氰胺事件時,有人說,這太TM缺德,喪盡天良,這些企業老闆都該剁了餵狗。
能贏得很多人喝彩,有煽動性,也罵人了,但法律上沒毛病。基於基本事實的話,情緒激烈沒有什麼問題,又不是真的「剁了餵狗」。
如果伊利蒙牛放下姿態應對:哪些是過往事實要承認,但你沒說的重要事實咱再補上,把情緒化內容扔掉,看看哪些是乾貨,哪些是你臆斷了?現在伊利蒙牛的奶是什麼樣?為什麼說現在是中國奶業最好的時候,光靠媒體吹、自己吹沒說服力,咱擺擺證據。
如果真的像媒體說的那樣,現在是中國乳業最好的時候,我相信伊利蒙牛有百分百的勝算。
這也是咱老百姓最願意看到的,畢竟人人都想明明白白喝個放心奶。
但伊利們不知道哪根筋不對,放著陽關大道不走,而是用一系列昏招,把明明只是一百點傷害,愣是給擴大到10萬萬點。
昏招一:刪帖。據王小七自述,自己文章一發大概半個小時,就收到了伊利的投訴,要求刪帖,蒙牛的晚了一天。王小七既然有備而來,自然就沒刪(後面刪了是乳協介入之後),還追加了一篇。其它轉發的自媒體,有的可能因為害怕,就刪了,有的硬氣,也沒刪。輿論繼續發酵。
伊利蒙牛的公關同志們啊,有沒有學過基本的「禁果效應」啊,越是被禁止的內容越容易傳播啊,你們又沒能力一下全部掐死,估計連王小七的內容都沒好好看,沒好好評估下就下手了。
結果就是王小七沒摁下,一個自稱是大三學生的「李臨安」殺將出來,連續兩篇文章《中國人以後還敢喝伊利蒙牛嗎?》,《伊利終於把魔抓伸向了我,只因一個武漢大學生說出了真相……》,篇篇都是上百萬閱讀。這就有點失控了。
昏招二:協會公函。真正徹底引爆此次輿論的就是乳製品工業協會的聲明了。
咱們有句話叫「有困難找組織」,但當你面對輿論問題,尤其是這個輿論沒有定性為「敵我矛盾」,而是人民內部矛盾的時候,找組織往往沒啥用。
今年流行一個詞叫「遞刀子」,乳製品協會這篇聲明哪是遞刀子啊,簡直就是遞原子彈啊。
俗話說,「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您這兒給反著來哪行?
說人王小七造謠,人家還羅列了那麼多事實呢,你要說人家造謠那也要擺事實講道理啊,不能直接定性啊,這種高高在上的態度可是咱老百姓最不能接受的。況且,本來就懷疑你們跟伊利蒙牛一夥的,這不讓人覺得「坐實」了嗎?
昏招三:「上熱搜」。官方闢謠這事瞬間上了熱搜第一,這又是一個昏招中的昏招。下面的評論是超級大型連環追尾翻車現場,幾乎都是「我不聽」、「我不信」。
這就等於昭告天下了。現在上網一搜伊利蒙牛,基本全是這個內容。
疑似昏招四:「抓捕王小七」。7月18日中午,王小七突然發了一篇求救貼,說自己被上海閔行區華漕派出所抓了。之後又很快放了。
這事不能確定是伊利蒙牛幹的,但聯想到兩年前的跨省抓捕,大部分人會這麼想。這是絕對的火上澆油,地球要爆炸的節奏。
如果真的是它們幹的,絕對是腦子有問題,私用公權、做賊心虛的標籤算是徹底釘在它們身上了。
現實中,人們會選擇站隊強者,但輿論中,人們都會站隊弱者。
面對強者,你可以選擇硬剛,面對弱者,是絕對硬剛不得的。
如果不是自己幹的,這事要趕緊聲明才對,撇清關係,表示正在積極處理,而沒打算消滅提出問題的人。
按照很多企業的操作慣例,這也是很多低端公關公司的low逼手法。在輿論漩渦的時候「以攻為守」。找槍手去攻擊作者,找他們的黑點,搞個陰謀論,從道德上攻擊、從動機上攻擊。試圖來一次反轉。
等到輿論風波快過去。再找上一堆媒體號,讓它們發文為自己粉飾一下,製造一種扭轉了輿論的假象。
但願伊利蒙牛不要用這樣的昏招,這是一種自欺欺人,跟袁世凱兒子辦報紙忽悠袁世凱稱帝一樣,是自己騙自己和粉飾太平。哪怕你證明了別人道德惡劣,動機不純,但事實還是事實,你也無法自證清白。反倒讓人覺得狗咬狗。
除了自己心理安慰一下,沒什麼鳥用。還會引起更多人反感,為下一次爆發埋更大的雷。很多時候還會鬧笑話。
就這樣,伊利蒙牛本著「小事折騰大,大事折騰爆」的大無畏精神,終於把這事弄得一地雞毛了,看後面怎麼拾掇吧。
估計要等《人民日報》、《新聞聯播》這樣的絕對權威官方才能暫時壓住吧。人們信不信還兩說。
就在這事發生的十幾天前,一家體量和影響力比伊利蒙牛加起來還要大N多倍的企業——騰訊,也發生了類似的事情。
這就是必將名垂青史的企鵝辣醬事件,而騰訊公關卻做的極為漂亮。
事情的經過和騰訊的做法咱就不說了,剛剛過去,大家應該印象都非常深刻。
引爆這事的核心仍然是恐懼情緒,你騰訊憑啥在情況未明的情況下,就驅使南山法院封了老乾媽一千多萬的資產。人們擔心的還是公權力遭到濫用、私用。
騰訊在極短的時間內創造了大量充滿娛樂元素又勇於自黑的文字、視頻、圖片等素材,自己帶頭掀起了一波全網嘲弄騰訊的高潮。
楊超越附體的企鵝視頻,光在B站24小時播放量就超過400多萬。
隨著騰訊和老乾媽的和解,人們對騰訊的怨氣和牴觸,也在一片娛樂中煙消雲散。
作為一家公眾企業,千萬要正確對待輿論,不要高高在上。尤其是一家跟民生緊密相連的企業,你面對輿論的背後,都是活生生的消費者,你的衣食父母。
你如果不把高傲收起來,動輒威權壓、大帽子扣,甚至封號、恐嚇、抹黑、抓人,讓人怎麼相信你能做出真正優質的產品,提供真正替老百姓著想的服務呢?
對我們普通老百姓,接觸不到一家大企業的內部運營,只能看你的平常社會表現。一家企業的公關風格,也能反映出它的管理風格,甚至代表它的產品品質,企業品格,你們說不是嗎?
咱老百姓的要求很簡單,肯定不是想把哪家企業整垮,就想吃個明明白白的產品,尤其很多還是給孩子吃的。
你們這些做上千億的企業大老爺們,還自稱「民族企業」。遇到了質疑,好好坐下來說道說道,讓我們心裡踏實踏實,這很難嗎?非要整那些五花八門看似聰明,實則搬石頭砸自己腳的套路幹嘛。
寫在後面:各位看官知道,老苗一向是站實體企業立場說話的,但不是什麼企業都站。這次鬧得有點大,有些朋友問我看法。咱不是當事人也不是調查記者,對於道聽途說的信息不能亂說。但可以憑藉我的專業,對已經披露的正式信息做營銷技術上的解讀,希望能給諸位看官提供一個角度的理解。至於是不是陰謀,會不會反轉,是不是美帝操控、資本操控,鐮刀割韭菜,都不在本文討論之列。上網隨便一搜都有大量的相關信息,相信獨立思考的你們可以得出一個恰當結論。